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简称“美研中心”)成立四十周年。岁月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中,我已在美研中心工作了11年,而我与美研中心的缘分,则至少已有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间,我从美研中心的学生变成了校友,又回到美研中心,成为美研中心科研大家庭中的一员。
一、 求学时光
2001年9月,我被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录取,师从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攻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开启了我在美研中心的三年求学之旅。朱老师性格直爽,要求严格,时常叮嘱我们要充分利用读博的宝贵时光,多读书、勤思考、提升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我们选修朱老师的国际关系前沿课程。每次上课后,朱老师都会将下次上课要阅读的英文资料发给我们,叮嘱我们认真、仔细阅读材料,便于课堂提问和讨论。记得我第一次拿到厚厚一叠英文阅读材料后,花了一个下午快速阅读完材料,感觉良好,认为可以胸有成竹应对课堂老师的提问与讨论了。谁知一到课堂提问与讨论环节,朱老师不仅要求我们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对所提观点进行论证,更要求我们能够当堂熟练地将重点段落翻译成优雅的中文。看着我结结巴巴、一字一顿地吃力地进行汉语翻译时,朱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看专业书籍和材料,不能像看小说一样,追求速度和情节,而要精读、细读,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学方法、学遣词造句、学谋篇布局。对重点段落进行翻译,就是要帮助大家把速度降下来,把心静下来,把文章背后的微言大义挖掘出来。朱老师的话,犹如一声惊雷警醒了我,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培养了我良好的英文阅读习惯,受用至今。
作为国内美国研究的学术重镇,美研中心的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美研中心会时常邀请国内外,特别是美国著名学者到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也不时会有美国官方交流活动在中心举办。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结构现实主义奠基人肯尼思·华尔兹来中心访问。华尔兹的著作、论文是我们读博期间的必读专业文献。我第一次接触华尔兹的论著,还是在1995年报考南京大学历史系国际关系史(也称“专门史”)的硕士研究生考卷上。当年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英语硕士考题,要求考生将华尔兹的《人、国家与战争: 一种理论分析》英文著作中关于“第三意象”的部分内容翻译成中文。凭着较为扎实的英文功底,我几乎没太费力地将这段英文译成了中文,也取得了很好的专业成绩。读博期间,出于专业需要,我阅读了大量华尔兹撰写的国际关系理论论著,加深了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解,也锻炼了我的理论思维。因此华尔兹来访美研中心,于我而言大有“追星”式的兴奋与激动,也让我有着近距离聆听大师、感受大师和接触大师的满足感。讲座是在当时美研中心的报告厅举行的,室内座无虚席,走廊上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和老师。华尔兹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并与现场听众进行了长时间的互动,讲座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二、 校友时期
2004年6月我顺利从复旦国际政治系毕业,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我和美研中心的关系也由学生转变成校友。尽管离开了美研中心,但我与美研中心的“人脉”和“学脉”则赓续不断。
毕业时,朱老师对我谆谆教诲,要求我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严格要求,不可懈怠,争取能够早日在学术上崭露头角。朱老师也在课题研究、学术指导方面,继续激励、提携我。毕业后,我几次参加了朱老师主持的课题研究,特别是参加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美国对外政策”,让我在学术上受益匪浅。这个项目主要借助美国政府新解密的档案文件,对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1964—1968)进行全方位解读与阐释。朱老师对我们课题参加者的要求是,必须在充分占有、整理和阅读美国政府解密档案文件基础上,辅以相关论著的阅读,对约翰逊政府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进行深入剖析,切忌撇开第一手档案资料、全凭第二手资料和论著进行写作。参加课题撰写时,我正好作为中美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乔治城大学从事研究。凭借乔治城大学丰富的藏书与档案资料,加上离美国国会图书馆不远的便利条件,尽可能收集第一手资料和相关论著。在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阅读后,我对约翰逊时期逐渐开启对华“遏制但不孤立”的政策转向有着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很好地完成了课题写作任务,成为后来出版的《约翰逊时期美国对华政策(1964—1968)》(朱明权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的第一章。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先后更名为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工作期间,我也时常回美研中心参加学术交流和一些“外事”活动,与美研中心的纽带始终没有中断。