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大事记
  四十华诞纪念文集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成立于1985年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迎来了四十华诞。为致敬先贤、激励同侪、启迪后学,中心发起四十周年纪念征文。这里刊登的是部分优秀来稿。
 
信强:高山仰止 师恩难忘
2025-09-24

2025年既是复旦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同时也是美国研究中心(简称“美研中心”)成立四十周年。美研中心由已故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先生于1985年倡导创立,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主要机构之一,也是我国高校第一个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机构。时至今日,“复旦美研”业已成为百廿复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而我于2002年有幸成为美研中心的一员,至今算来,也已有23年的时间。20余年时光,仿佛弹指一挥间,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曾云: 所谓大学者,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也曾言: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就美国研究中心而言,中心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无疑就在于多年来名师辈出,众多学问渊博、造诣精深的学者不仅在美国研究的不同领域各领风骚,而且积极投身于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将自己的学识无私地传授给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从而不仅奠定了美研中心国内外学术重镇的地位,也使得学术文脉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学生时代,我曾有幸修读或旁听过中心很多老师的课程,他们不仅学术研究各有专精,而且都是蜚声国际的大牌专家学者。自2013年开始担任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的吴心伯教授出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是国内美国研究先驱和耆宿汪熙先生的得意门生,专注于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美关系、亚太地区政治与安全问题的研究,不仅对于中美关系历史进程中的诸多细节和内幕了如指掌,而且能够在授课过程中随时结合中美外交实践,针对美国的对华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处处显见深厚的史学研究功底。吴老师还曾在1998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访问上海期间,通过现场提问和交流,让克林顿亲口说出了著名的对台“三不”政策(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这是美国总统首次公开就台湾问题做出上述承诺,为中国开展对美外交,尤其是围绕台湾问题这一最为敏感、复杂和危险议题领域的博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因而一直被传为学者影响决策、学术服务国家的佳话。

曾于2006年至2013年担任美研中心主任的沈丁立教授本是复旦大学物理系高才生,师从谢希德先生攻读物理学专业,并于1989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在自身研究兴趣的驱动下,沈老师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有关军备控制与国际安全的博士后研究,转而“跨界”投身于国际政治和中美关系研究。实现了“华丽转身”的沈老师不仅对于中美安全研究有着精深独到的见解,更是凭借物理学专业功底这一“独门绝技”,成为国内外在军备控制、核裁军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沈老师口才极佳,每次听他讲课和讲座,都是滔滔不绝,激情四射,同时也有理有据,总能让人感觉得到理工科背景学者特有的“理性论证的冷静”和“逻辑推理的力量”,令我获益匪浅。

一直被学生称为美研中心“最有范”“最潮”的徐以骅教授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数十年如一日地持续深耕美国宗教研究这一学术领域,致力于剖析宗教这一独特且重要的因素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徐老师家学渊源深厚,为人温文尔雅,讲话也总是不疾不徐,慢条斯理,尤其是他对学生的关爱有加,可谓有口皆碑。由于我的太太贾妍就是徐老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因此多年来我也始终以“半个徐门弟子”自居,并深感与有荣焉!徐老师视力不好,我们这些学生每每远远看见徐老师就会与他打招呼,但他却要走到近前之后才能看清楚对方是谁。后来得知,徐老师就是因为当年在美读博期间彻夜苦读,尤其是要阅读大量的缩微胶片上的原始文献和资料,才导致视力严重受损,从中可以看出徐老师对科研的执着与热忱,以及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思之实在令人感佩不已。

在求学期间,朱明权老师的“当代国际关系研究”课程也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朱老师属于国际关系专业科班出身,一向以严谨、严格著称,上课时会要求学生对一系列经过他精挑细选的经典论文逐字逐句进行精准翻译,因此该课也是一直被学生公认为“压力山大”的一门课程。但是在修读完课程之后却会由衷地感到,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我避免“走马观花”式的泛泛浏览,更可以从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文章的论点,尤其是学习到作者针对具体问题展开学理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我的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可谓事半功倍,收获满满。

在我的求学之路上,孙哲老师主持的美国国会项目可谓是帮助我叩开了以国会研究为起点的“学术之门”。国内对于美国国内政治的研究一度主要聚焦于总统及其领导的行政部门,对于国会的关注多有不足。但是1995年克林顿总统在国会的压力下允许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访美,就此引发轩然大波。此后,在参议员杰西·赫尔姆斯(Jesse Helms)为首的众多反华议员的推动下,国会更是成为中美关系的“麻烦制造者”,从而使得国会研究日益得到重视。孙老师博士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2000年负笈回国并加入美研中心之后,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出版丛书、发表论文等方式,很快便在国内掀起了一轮国会研究的热潮,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我读博期间,我便有幸加入孙老师的研究团队,后来又在倪世雄老师、金先宏老师和孙老师的推荐和支持下前往美国,在国会众议员吉姆·麦克德莫特(Jim McDermott)办公室实习并工作9个月之久,这一段对于中国学生和学者而言罕有的经历,也为我从事美国政治研究,连续出版《解读美国涉台决策: 国会的视角》《“半自主”国会与台湾问题: 美国国会外交行为模式》两本国会研究专著奠定了基础。

