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的盛夏,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美国联合研究院与中华美国学会共同主办、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美国研究暑期研讨班”。在作为学员代表发言时,我将此次学习的宝贵经历喻为个人学术生涯的标志性、阶段性事件。当时之所以用如此措辞,是因为我心中隐隐感觉,美国联合研究院的成立和首届暑期研讨班在复旦美研中心的成功举办,必将作为标志性、阶段性事件载入我国美国研究发展历程的大事记。而我未能预料的是,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迎来四十华诞之际——这无疑是复旦美国研究中心自身蓬勃发展的标志性与阶段性事件,我有幸应赵明昊老师的邀请,借中心征文的契机,与各位师友和学界同仁分享我与复旦美国研究中心的三段缘分,也是我个人学术生涯的三次跨越,希望能在倾吐感念之情的同时,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四十华诞献上一份真挚的祝福。


我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缘分始于2018年冬天的美国亚特兰大,当时的我还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四年级的学生。适逢由环球时报社和美国卡特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美青年学者论坛”在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举行,我撰写的题为“The Trumping of American Democracy in Chinese Perspective: Changed Perceptions, Uncertain Implications”的论文有幸入选。应主办方邀请,我飞赴美国参会并宣读论文,而担任我论文点评人的嘉宾正是复旦美国研究中心的韦宗友教授,中心副主任信强教授也作为嘉宾出席了论坛。这是我学术生涯第一次跨越太平洋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言,也是我第一次与复旦美国研究中心的师长面对面交流,向他们请益。


记得当时在我前面发言的,是我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师姐、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庞琴教授。庞师姐流利的英文与扎实的研究让我感到了无形的压力,而我论文中围绕特朗普现象对美国民主现状的“痛下针砭”,则让我感受到来自现场美国学者的“隐隐敌意”。此处我必须感谢韦老师,在点评环节他不仅肯定(过誉)了我的英文水平,还用他渊博的学识为我的观点巧妙解围。韦老师的鼓励让我重拾信心(regained my footing),甚至有点“自我感觉良好”。无论如何,这是我第一次亲身领略复旦美国研究中心学者的风范与学养,更让我对慕名已久却无缘识荆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向往不已。
2019年夏末,我从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毕业后入职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耕耘三尺讲台之余,继续从事我所热爱的美国研究。众所周知,特朗普2016年首次当选后,美国的政治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的美国研究学者因应形势,开始探索对美研究的范式变革,尤其是着力探讨美国国内政治大变局对其政治图景变迁与内外政策调整的深层次影响。2020年美国大选后,由复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的CSSCI集刊《美国问题研究》计划刊发一组讨论“政治极化与2020年美国大选”的专题文章,并邀请我的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谢韬教授撰写其中一篇。为帮助“青椒”状态的我积累更多的学术发表经验,谢老师向复旦美国研究中心的相关老师推荐我,希望允许师生二人合作完成约稿,编辑老师慨然应许。


半年后,我与导师合作撰写的论文在《美国问题研究》2021年第1期刊发,题为“特朗普反对美国: 总统领导与‘分裂国家’”。在该文撰写与编发过程中,我有幸再次得到韦宗友老师的帮助,担任该期责编的他给予了我高度的信任,让我在写作过程中得以自由探索、尽情发挥。这篇文章是我工作之后发表的第一篇中文学术论文,也是我发表的第一篇专注美国国内政治研究的论文,不仅标志着我学术生涯的又一重要跨越,更加深了我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术上的联系。2023年初,在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的大力推荐与支持下,我导师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美国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美国国内政治大变局及其对中美战略博弈的影响研究”成功立项,中心的王浩教授与涂怡超副研究员分别担任了项目子课题负责人,我作为项目组成员也忝列其中。在与王浩老师的多次交流讨论中,我不仅感受到复旦美国研究新生代学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前瞻性的研究意识,也提升了自己对美国国内政治复杂演进的认知。同年,我以独作身份在《美国问题研究》发表了题为“常态、非常态与新常态: 2022年中期选举与美国政治的发展态势”的文章,其中关于美国选举研究范式从“面包与黄油”的经济议题向“信仰与观念”的身份价值议题逐步转换的观点,正是受王浩老师相关研究的启发与影响。


2024年8月复旦美国研究中心举办的首届“美国研究暑期研讨班”则是我学术生涯的又一次重要跨越,让我物理意义上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国权路680号,并且真正接触到中心的诸位前辈与师友。在研讨班首日欢迎午宴的学员破冰环节,我将参加本次研讨班的经历比作我个人的“美国研究朝圣之旅”。这绝非我的溢美之词。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作为国内美国研究的重镇,其研究阵容之强、研究领域之广、研究产出之丰、研究贡献之大,在国内外早有共识。就我本人而言,过去几年我学术生涯的一些重要时刻和些许成绩,有形无形中都离不开复旦美国研究中心及其相关老师对我的学术滋养与影响。

