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大事记
  四十华诞纪念文集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成立于1985年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迎来了四十华诞。为致敬先贤、激励同侪、启迪后学,中心发起四十周年纪念征文。这里刊登的是部分优秀来稿。
 
汪晓风:我与美研中心二三事
2025-10-22

2007年11月,我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简称“美研中心”)工作,迄今已有十八年。今年美研中心成立四十周年,特记录经历的二三事以志之。

整理《美国外交档案》

美国研究学界都知道《美国外交档案》,由美国国务院历史学家办公室组织编撰、政府出版局出版的系列档案文献,由于出版不定期、间隔期间长,影响了获取和收藏的连续性。截至2009年6月,该系列已出版400余册,美研中心图书馆收录了其中的112册。当时美研中心正在进行图书资料扩充工作,增加《美国外交档案》馆藏也在考虑之内。

2009年9月,通过在华盛顿特区的复旦基金会的资助,我去美国了解大学和研究机构专门数据库建设情况,到访了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休斯顿大学、国会图书馆、乔治·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等大学和机构,每到一处我都留意其《美国外交档案》的收藏情况。我到访的大学图书馆的《美国外交档案》馆藏也不齐全,基本上从几十本到百十来本。我还去了华盛顿特区的美国政府出版局书店,那里在售的只有最近出版的卷册,而中心图书馆都已经购买了。

2009年9月参访美国国会图书馆

国内方面,主要大学和公共图书馆有零星收藏,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有独立图书馆,也算是《美国外交档案》的馆藏“大户”,2009年10月,通过美研中心张家栋老师介绍,联系到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图书馆的曹强老师,曹强老师将他们的馆藏拍了照片并传送过来,美研中心图书馆程晓蘋老师与中心馆藏逐一核对,确定有4本是没有收录的,我们就请曹强老师将那4本邮寄过来,以进行电子化处理。

通过互联网查找在线资源,美国国务院历史学家办公室与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合作开展了《美国外交档案》数字复本项目,当时已提供从1861—1960年《美国外交档案》电子版本供在线浏览,有些是已经处理为单册一个文档,也有些是每页一张图片,不同时期出版的卷册也有很大差异,既有与印刷版同步上线的数字版本,也有已出版卷册使用过的扫描版本,扫描版本多数存在图像扭曲倾斜现象,一些卷册中还有借阅者圈划线和做笔记的痕迹。为了印制电子版本,这些问题都需要先处理掉。

有了不同途径获得的电子版本,接下来既要保证扫描处理后图像的质量,还要考虑处理进度和制作成本,每本数百页到一千多页,300多本就是30多万页,一些卷册每一页都要进行倾斜校正和清除墨点,如果全部人工处理,工作量太大不说,成本也会很高,上海峥嵘印务公司的许学军经理从事印刷行业近20年,对于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也颇感为难,许经理接受挑战,经过查阅资料、请教同行和反复测试,摸索出来了一套解决方案,编写脚本,自动处理绝大多数页面的倾斜和墨点问题,辅以人工检查、清除划线和笔迹,既可以最大程度保证质量和进度,还能够把制作成本压到可接受范围之内。

到2010年6月,一共印制完成交付303本,加上已有的112本,美研中心图书馆收录的《美国外交档案》就达到415本,基本上补齐了已出版的卷册。其间,我们还讨论了关于印制《美国外交档案》会否涉及版权的问题,经过咨询法律人士和查询国内国际相关法规,鉴于《美国外交档案》是政府出版物,且美研中心图书馆主要面向校内读者,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没有商业行为,因而不会产生知识产权和版权方面的问题。2012年,美研中心还定制了专用书架,方便读者阅读。此后,每当美国政府出版局推出《美国外交档案》新卷册,美研中心图书馆都会及时购买上架,一直持续至今。

