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大事记
  四十华诞纪念文集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成立于1985年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迎来了四十华诞。为致敬先贤、激励同侪、启迪后学,中心发起四十周年纪念征文。这里刊登的是部分优秀来稿。
 
刘建华:我在“中心”的读博岁月
2025-11-03

穿越时光隧道,我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二十年前那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怀着初试通过的喜悦,我意气风发地踏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的建筑虽不高,然楼不在高,有师则名。美国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汇聚了多位国内研究美国的权威学者,成为年轻学子心目中的学术圣地。面试时,我还闹了个小笑话。当时对面坐着一位看起来非常年轻的学者,我误以为他是面试秘书。直到他开始对我进行专业提问,我才意识到他是老师。开始以为他是孙哲或其他老师,后来面试完后听同学说他是吴心伯教授!真是没想到,名字中带有“伯”字的吴教授竟如此年轻!

一、 愁苦与快乐

当年,我全脱产考入复旦美国研究中心读博,放弃了工作,也就失去了经济收入来源。每月仅靠学校发放的300多元生活补贴,维持基本的吃住开销,生活免不了清苦。幸亏以前还有点积蓄,我花了8000元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除了购买最新出版的国际政治专业书籍,其他方面的花销我能省则省。为了省钱,寒暑假回湖北时,我选择乘坐夕发朝至的长途客运大巴,而不是火车。

生活的清贫不算什么,修满课程学分颇具挑战性。一些必修和选修课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较高。孙哲导师的课上,要求学生用英语发言参与讨论。倪世雄老师则要求我们完成两篇英文课程论文。朱明权老师在课堂上随机抽学生阅读并翻译一段英文文献。我的英文写作还算可以,但口语基础薄弱,所以在课堂上发言时只能照着稿子念,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此外,由于硕士阶段学的并非国际政治专业,博士阶段需要补修两门国际政治选修课,还要必修一门除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我选修了法语),这无疑增加了我的学习负担。

当然,读博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发表论文。根据学校要求,必须先发表两篇核心期刊文章才能获得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对于以前只发过普刊的我来说,科研压力可想而知。为此,我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撰写和投稿科研论文。那段时间,我整天为发表论文而焦虑,还曾赋了一首题为“秋愁”的小诗:“九月欲破十月初,终日屏前思无透,向晚闲转北苑楼,时有桂香暗盈袖。凉凉夜,淡淡忧,最恨寂寞冷‘双休’。梦盼学毕携友游,修行尚待一年后。”

虽然读博生活清苦,压力山大,但苦中有乐。读博三年,学习的点滴乐趣常常浮现在脑海中。有一次上补修课,我还未进教室就在门口抢答老师关于均势理论的课堂提问。还有一次,在美国研究中心会议室,我见证了参会者模拟“美国矿难听证会”的热烈场面。在校外,我受邀赴上海女子学校讲课,进校园时所见师生皆为女性,让我感到非常惊奇。冬天午餐后,一行博士生围绕北苑区博士宿舍楼,边散步聊天边晒太阳,惬意自在。

读博还不乏游学之乐。刚入复旦,我就应聘加入了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与来自其他学院的讲师团成员一起赴上海“东方之舟”景点春游。一路上,我们谈笑风生,拍照留念,其乐无穷。通过赴乌镇、西塘等著名景点旅游,我们领略了江南小镇小桥流水的水乡风情,缓解了在校研习的紧张与疲劳。最难忘的是2005年国庆节,我和同学一起游太湖。游后,我雅兴顿生,将岛上景点名嵌入古体“游太湖”诗中:“金风送客临仙境,穿‘竹林’,涉‘芳径’。‘水帘洞’前花弄影,‘金沙滩’上柳垂阴。‘瑶池’访群仙,众神若显灵。远处白鹭飞‘鼋渚’,波粼粼,山隐隐。‘中犊晨雾’‘孕吴越’,‘万浪’飞卷‘横云岭’,征明今何在?绿掩‘光明亭’。”