毫无疑问,国内的美国研究已进入了日益体系化、日趋学科化的发展新阶段。正如吴心伯老师在开班典礼上指出的,国内对高质量美国研究需求的不断增大,对美国研究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美国研究作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一环,又对中国的美国研究自身的创新与求变发出了新的呼唤。教育部美国联合研究院的适时成立和首届研讨班的成功举办,正是对上述新要求和新呼唤最有力、最及时的回应。吴心伯老师风趣地将首届研讨班学员比作“黄埔一期”,希望大家能充分利用复旦美国研究中心广阔的资源与人脉,认真学习、快速成长。为帮助每一位学员学有所得,中心副主任赵明昊教授煞费苦心,从专家分享的内容到学员研讨交流的形式,再到会务安排的细节,均事无巨细、精心设计,可谓用心良苦。
作为研讨班学员,我连续五天沉浸并陶醉其中,至今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我无法在三言两语中讲清楚参加研讨班的种种收获,只因我所收获的太过丰足,因为我所收获的,不只是美国研究的“术”,更有心系一处、以美国研究为业、为人治学的“道”。试举几例说明: 我从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倪峰老师的讲座中学到了细读文本、读万卷书的运用之妙,从吴心伯老师的讲座中学到了理解美国和开展对美政策研究的实践之道,从宋国友老师的讲座中学到了如何培养美国研究的经济问题意识,向中国人民大学的李巍老师学习了美国研究“讲故事”的思路与技巧,从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刘卫东老师处受教了美国问题研究选题与投稿的技巧,从信强老师的讲座中学会了如何把握美国政治研究的脉络,还从美国研究中心前辈徐以骅老师的讲座中学到了如何在美国研究中“设身处地、旁观者清”,更从赵明昊老师的讲座中学到了学术与政策研究一体化的实战操作技巧。
同样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在研讨班学习期间与来自不同学术和行业背景的同行与同学在班内外的密切交流,以及在论文工作坊环节的相互指正和“拍砖”。正是这种面对面的对话与切磋,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丰富了我对美国研究多元生态的认知,拓展了我的研究视野。研讨班学习期间,我还添加了34位美国研究领域的师长与同学的微信好友,可以说前所未有地丰富了我开展美国研究的人脉与圈子。正如赵明昊老师所说,研讨班是一群志同道合的美国研究学者在一起切磋琢磨、共同成长的研究共同体,是“动词”而不是“名词”。
正是得益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为推动国内美国研究发展、助力青年学者成长而搭建的研讨班平台,我不仅见证并参与了我国美国研究发展新阶段的一大标志性事件,也幸运地融入了美国研究这一蓬勃发展的学术共同体,在提升自身研究见识与能力的同时,完成了自己学术生涯不可或缺的一次跨越。在这里,请允许我个人再次感谢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感谢吴心伯老师对研讨班的倡议与推动,感谢赵明昊老师的精心设计与用心安排,感谢研讨班所有给予我们教益的专家和师长,感谢中心陈丽萍老师、汪晓寒老师和葛泽坤同学在研讨班期间提供的无微不至的会务服务。这一切都让我切实感受到复旦美研中心的无私、专业与满满的心意。相信从复旦美国研究中心“黄埔一期”走出去的各位同学,一定会如吴心伯老师所期许的,迅速成长为国内美国研究共同体的中坚力量。
作为结语,请允许我再次分享2024年8月25日——也就是研讨班结束当日的清晨,我迈步走进国权路680号途中的所见所思。当其时,我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大门走向104号会议室,路过中心第一届主任谢希德先生的铜像。八九点钟的太阳高悬空中,谢先生的脸在晨光里显得尤为庄重和坚定。驻足之际,我不禁想起美国历史上一个经典故事,关于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1787年制宪会议中对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座椅上“太阳”图案的沉思。请允许我在此处稍作文化挪用,将我当时凝视谢希德先生铜像时的心声分享如下:“For China's American Studies, I have the happiness to know that it is a rising and not a setting sun.”
祝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四十华诞,祝愿中心各位师长与同仁学术长青,祝愿中心在新的四十年取得更大的成就、培养更多的美国研究人才,为国内美国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特色美国研究知识体系的早日建成,贡献不可估量的力量!
作者系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2024年“美国研究暑期研讨班”学员 张国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