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从1972年起,上海见证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萌动、肇始与发展。
7月3日上午,《跨越太平洋的交流与合作——上海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图片展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开幕。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美国人民友好协会会长徐匡迪,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上海市副市长许昆林,美国驻上海总领事谭森等近百位嘉宾出席了启动活动。
本次图片展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上海市档案局、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东方网联合主办,上海市档案馆、上海美国问题研究所、《上海外事》编辑部承办。图片展将展出到8月15日,并将于7月17日赴上海友城——美国休斯顿,在第四届中美友城大会和美国国际姐妹城协会年会期间展出。
在本次展览间隙,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进行了专访。
作为中美关系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吴心伯长期活跃于中美学术界和外交界。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沪并与上海市民座谈,吴心伯是参与的唯一一位国际问题专家;2009年奥巴马总统访华时,吴心伯也参加了他在上海与青年学生的会谈;2014年,90岁高龄的美国前总统卡特(中美建交即是在其任期内实现)访问复旦大学时也曾与他见面;他还曾与基辛格等多位美国政要、学者有过深入交流,与“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者艾利森教授进行过学术对话;从2007年起,他与美国学者葛小伟教授合作举办中美青年外交官对话,迄今已举办了10届。
自2016年特朗普总统上任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2019年,在中美建交40年之际,吴心伯认为,两国关系正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今后40年,可能会看到过去40年没有出现过的新挑战,我们要做好准备。”他说。
80位前外交官上书特朗普
澎湃新闻:近日有美国媒体披露,美国80多位亚洲问题专家和前外交官正在准备给特朗普总统和美国国会递交一份公开信,警告美国政府“敌视中国的做法可能损害美国的利益及全球经济,美国应与盟友合作,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繁荣的世界,并让中国有机会参与其中”。中国外交部对此也做出了回应,称其中包含理性的观点和声音,对此表示肯定。您怎么看这件事情?
吴心伯:对于这样的联名信,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这一年多来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力度非常大,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实际上是损害了双方的利益。所以美国许多有识之士,包括这些外交官,都觉得虽然中国的崛起给美国带来了挑战,但是特朗普政府“反应过度”,并且反应方式也不对,被误导了。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前外交官们站出来,因为他们感觉到如果再这样下去,中美关系将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这也会给中美两国的利益带来巨大的损害,他们不希望这个势头再继续下去,所以就通过联名信的方式来向特朗普政府施加压力。
澎湃新闻:去年,美国智库和学界发布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关于中美关系的报告,其中11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发布的由30多名中国问题学者参与撰写的题为“中国影响和美国利益:提高建设性警惕”的报告,对中美关系做了比较消极的总结和描述。参与撰写该报告的学者很多一直是美中接触的主要倡导者,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您怎么看美国学界近年来对华态度的转变?
吴心伯:根本的原因在于,首先是中国力量上升和影响力的扩大,让美国社会,特别是美国的战略界和政策精英感到非常焦虑。因此他们觉得需要对中国更加强硬。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可能就是他们对于中国国内政策和社会发展,觉得没有朝着美国“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去年4月,我带队到华盛顿访问,在一个座谈中,一位著名的“知华派”美国学者在讲话中表达了对中国“不友好”的言论,对于他的发言我当时听到觉得有点意外,没想到他的反应如此强烈。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胡佛研究所报告撰写者之一、前副助理国务卿谢淑丽就表示,虽然她不反对报告搜集的例子,但是认为报告夸大了中国影响力对美国的威胁,她担心在美国政治历史上的特定时刻,这种夸大可能引发过激反应,让美国与苏联的冷战情形重现,并令所有华裔人士受到怀疑。
我觉得在美国内部还是有一些理性的声音,有一些健康的声音,他们希望能够正确认识中国,处理好中美关系,把握好与中国竞争和合作的平衡,这个非常重要。
澎湃新闻:近两年来,部分中国学者和中国赴美留学生遇到签证难问题,您有没有这方面的感受?您认为这会对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带来怎样的影响?
吴心伯:我的感觉是,很明显近期美方邀请我们去的少了,他们过来的也少了。去年复旦有个老师要去美国参加一个活动,申请签证的时候,遇到美方要求进行背景审查,直到活动结束,审查结果都没有消息,这是过去没有过的。今年1月,我们一些中国学者去卡特中心参加中美建交40周年活动,中方代表团里有好几位学者在海关入境的时候被FBI带到小屋子里盘问,甚至还有后来签证被取消的情况。这些“阻碍”肯定是不利于中美间正常的学术交流的。
中美元首G20会谈定调
澎湃新闻: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在G20大阪峰会期间举行了成功的会晤,您如何评价这次会晤?