接待美国东西方中心访问团

美国夏威夷大学和东西方中心组织的“中国问题专家交流团”是中美人文交流项目,交流团成员15人左右,主要为来自美国一些大学的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国际问题研究等学科的教师和学者,应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邀请,每隔一年的暑期来华展开为期一个月的访问,考察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艺术等方面情况,加强中美学者之间的交流。访问团每次访问北京、上海和另外两个城市,由北京大学主接待,复旦大学承担访问团在上海的活动,复旦大学外事处则请美研中心指定一位老师具体负责。2009年东西方中心访问团访问上海的时间定在7月21日至27日,5月初,时任美研中心主任沈丁立老师将接待东西方中心访问团的任务交给我,考虑到我首次接待,沈老师特意让我多请教。

东西方中心访问团项目已经运行多年,访问内容主要包括讲座、参访和交流,接待重点是落实好每个时间节点人员、场地和费用。5月初我就开始了接待准备工作,包括订酒店,邀请讲座专家学者和落实参访联系人等。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费用紧张,一是接待标准是七八年前定的,需要精打细算,二是由美方支付的讲座费用因金融危机而减半,也给联系合适的讲座主讲人带来不小难题,美研中心蔡翠红老师、信强老师都是“老接待”,给予了很多指导,办公室陈丽萍老师也提供了各种便利。2009年正值上海世博会之年,我设法邀请到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黄耀诚,为访问团做关于世博会和上海城市发展的讲座,取得不错的效果,各项参访和交流活动也都比较顺利。

2009年7月接待美国东西方中心访问团

2011年7月,美国东西方中心访问团再次访问上海,学校和美研中心自然而然把接待任务交给我来负责,有了第一次接待经验,我希望把活动安排得更好一些。这一年访问团增加了一天杭州行程,校内和市内参访也基本保留,而接待标准还与2009年持平,我联系到一家旅行社负责接送机、参访导游和交通服务,这样的活动安排更紧凑,总费用也可控制。当天一早访问团乘大巴赴杭州,上午游览灵隐寺,下午是游览西湖和河坊古街,傍晚来到有“晚清第一豪宅”之称的胡雪岩故居,参观了故居里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明廊暗弄,大家都走累了,最后来到一间名为“新七间”的厅堂,当导游介绍这里是胡雪岩当年宴请宾客的地方,并告诉大家晚餐就是在这里时,所有人都喜出望外。当然,这是我和导游为访问团精心设计的惊喜时刻。

2013年6月,我第三次接待美国东西方中心访问团,这次接待标准有所提高,我就更有信心进一步提升接待水平了。21日外地参访去的是苏州,除了参访园林、虎丘等常规项目外,我为访问团安排了观赏室外大型实景昆曲《牡丹亭》,演出场地在昆山亭林园,当夜幕降临,访问团一行进入演出场,坐在小桥流水之间,乐曲声起,映衬着天空中往来穿梭的飞鸟,杜丽娘与书生跌宕起伏的姻缘故事层递展开,将观众带入自然与心灵共通之境。演出到后半程,一轮圆月升到半空,人、景、亭浑然一体,已分不清哪是梦境,哪是人世间。东西方中心访问团领队弗雷德里克·劳(Frederick Lau)后来写邮件给美研中心主任吴心伯老师,表达对美研中心接待工作的感谢,“如同以往,复旦都是访问团中国之行的顶峰,体现了美国研究中心的高水准”。

对“罗德学者”的支持

2014年3月,收到一封邮件,是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三年级的巩辰卓同学发来的,他附上一篇有关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社交媒体外交的文章,希望我提出一些建议,并咨询文章发表的可能性。当时美国奥巴马政府正积极推动“互联网自由”,并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公共外交,我此前发表了相关论文,巩同学故而联系到我。巩同学选题切入和材料掌握都不错,我回信提了一些看法和修改意见。巩同学回复邮件说,我的回复增加了他的信心,这篇文章就像他的一个孩子,特别想为这个孩子找一个好去处。接下来几个月间,我和巩同学有20多次邮件往来,围绕文章结构、分析模型和技术及政策细节展开讨论,巩同学也继续充实资料,不断完善。

