“尹老师,吴心伯和华自强(Rick Waters)那个关于中美贸易战的对谈,全网流量已经逼近百万了。”五一假期后,当同事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才意识到,5月已至,我答应吴老师要写一篇纪念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立四十周年的“文债”马上就要还了。作为从美国研究中心走出来的(目前也许是唯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要写点什么。
理性的流量密码
电视观众越来越少,所以今天更看重的是网络传播,而美国研究中心就是我工作中的“流量密码”,而且是极其难得的“理性的流量密码”。我十分荣幸,在近年来,能够以主持人的身份多次回到中心,参与相关活动。2025年4月,吴心伯老师领导的国际问题研究院在上海论坛上主办了以中美关系为核心主题的重要论坛。在这个中美关系极为复杂、全球高度关注的时间点上,论坛的举办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理性对话的坚持”。


我担任主持人,参与了吴老师与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帮办华自强之间的对谈。“中美贸易僵局破局,谁先迈出第一步?”“这场美国单方面发动的贸易战,到底是为了遏制中国还是改变美国?”“中美贸易战将如何收场?”我把这些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设计到了对话环节,因为我知道吴老师和华自强能给到既理性、又有高度的回答。而他们的答案不仅对第一财经的观众意义重大,而且是所有关心中美关系的人都急切想知道的。所以,我很快把对话制作成节目,让更多公众得以接触并理解高层次的、理性的声音。


作为主持人,我感到自豪;作为一名“美研人”,我更感到责任重大。在信息高度碎片化的今天,能够将理性、专业、建设性的声音传递出去,是一种必须承担的使命。
最终,这场对话不仅现场反响热烈,节目播出后也获得了广泛关注(流量成绩如前文),实现了学术观点向公众领域的有效传递。这正体现了美国研究中心一贯倡导的“学术服务社会”理念——将象牙塔中的智慧转化为公共讨论的养分。对我个人而言,能够作为桥梁连接学术界与公众领域,是对美国研究中心培养之恩的最好回报。
培养“自由且无用的灵魂”
从1994年踏入复旦校园到2001年硕士生毕业,我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度过了7年。我学的是国际关系专业,所以很多课都是在美国研究中心上的,很多导师也来自美国研究中心。复旦民间校训是培养“自由且无用的灵魂”,美国研究中心尤其让我体会到了这种“灵魂”。


当年在选择硕士学位论文题目的时候,我挑了一个特别“自由”而且“无用”的选题: 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来解读三国时期魏蜀吴的联盟结构。从今天来看,这样的题目或许属于“跨界”甚至“冷门”,但当时的我对历史和理论的结合充满热情,也感到些许不安。让我感动的是,我硕士导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徐以骅教授不仅没有质疑这个选题,反而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引导,而且给了高分。
徐以骅教授在论文推荐语中写道: 国际关系理论本应是理解人类政治互动的工具,而非束缚思维的教条。古今中外的联盟政治确实存在某些共性规律。回头来看,我的这篇论文写得极其幼稚,我相信徐老师当时肯定也看明白了,但是他对我论文从头到尾的鼓励对一个即将走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非常珍贵,它甚至成为我后来在工作中敢于创新和突破的源头。

美国研究中心三楼有个图书馆,是我在读书时很喜欢去的地方。和大学的图书馆不同,这里有大量英文书籍、英文期刊。我有时带着问题来找资料,写作业;有时也没啥特别目的,就为看看最新的《时代》周刊有没有上架。美国研究中心的图书馆宽敞,明亮,人也不多,没有人让你必须干什么,有时候甚至连管理员都没有,但这里给我一种自由和安宁的氛围。正是在这样一个宽容、包容、尊重探索精神的学术环境中,我度过了美好的7年,我非常感恩。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毕业后,我进入上海文化传播影视集团(SMG)第一财经工作。尽管我所从事的是财经新闻报道,但国际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几乎从未在我的报道中缺席。金融市场对政治局势极其敏感,政策走向、贸易摩擦、地缘风险都与国际局势息息相关。可以说,美国研究中心赋予我的国际视野和分析框架,使我在财经媒体领域中能够拥有独特的洞察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尤其要感谢吴心伯老师。吴老师不仅是我尊敬的学者,更是我“一生的导师”。在我担任节目制片人和主持人的这些年里,吴老师一直是我节目的常客,他总是能以犀利的观点和系统的分析,为我们的受众带来最具价值的观察。更难得的是,在很多时候我遇到理解上的困惑或判断上的摇摆,我都可以直接向他请教。他总是耐心地听我讲完问题,然后用几句话点破关键。他的宽厚、智慧和勤勉,是我一直仰望的榜样。

2020年疫情暴发后,全球市场波诡云谲,投资人手足无措。我在第一财经开了一档访谈节目《顶级投资人》,用远程形式采访在资本市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级投资人。目的是在史无前例的市场波动中,向观众传达全球资本市场第一线的操盘手们对市场的看法。吴老师看到节目后鼓励我: 要通过这些访谈传递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这是一个和世界对话的节目,要体现出中国“民间外交”的水准。

我一直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节目做到今天,采访了近70位“顶级投资人”,包括高盛集团董事长兼CEO大卫·所罗门(David Solomon)、城堡投资创始人兼CEO肯·格里芬(Ken Griffin)等华尔街一线“大佬”都成为节目嘉宾。
感恩相遇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走过四十年,这是一个可以回望、总结,也值得庆祝的节点。我感恩在最关键的年华能够与美国研究中心相遇,也为今天仍能与这里保持紧密联系而感到荣幸。未来的世界仍充满变数,而理解世界、表达世界、影响世界的能力,仍将在这里孕育。祝美国研究中心四十周年生日快乐!愿你继续培养有思想、有担当、有格局的学人,也愿我们这些“走出去”的学子始终不忘“从哪里出发,又为何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