在美研中心的诸多老师之中,最令我难忘和感激的无疑是我的导师倪世雄教授。倪老师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先驱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正当中国开始向世界打开国门之际,倪老师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被哈佛—燕京项目录取的学者之一,于1980年负笈美国哈佛大学求学深造,精研西方国际关系理论。1981年归国后,倪老师著书立说,笔耕不辍,开启了引介和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同时探索和创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学术历程,被公认为我国引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并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做出开创性努力的拓荒者、引路人和先驱者之一。在长达3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倪老师积极致力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美关系、美国对外战略及政策、中国对外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并因其在上述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以及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独到洞见,在海内外学术界拥有崇高的声望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作为继谢希德先生之后的美国研究中心第二任主任(2000—2006),倪老师也为中心的创立和发展殚精竭虑,做出了突出的卓越贡献。在他担任主任期间,美研中心于2000年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入选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成为国内外公认的美国研究权威机构和教研重镇,多年来持续产出了大量高质量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学有专精的人才,并在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决策咨询、国际交流、舆论传播等方面均取得了傲人的佳绩。与此同时,由于倪老师在中美两国学术圈中可谓“新朋故旧遍天下”,因此也始终扮演着两国学术交往“先锋”的角色,并被誉为中美交流合作的“民间外交家”。即便是在退休之后,年逾古稀的倪老师尽管因跟腱手术而行走多有不便,但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持续穿梭于中美两个大国之间,频频探访美国诸多顶级大学和智库,为深化中美关系研究与强化两国间学术、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而积极奔走,贡献心力,也因而在中美关系交往的历史上留下了其个人浓墨重彩的一笔。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倪老师立足三尺讲台数十年,潜心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以他广博深厚的学识、儒雅睿智的风度、包容谦和的风格、春风化雨的方式,培养了80余名硕士和博士生,以及数量难以精准估算的本科生,并为众多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倾注了无数心力。作为倪老师的博士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倪老师就一再叮嘱我要谨记“贤者论思、凡者论事、庸者论人”的箴言,并以“做人要求真、学问要求深、事业要求实”来严格要求自己。在我读博期间,正值倪老师身兼复旦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以及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等多项领导职务之际,可谓忙得“飞起”。尽管肩负着极为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但是每当我提出想跟倪老师请教问题或是讨论论文的时候,倪老师始终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针对我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我排疑解惑,加以启迪。至今依然记得,倪老师那时每天都几乎忙得没时间吃饭,和我约见的时间也都是在下午下班之后,甚至往往是在晚上7、8点钟以后,以免占用白天的上班时间。而在与我谈话时,倪老师才会有时间顺便吃一块三明治,甚至就是嚼上几块饼干,聊以充饥。当时倪老师已经年过花甲,本应到了退休安养、含饴弄孙的年龄,却还在为了两院和中心的事务奔波操劳。作为学生的我,一方面总是会为倪老师的身体健康颇为忧心,另一方面更是常常自责过于愚笨,还要劳烦倪老师在这么忙碌的情况下花费时间来进行指导,因而屡屡有一种深深的负疚感。在毕业之际,倪老师又特意赠我“志存高远、天地为怀”的寄语,这也成为我的座右铭。正是在倪老师的悉心点拨和谆谆教诲之下,我能够从一个懵懂青涩的初学者,进而得以初窥学术研究的堂奥,并且时至今日还在继续着我的求学探索之旅。令人无比痛心的是,倪老师已经于2024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斯人已逝,哲人其萎!但往事并不如烟,点点滴滴,犹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间,美国研究中心已然迎来了它的四十华诞。数十年来,美研中心汇聚了一批笃志学术、心系国家、胸怀天下的名师大家,凭借他们各自精深的学术素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中心成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传承、蜚声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学术前沿阵地。诚所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对我个人而言,忝为美研中心的一员,我也有幸在中心历任领导和诸多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之下,得以在中美关系、台湾问题和海洋问题等领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作为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为中心的发展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微薄贡献。借助美研中心在国内外的“威名”,并在倪世雄、吴心伯等美研中心老师的大力推荐下,我也像他们当年一样,多次远赴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耶鲁大学法学院、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问题研究院等顶尖学府和研究机构访学,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交流等方式,加深对美国政治社会的了解,夯实中美关系研究的地基,并助力自身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回首20余年来个人的成长历程,我始终深感能够跻身这一由权威专家和领军学者构成的群体,有机会向诸多名师请益求教,与诸多益友砥砺前行,实属难得的幸事。也衷心祝愿美国研究中心能够在未来无尽的征程中历久弥新,续创辉煌,谱写新的华章!

作者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系 信强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