修改到基本满意后,巩同学把文章投给了《美国问题研究》。期刊方很慎重,一方面是对论文选题和写作水平的肯定,另一方面则是对作者身份的疑虑,毕竟作为一份CSSCI来源集刊,接受一名在读本科生的论文独立发表,还是要有一些权衡的。当时任责任编辑的宋国友老师很重视,请美研中心蔡翠红老师对该文章进行评审,蔡老师是研究网络空间治理和社交媒体外交的专家,她肯定了文章对美国运用社交媒体推动公共外交的内在机制和日常运行的挖掘和案例数据的运用,同时指出材料组织和观点表述等方面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非常详尽的修改意见。我和巩同学根据评审意见逐条分析,针对性地进行修改。最终这篇文章作为巩同学的独作,发表在《美国问题研究》2014年第1期“青年论坛”栏目下。

一年多后,2015年12月7日,牛津大学“罗德奖学金”获得者揭晓,这是“罗德奖学金”首次向中国大陆开放申请,巩同学脱颖而出,成为四名来自中国大陆的“罗德学者”之一,这成为当时复旦师生的热门话题。巩同学非常优秀,学分绩点位列全学院第二,是海外交流和支教达人,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项目实习,独立发表论文当然也是他申请成功“罗德奖学金”的重要加分项。记得一天我去光华楼哲学学院拜访一位老师,哲学学院办公室一位老师看到我说:“你就是那位恩师吧?”我还有点纳闷,原来是巩同学在接受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复旦卿云歌”公众号采访时,讲述他在复旦的成长经历及获得“罗德奖学金”的感受,提到我帮他修改论文,几易二十稿终于得以发表的过程,并称我为他的“第二位恩师”。我一直认为,大学老师应当是公共产品,为学生提供释疑解惑提升,是理所当然的分内之事,而能够为优秀同学脱颖而出提供了一些支持,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走廊对话

美国研究中心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创新基地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我2007年进入美研中心,虽然身份是研究人员,但主要工作是美国研究数据库的开发和管理。到2012年,随着创新基地数据库建设告一段落,我也逐步把重心转移到学术研究上来。我2004年12月博士生毕业,到2012年初只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只承担过一项校内“金苗”课题,相当于刚刚来到学术研究的起点。

美研中心研究人员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虽然多数时间在中心,但平常面对面交流机会并不多。2012年初,在走廊上遇到吴心伯老师,吴老师喊住我,说有个上海美国问题研究所的课题,让我申请一下。我很重视那次机会,以“社交媒体在美国外交中的运用及其对中美关系的挑战”为题,认真撰写了申请书,课题立项后,我系统梳理美国政府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对华公共外交的战略和政策,提取美国驻华使团在华社交媒体活动的数据,至2012年10月份完成了约3万字的研究报告。我将研究报告部分内容改成一篇《社交媒体在美国对华外交中的运用》论文,发表于《美国研究》2014年第1期,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要转载。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也建立了学术上的信心,后来该文还获得2016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2016年11月出席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遇见老同学

2014年11月,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被列入美研中心“21世纪的美国与世界”丛书出版计划,当时已有约16万字,预计扩充到22万字左右,按说这并不需要很大的工作量,但由于各种原因书稿进展比较缓慢,其间每次在走廊上遇到吴心伯老师,总会被问一句“书稿写怎么样了?”于是回办公室赶紧打开书稿写上一段。一定程度上由于吴老师的督促,我终于2015年6月底完成了书稿,吴老师对书稿进行了仔细的审阅,并请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孙程姣老师及时跟进,至10月初这部专著《网络战略: 美国国家安全新支点》就得以出版,孙老师说从交稿到出版三个多月,这几乎是能够做到的最快速度了。由于专著及时出版,我于2015年底评上了副研究员,这本专著也获得2016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四十年来,美研中心研究、教学、交流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力广受赞誉。我在美研中心这十八年,经常感受到美研中心向上的力量和对所负期待的责任感,每位老师都自觉、自律和全力以赴,尽力把工作做到更好。我相信这是美研中心不断累积软实力、硬实力和自信心的根源所在。

作者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汪晓风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