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战打打谈谈、谈谈打打至今已一年,中美摩擦的核心问题摸清了,中国的底线亮明了,贸易战的影响也开始显现了。在中美建交40周年之际,双方都在反思:美国有没有把中国视为敌人,中美关系今后将会何去何从?
中国与美国的关系目前乌云密布。经贸原本是双边关系的稳定器、压舱石,现在成了双方竞斗的主战场。贸易战正式开打整整一年来,战火已扩散到其他领域,经贸、科技、人文交流和金融领域都出现两国不同程度脱钩的苗头。
乐观者希望这只是暂时的风暴,有望随着经贸协议的达成而雨过天晴。不过多数现实的观察人士相信,这是“影响恐难逆转、旷日持久”的气候变化,中美关系回不到建交首10年的黄金期了。
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原本应该是步入不惑之年,但正如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所说的:“现在是中美建交以来的最低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更认为,现在是自1972年美国时任总统尼克逊访华以来,中美关系最紧张的时候。
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1989年六四风波,以及1999年南斯拉夫炸馆事件,是此前中美关系中几个较为突出的紧张时刻。时殷弘告诉本报:“后来时间已经证明,那些紧张时刻都是暂时的。但现在的紧张情况不一样,不但是结构性的,而且可预料是旷日持久的。”
彼此不再抱有幻想
结构性的问题是,中国的经济力量正在追赶美国,但美国还想尽可能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
中美1979年建交后,中美关系的第一个转折点, 发生在美苏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大变之时。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受访时指出,现在是中美关系建交以来的第二个转折点。
他预判,中美关系今后竞争的元素会越来越突出,中美在某些领域的敌对性会上升,博弈的力度会不断加大。
他说:“双方对彼此减少了幻想,降低了期待。美国不再想着能改造中国的国内制度,让中国完全融入美国的体系,听我的话跟我走;中国也不再相信美国就真的是开放、自由和全球化的。”
相交40年后,因为更认清彼此,所以才不再抱有幻想。美国有些声音称,中国的政治模式与美国渐行渐远,令他们失望。但实际上,中国经济实力越来越逼近美国,才是美国把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的更主要理由。
美国以中国为敌?
中共开国领袖毛泽东曾说,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我。美国发起贸易战的动机,是不是要搞垮中国?北京今后准备如何发展中美关系,取决于对这个问题的判断。
吴心伯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个月在日本大阪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与特朗普会谈时,首先要谈的不是经贸问题而是“事关中美关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他解释:“中方首先要问明白的是美国的意图,美国你是不是要来遏制中国,把中国当敌人来对待?如果是的话,贸易谈判就没什么好谈的。”
据特朗普的表态,他对中国没有敌意,希望有良好的中美关系,愿与中国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吴心伯认为,这就是战略互信,只有在上述基调的框架下,双方才可讨论中美经贸问题的解决方案。
美“知中”联署吁美政府认清本质
百名美国学者及外交、军事和商业领域人士,上周在《华盛顿邮报》发表题为《中国不是敌人》的公开信,呼吁特朗普和美国国会正确认清中美关系本质。
美国国务院亚太代助理国务卿董云裳、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等联署人认为,中国不是经济上的敌人,也不对美国的生死存亡构成国家安全威胁,无须在方方面面反制它。他们认为搞坏中美关系并不符合美国利益,把中国视为敌人并迫使中国与全球经济脱钩,只会损害美国的国际角色和信誉,以及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却达不到阻止中国经济继续扩大的目的。美国无法在不自损的情况下延缓中国的崛起。美国迫使盟友把中国视为经济和政治敌人,最后被孤立的可能是美国而不是中国。
这批“知中”美国知识精英的劝架,与去年底另一批“知中”学者呼吁提防“中国影响”的观点,形成强烈对比。这反映出美国国内对于如何应对中国的看法并不是铁板一块。自美国白宫和国防部前年年底、去年年初把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以后,以及自美国副总统彭斯去年10月发表对华极其不友善的演讲之后,中美关系已恶化到一些美国观察人士再也看不下去的地步,觉得必须发出温和和理性的声音。
中美经济脱钩后果难料
中美脱钩的后果是什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世界银行中国项目原主任郝福满解释:
脱钩会损害中国经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生产与贸易会被转移到较低效的生产者。脱钩影响的不确定性会损害投资者信心,从而降低全球需求。连受益于贸易从中国转移的国家,也会受到政策不确定性增加的负面影响。
脱钩后,美国将失去中国市场。长期来看,中国将自主研发更多技术,这将使其他国家更难以同时与中国和美国保持贸易和投资联系。
中美贸易战一览表
■2018
7月6日 中美相互加征第一轮关税
8月23日
9月24日
12月1日:布宜诺斯艾利斯G20峰会,双方休战,美国暂缓原定2019年1月1日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计划(从10%提高到25%)
■2019