当然,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获奖请客。2005年,《环球时报》首次在清华、北大、人大、复旦四所高校设立奖学金,奖励每所学校参赛论文评选中获前五名的学生。设一个特等奖,奖金10000元,四个优秀奖,奖金4000元。2006年10月的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好像是院研究生教学秘书打来的,通知我过几天去美国研究中心会议室参会。没等我问是什么会,电话就挂了。后来,当我进入会场,看到主席台墙上拉着“2006年度《环球时报》奖学金颁奖大会”的横幅时,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是给我一个惊喜!我获得了优秀奖,奖金4000元。这4000元可是我每月300元生活补助费的差不多十倍。我班的孙霞同学拿到了10000元的特等奖。领完奖后,我和孙霞在北苑区后面的“湘妹子”酒店请班上同学大快朵颐。晚上,还赋诗一首自度体“赠孙霞”的小词表达快意:“十月秋气爽,‘环球’摆战场。煮酒论英豪,选秀评文章。喜洋洋,中大奖,蟾宫折桂看女将。一份辛勤一份赏,两度梅开两度香。同学聚一堂,举杯祝辉煌。”

二、 感受与收获

读博期间,内心充盈着各种感受。三载读博的苦乐年华中,首先感受到美国研究中心浓厚的学术氛围。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美国研究中心几乎每周都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开展高水平或高端学术交流。当时,博士宿舍楼各单元一楼的墙面上贴满了学术讲座告示。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开放的前沿,又有十里洋场的历史底蕴,西方知名学者访问中国一般首选上海,而复旦在人文社科领域是上海高校中的佼佼者,所以踏入上海的西方人文社科学者大多首选复旦。而美国研究中心又是复旦大学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因此,来美国研究中心交流的西方重量级学者络绎不绝。读博期间,我有幸见证了约瑟夫·奈、伊肯伯里(G. John Ikenberry)、米尔斯海默等著名美国国际政治学大家来中心讲座与交流,还有美国议员、欧洲知名教授等来中心研讨交流。

当然,作为博士生,更多感受到的是导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风采。倪世雄老师无疑是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作为学术大家和中心主任,倪老师对博士生没有丝毫架子,总是宽厚待人,平易近人。讲课、讲座时,倪老师善于删繁就简,喜欢用“3C”“3P”等英文字母概括自己讲话的要点。他用“美元、美军、美技(科技)、美制(国际制度)”概括美国霸权的四大支柱,通俗易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后来给学生讲美国霸权支柱时,在倪老师“四美”的基础上增加了两美: 美地(地理位置)和美盟(联盟体系),构成了“六美”支撑的美国霸权体系。我的导师孙哲先生总是面带微笑,他精通美国国会领域的研究,善于营造宽松的学术团队氛围,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崇拜的吴心伯老师在研讨会发言时总是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吴老师在中美关系、美国对华政策研究领域笔耕不辍,成果颇丰。徐以骅老师是我最初报考的导师,他的曾祖父是清末上海嘉定县科举考试的状元,家学渊源深厚。他的课堂讲学诙谐幽默,学识渊博,迄今还记得徐老师讲的“约翰误我”的笑话。美国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导师们不仅学术功底扎实,而且英语水平都非常高。倪老师本是英语专业毕业,早年被选派赴美留学,学成回国后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文献牵头译介给国内学界。沈丁立老师在国际广播电台用英语讲话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孙哲老师2000年回国前曾在美国用英文讲授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东亚政治及中国外交等方面课程。回国后,他在美国研究中心组织与美国议员之间的研讨会。吴心伯老师当时负责美国青年学生访问复旦的交流。他在对外学术交流中未等外国学者说完就知对方要表达的意思,并快速回应。吴老师曾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访问研究,任布鲁金斯学会客座研究员。在我2004—2007年读博期间,他先是在法国巴黎政治学院任访问教授,后任美国和平研究所杰宁斯·兰朵夫高级研究员。迄今被传为佳话的是,1998年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圆桌座谈会,吴老师在与克林顿总统的对话交流中“引出”其就美国对台政策发表“三不”讲话,克林顿总统对他这位年轻干练的中国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他专门写了一封信,感谢吴老师的陪同并夸赞他高水平地为中国国家利益服务。这封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总统信函那时陈列在美国研究中心的展览厅,成为美国研究中心对外交流的“镇馆之物”!