吴心伯:我觉得这次会谈的成果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就中美关系的定位交换意见。这次会晤是要讨论事关中美关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根本性问题就是到底你是不是把我当作敌人?如果当作敌人,经贸这些问题没什么好谈的了。所以两国元首达成了最重要的共识,就是同意继续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而不是竞争和对抗。
中美不能落入冲突对抗的陷阱,特朗普也回应说对中国没有敌意,也表示同意跟中方一道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否则贸易问题也没法谈。
第二个成果就是双方宣布将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重启中美经贸磋商,这些重要共识为下一阶段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在中美两国及国际社会均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澎湃新闻:在中美元首会谈后,您如何看待接下去中美间的贸易谈判?
吴心伯:首先我们思想上要做好准备,即使这次贸易谈判最后达成协议,并不意味着经贸问题不会再出现问题,还有科技领域,金融领域可能出现新的摩擦。今天我们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今后40年,我们可能会看到过去40年没有出现过的新挑战和困难,我们要做好准备。
今年贸易谈判如果要继续谈下去,美国需要做出妥协和让步。时间现在在中方这边,特朗普马上要面临2020年大选的压力,如果美国经济不好,对他的压力是巨大的。到时候,他也不想再搞下去, 但是他手下有许多对华强硬派官员,他和他们之间是有博弈的。
中美关系转折点?
澎湃新闻:托马斯·弗里德曼最近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2019年对中美关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可能迎来一个重要拐点,您怎么看?
吴心伯:其实在我看来,去年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拐点,去年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大幅调整,特别是贸易争端升温,在各方面开始和中国展开战略竞争。
今年我们看到转折的趋势在进一步的发展,去年可能美国在调整对华政策,而中国面对美国的对华政策调整,经过观察,判断,思考,到了今年,我觉得我们已经看得比较清楚,也形成了共识该怎么样来应对,所以从中美关系的发展来看,去年和今年这两年是非常重要的转变。
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阶段,跟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所以美国是现在越来越担忧。美国国内整个对华认识和对华态度的变化,不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这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它是跨党派的,尽管在具体政策上有分歧,但是整体上都认为要对中国强硬,要把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因此我们在思想上要有一个长期的准备。
如何准确的定位中美关系,非常重要。你如果把中国越来越看作是一个对手甚至敌人,今后肯定会朝着冲突和对抗的方向发展。
从产业链来讲,中美两国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等于把世界经济给串了起来,现在这两个国家陷入争端的话,其他国家都要受到很大影响。中美贸易代表的不仅是两个国家的资金,所以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朝核问题和2020大选
澎湃新闻:上周日,特朗普“意外地”与金正恩和文在寅在板门店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您如何评价这次见面的意义?与中方在背后所做的努力有怎样的关系?
吴心伯:我觉得朝美双方都想见面,通过见面重启双方谈判,因为对于金正恩来说,他有战略上的考虑,他还是希望推动朝美关系改善,然后来为国内经济改革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而特朗普要连任,所以他要打这张牌,通过这种比较戏剧性的外交动作来重启谈判。
对于朝美关系的改善,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习主席刚刚访问朝鲜,在与朝方领导人会谈的时候就强调,朝方要保持战略耐心。 之后习主席在G20跟特朗普见面的时候,谈到朝鲜问题时,也提到双方要体现出灵活性,要相向而行。所以中国对双方都在做工作。特别是对朝鲜来讲,中国是朝鲜最值得信赖的伙伴,有中国的支持,他就能够放心去跟美国谈。
澎湃新闻:您觉得在明年的大选中,特朗普会连任吗?
吴心伯:上一次选举特朗普本身就是险胜的,特别是八个摇摆州全部拿下来,我只能解释是靠运气。这一次运气有没有这么好,主要看经济。如果经济放缓,甚至是明年进入衰退的话,连任前景就不妙。现在对美国经济明年进入衰退的预期在上升,所以这对他来讲是压力,也是为什么他现在急于和中国谈成协议的一个原因。
(来源:澎湃新闻,记者:刘栋, 责任编辑:朱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