2009年底的奥巴马访华,让我记忆犹新。当时,我应邀作为现场听众,参加奥巴马总统在上海浦东科技会馆举行的演说。为了更加全面了解此次奥巴马访华的意义,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在演说前专门组织了一次报告会,向即将参会的校内外听众介绍情况。我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师代表之一,也回到美研中心谢希德报告大厅,现场聆听时任美研中心主任倪世雄老师的报告。倪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此次美国总统访华的背景、重要性及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意义,要求出席会议的听众注意会场礼仪,鼓励大家踊跃提问,展现风采。可以说,复旦美研中心不仅是国内美国研究的学术重镇,也是积极推动中美关系、增进中美相互了解的民间大使。

三、 中心科研人员
2014年10月,经过十年的“漂泊”,我又重新回到了母校和美研中心,正式成为美研中心科研大家庭中的一员。进入美研中心的第一天,主任吴心伯教授耳提面命、谆谆教诲: 复旦美研中心是国内美国研究的重要标杆,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高标准、严要求,凝练研究方向,深耕研究领域,多出学术精品。
再次回到美研中心,倍感亲切。美研中心的图书馆、会议室乃至教师的办公室,都是那么的熟悉,似乎都能看到自己当年求学时的身影。三楼的图书馆,是我上课之余去的最多、最频繁的地方。丰富的外文藏书和美国外交政策档案,种类繁多的中外文期刊资料,宽敞明亮的自修室,给当年的学子提供了优渥的学习环境。会议室,则是我聆听各类学术讲座、参加学术活动的无言证人,见证了我的成长。四楼的教师办公室,安静肃穆,这里既是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国研究成果的“发源地”,也是培养一批又一批日后在美国研究上崭露头角的学术新星的摇篮。
2014年,中美关系已经处于“战略竞争”的前夜。彼时,奥巴马政府已经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吹响了亚太转向的战略号角,中美关系也逐渐由接触转向战略竞争。鉴于美国亚太战略、对华战略及中美关系即将发生的变化,我决定将美国亚太战略(到特朗普时期正式更名为印太战略)、美国亚太联盟体系及中美关系作为自己研究的主要方向。同时,考虑到美国的外交政策、对外战略及中美关系变化,与美国国内政治演进密不可分,在上述主要研究方向基础上,我还密切关注美国国内政治的发展动向,通过大量阅读美国报刊新闻以及美国历史、美国政治思想史、美国政党与政治等专业书籍,争取对美国国内政治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与把握。
在主要研究方向上,我将研究心得陆续发表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特别是在美国印太战略、美国南海政策、美国印太小多边机制演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2021年,我撰写的《美国印太安全布局》一书经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入选了美研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主编的“21世纪的美国与世界”丛书。该书是国内首部较为系统研究美国政府在印太地区安全布局的专著,被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评选为2021年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类十大优秀图书,获上海市第16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随着中美关系由“接触”转向“竞争”,中美两国学术交往也逐渐受到一些人为干扰与限制。尽管如此,美研中心与美国等学术机构及同行的交往,还继续得以保持,甚至在某些年份还出现了逆势上扬势头。2014年以来,美研中心与美国政府、智库、高等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不绝如缕,前总统卡特、前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Kevin Michael Rudd)、前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担任常务副国务卿期间)、美国驻华大使和美国驻上海总领事等前政府和现任政府官员陆续来美研中心作报告;傅高义、陆伯彬(Robert S. Ross)、何瑞恩(Ryan Hass)等美国中国问题专家学者也多次应邀来美研中心举办学术讲座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美研中心科研人员也克服阻力,经常往返于中美之间,保持与美国同行的学术交往,并通过实地考察更准确把握美国国内政治及中美关系发展动向。在2024年的美国大选年中,我与美研中心及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几位研究人员在9月底奔赴美国,先后在华盛顿、纽约和波士顿三地,实地考察美国大选年选情。通过与美国智库、高校和商界人士的交流,以及与美国普通民众的交谈,不仅对大选年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的选情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也对普通民众对大选的看法有着更为直观的认识。事后证明,这次实地考察,对分析、研判大选年美国选情及民意走向,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回首往昔,从初入美研中心的懵懂求知到毕业后的“学脉”赓续,再到回归后的深耕细作,这三段缘如丝如缕,串联起我学术生涯的点点滴滴。
四十不惑,期待美研中心继续为中美关系的深入研究及中美两国友好交流做出贡献,续写辉煌与华章。
作者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韦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