5月10日:谈判破裂
5月15日
5月31日
6月1日
6月8日
6月29日:大阪G20峰会,双方同意重启谈判,美国暂缓对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高达25%的关税
美国出击
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
对另16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
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
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提高关税(从10%上调至25%)
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企无准证售产品给华为
中国还击
对34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25%关税
对另16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25%关税
对60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关税
宣布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
对60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关税
宣布建立国家技术安全管理清单
中美关系何去何从
展望中美关系的下一个4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如无意外将超越美国,这将颠覆目前的中美力量对比,使中美关系出现新景象。
复旦大学美国问题专家吴心伯教授指出,中国的经济总量目前不及美国的七成,但有可能在10年至20年后超越美国,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将在100多年来首次从世界第一位退居第二。美国虽然在军力、科研等其他领域还能保持领先,但经济力量毕竟是决定国家实力的最基本力量。
他说:“就如中国经济总量在2010年超越日本一样,一旦过了这个阶段,美国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得开始适应新的力量对比的现实。”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主任宋怡明(Michael Szonyi)受访时表示,美国如果不调整政策以接纳中国的崛起,那是“愚蠢的”。他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应该是在某些方面遏制中国,在某些方面同中国竞争,在其他方面与中国合作。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黎安友受访时预测,中国会继续崛起,美国的国力会相对下滑,双方会保持竞争并出现一系列的摩擦,中美关系需要经过很长的过程才能恢复稳定。他说“希望美国能恢复理性”。
“北京做好自己的事”
从近期的官方表态来看,北京目前的应对方案是:做好自己的事,通过更大程度的改革开放,尽可能把自己做强做大。北京也一再重申坚持多边主义。在中国国力仍不及美国的现阶段,借力国际社会是理性的应对方案。
吴心伯认为,为应对美国,中国还可做的另一件事,是淡化意识形态。他指出,中国近年对意识形态的突出强调,强化了一些美国人对中国的负面评价,让他们以为中国在向外出口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政治制度,令那些把中国视为另类来防备的论述有的放矢。
美国动机和中国底线
经过一年的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国已逐渐摸清美国不同诉求的性质和动机,美国也逐渐摸清中国的底线。
受访中美学者把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支持对华发起贸易战的不同理由,大致归纳如下:
一、美国总统特朗普最在意的是美国对华商品贸易赤字,最想要的是中国承诺购买、进口更多美国商品,并把中美贸易协议转换为明年总统选举的政治筹码。为达到目的,他主张使用的手段是加征贸易关税。
二、以特朗普身边鹰派政策顾问为代表的群体,最在意的是中国即将赶超美国,最想要的是遏制中国崛起。为达到目的,他们主张脱钩。
三、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群体,最在意的是无法在中国市场公平竞争,最想要的是中国采取实质行动降低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停止给国企补贴等优惠待遇。为达到目的,他们支持特朗普政府对华强硬,但对加征关税的手段存有顾虑。
以上三方面的诉求,三组人出发点不同,期待的结果也时而相克。例如少数“超级鹰派”可能为了实现与中国脱钩而坚持提出明知中国不可能接受的诉求,以此确保中美无法达成协议,但如果没有协议,特朗普就很难向选民交代。
另外,美国企业非但不想脱钩,还想扩大共同利益。当鹰派决策者振振有词地批评中国的人权等意识形态差异时,企业更渴望能“闷声发大财”。
在过去一年多的谈判过程中,不同的利益在不同的时间段被美国谈判队伍动态地摆到优先位置。面对这位“多重人格”的谈判对手,中国得不断调整对对方战略意图的判断。
美国的核心诉求目前明朗化。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黎安友撰文指出,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和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已说服特朗普,只有当中国经济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美国才能保住世界第一的经济地位。
(内容来源:《联合早报》,记者:游润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