除感受导师们的风采外,我还感受到师兄们的学霸之气与勤奋。记得刚进美国研究中心时,王义桅、苏长和、赵可金等师兄都还未毕业。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国国关学界中生代的知名学者。我在不同场合目睹了他们的风采。王义桅师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语言表达如机关枪般“哒哒哒”扫射。苏长和师兄沉稳内敛,厚积薄发。信强师兄刚从美国完成半年国会议员实习助手工作回国,英姿勃发,中气十足。赵可金师兄将美国研究中心416室变成了自己的敲字作坊。几次去该房间等导师,都发现他在电脑前敲字,他的夫人经常帮他打水送饭。

三、 谢忱与祝愿

在美国研究中心的读博岁月是一段人生苦旅,也是一段学术修行之旅。全脱产赴沪读博,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压力和高水平完成课程论文和参与课堂讨论的学术压力,还有论文写不出及写出投稿后等待编辑部审稿结果的焦虑。长时间离家导致的内心孤寂、在上海找工作不顺对自我价值的怀疑,等等。然而,痛并快乐,贫却充实。当初的读博选择让我在忍受生活的清苦,离家的别苦及研习高阶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学苦与研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快乐和充实。在美国研究中心读博的乐趣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包括学术探索和创新的乐趣,还包括与他人交流研讨的乐趣、淬炼意志品质的成就感,以及在学术上实现自我突破的满足感。紧张而忙碌的读博生活使我获益良多,完成了从硕士到博士的提升,从在省级刊物到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学术蜕变。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使我在为人处事方面受益匪浅,产生了对同学不幸的悲悯情怀、对学术的敬畏之心,也端正了我的治学态度,提升了我的科研能力,懂得了“导师领进门,传承靠个人”的求学之道!感谢我的导师孙哲先生在我读博期间的学术指导以及慷慨资助我的博士论文书稿出版!至今难忘博一那年,由吴心伯、陈志敏两位老师主持的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两位老师针对师兄们的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结构一一点评,并提出可操作的修改建议,使我们这些刚入校园的博士生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初步掌握了如何选题、如何搭架等撰写博士论文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用于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布局中,毕业后指导自己的研究生顺利开题。感谢吴心伯老师向我提供参考资料。还记得有一次上完吴老师的课后,他向我提供袁正清老师发表的一篇相关文章,供我撰写“中美关系史上的两次大交易比较”课程论文时参考。吴老师的学术成果也是我撰写科研论文的重要参考文献。读博期间我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上发表的文章借鉴了吴老师关于“中美结构性因素”的分析框架。他的《太平洋上不太平——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亚太安全战略》专著更是我后来发表在《当代亚太》上一篇文章的重点引用来源。

值此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四十华诞之际,谨致诚挚祝贺!四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心以卓越的学术积淀与国际视野,成为国内学界美国研究领域的重镇,打造出中国美国研究高地。在历任主任带领下,秉持“兼容并蓄、求真务实”精神,于教学科研、咨政交流、社会服务领域硕果累累。讲堂传承学养,展厅见证外交智慧,国际名家在此思想激荡。望未来仍以“经世致用”之风,育才俊、破难题,为应对百年变局续写学术华章!最后谨以一首七律表达我对美国研究中心四十华诞的祝贺:

七律·贺华诞

四秩春秋风雨经,岁逢四十恰葱青。

育才研索攀高岭,资政交流辟捷径。

拜学殿堂知道厚,感怀德艺沐恩馨。

八方欢庆祝华诞,潮涌蜚声入耳听。

图片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2004级博士研究生、曾任湖北省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刘建华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