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大约是在2005年的夏天,正好是在20年前,我随同当时硕士班的暑期实践团赴温州调研。那时温州商品遭遇了世界性的反倾销,对于一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生,这是一个极好的在地课堂。返程途中,我一路放飞自我,先后来到宁波、溪口、杭州,并在上海停留。期间,我专门来到位于邯郸路的复旦大学,走进了坐落在国权路旁的美国研究中心(简称美研)的大楼。那天,空天淅沥着南方夏季里常见的小雨。那时的安保还没有现在这么严格,在我自报家门之后,保安就让我进来了。
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一年之后,我会与这栋大楼结下不解之缘,并在这里开启一段新的学术旅程。从此,我对命运的无常有了新的体会,我们的人生没有任何预设的轨迹,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下一个拐点究竟在哪里。
2006年秋天,我来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简称国务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我的导师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孙哲教授,那时的“学术江湖”上流传着很多他在美国求学十年的各种“传说”。
复旦美研是一个独立的校级科研机构,我们学生都是由国务学院来管理,美研的老师在国务学院承担一定的教学和学生指导工作。我入校的时候,复旦美研声名远播,中心主任是我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倪世雄教授,他曾经担任国务学院的首任院长,属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留学美国的一代学者。中心三位副主任分别是沈丁立教授、吴心伯教授和我的导师孙哲教授。这三位老师全是“60后”,在当时都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处于学术事业的黄金时期。他们在学术上各有所长,在美研中心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沈丁立教授是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院士的高足,而正是谢希德老先生在1985年一手创建了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并且建立了与美国的深层联系,当时沈老师已经是全国知名的军控问题专家。吴心伯教授则师从复旦大学著名的中美关系史专家汪熙先生,而汪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也是复旦美研中心的重要创始者。我入校的时候,吴老师正好去了美国和平研究所担任高级访问学者,但在我面试的时候,我就已经领教了他锐利的风格,而他与克林顿总统“交锋”的事迹在学生中流传甚广并深入人心。直到我毕业前夕,我才有机会到他的《中美关系研究》课堂上蹭了几次。而孙哲教授则毕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当时领衔美研中心的国会课题组,这个团队的研究已经获得了全国性的声誉。三位老师在复旦大学开设的关于美国问题和国际关系的讲座,往往都是座无虚席、场场爆满,属于复旦无人不知的明星教师。
我们博士生的课程很少。但我很认真地上了徐以骅教授的《美国外交政策》,我当时心里觉得徐老师的课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因为他只讲宗教,课程内容与课名严重不符。我那时年轻,浅薄无知,经常在课上拿沃尔兹的现实主义理论挑战徐老师,认为宗教在外交中不重要。徐老师从不生气,总是笑呵呵地应对我的“挑衅”,有时候也懒得理我。正是在徐老师的身上,我体会到了什么叫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直到今天,每当我对学生着急发脾气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徐老师,继而变得安静平和起来。
那时经世书局就在复旦美研中心的斜对面,是我常去的地方,尽管依照我的标准,复旦周围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学术书店,与这所大学的文化底蕴毫不相符。复旦南区一条街当年人声鼎沸,有很多的咖啡厅和小餐馆。我们师门经常在那里吃饭聚会聊天。现在,我也经常请我的学生吃饭,可以说就是受当年复旦师生文化的影响。
入校一年之后,我的导师调往清华。我在复旦彻底处于无人看管的放养状态。我有个师兄才华横溢,而且对我很好,在我入校的第一年天天带我在复旦周围吃喝玩乐。我们一起发起成立了一个学生社团组织——复旦美国研究学生联络会。但后来这个组织很快就烟消云散,因为我们发现,作为博士生的我们,已经没有热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经营一个社团。后来,他读了博三,天天在寝室憋论文,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像孤魂野鬼一般在复旦游荡。此后,美研中心的资料室便成为了我最重要的去处,这里有当时国内美国研究方面最多的英文学术文献,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在那里诞生。我当时满脑子里琢磨的就是如何把我硕导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我博导的美国国会政治研究结合起来。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放养”的日子竟然如此纯粹,像极了深山里道士的修行,以至于之后我再也没有过这么清净的学术时光。
我对政治的兴趣源自于我的中学时代。我出生在一个经常在饭桌上讨论时事的家庭。我的父亲对我进行了关于政治的最早启蒙。所以我自觉对政治和历史有着某种特殊的敏感。实话实说,我的博士三年读得很逍遥,并没有感受到太多从事学术研究的艰辛。我在读期间发表了7篇论文,两次获得最高奖学金,还和导师合作出版了一本书。我在江南游走了很多地方,尤其是去了嘉兴,那里有烟雨楼,是射雕的故事开始的地方。
2009年,我在复旦美研一楼的会议室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倪世雄教授是我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我记得答辩组还有研究美国经济的潘锐老师。2024年,卧床多年的倪老师驾鹤西去,而他的音容笑貌始终在我心中。
此后,我一路辗转,最后落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复旦美研中心也经历了代际的更替,沈丁立教授和吴心伯教授先后接任中心主任,不断传承和壮大复旦美国研究的学术事业。而我在工作之后与复旦美研的关系不仅没有中断,反而更加密切,继续目睹美研中心活跃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中并闪耀光芒。我所非常熟悉的一楼会议室经过了彻底的翻新,已经完全不是我们当年上课的模样,成为了一个装修和设施都特别现代化的学术报告厅,很多高端的国际会议和学术讲座都在这里举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思想集市”,我也有幸得到老师的关照而成为其中的常客,得以继续在这里汲取学术的养料。
2023年,复旦美研中心牵头国内多家同行机构共建教育部美国联合研究院,人大美研中心也是其中的成员单位;2024年夏季,复旦美研中心主办首届全国美国研究暑期培训班,我受邀讲授美国产业与科技政治,而我的两位博士生就坐在当年我坐过的位置。回忆温暖如光。作为曾经在这里的“求道者“,能有幸继续在复旦美研的带领下,共同推进中国的美国研究大业,既倍感殊荣,也颇多感慨。


左图:摄于2009年6月;右图:摄于2024年12月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李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