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媒体评论
 
深度|新一轮面对面会谈后,分析:中美互动氛围改善,中欧合作大局未变(访谈)
吴心伯

上观新闻 2021-11-03

刚刚过去的一周,世界外交舞台迎来一轮密集的线下交往,中国外交迈出积极步伐。王毅外长应邀访问欧洲四国,并在G20罗马峰会期间与美国国务卿、法国外长、荷兰首相等举行会晤。中美、中欧、美欧关系何去何从,备受关注。

分析人士认为,中美关系出现战术上改善的机会,中欧关系虽面临干扰但大局稳定,美欧关系正经历冲高回落的变化过程。

中美:战术上的改善机会

10月31日上午,G20罗马峰会期间,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造访中国代表团驻地。现场视频显示,王毅和布林肯相互点头致意,站在国旗前合影,但没有握手,也没有碰肘。随后,双方进行了约50分钟的闭门会谈。

此次会谈是自安克雷奇、天津和苏黎世三次接触后,中美又一次线下会面。与会谈前的严肃氛围形成对比,会谈结束后,双方握手告别,并相互扶了对方手臂。布林肯走出会议厅后,王毅还与美方代表团其他成员握手交谈。

从外交部发布的会谈要点看,王毅在讲话中传达了几方面信息。其一,指出美方奉行的错误政策;其二,要求美方改弦更张,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发展轨道;其三,重申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与前几次中美接触略有不同,美国国务院官员和外国媒体对本次会谈给予较积极的评价。美方官员提到,布林肯强调了两国利益相交、有可能合作的领域,还强调了保持沟通畅通、负责任地管理竞争的重要性;布林肯明确表示,美方没有改变“一个中国”政策。外媒捕捉到几个重点,一是会谈坦诚而富有成效,没有表现出对抗性,二是双方为两国领导人年底前的视频峰会进行了铺垫,三是台湾问题成为会谈一大焦点。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指出,与苏黎世会晤相似,这次会谈也是在9月10日中美元首通话后,双方高层交往的一部分。从总体来说,它朝着进一步落实元首通话共识的方向走:妥善处理分歧、推进双边合作。具体而言,这次王毅与布林肯的会谈有两点变化值得关注。

一是王毅对布林肯说,我愿同你建立经常性联系。这一措辞与8月29日王毅接到布林肯因阿富汗问题来电时的态度明显不同。当时美方并没有表现出与中国打交道的诚意。王毅表示,中方将根据美国的对华态度考虑如何进行接触。可见,与当时比,双边的互动氛围在改善。

二是布林肯表示,美方赞同双方应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发展两国关系。这相当于回应了王毅所说的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可见,美方也开始意识到,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不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关切,肯定行不通。

至于台湾问题,吴心伯对美方的做法并不感到意外。他指出,美国不会放弃台湾牌,问题是什么时候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它会根据形势变化和利益需要来掌握。前一段时间,美国主要打新疆牌、疫情牌,最终效果不过如此。眼下,美国可能觉得手上没有更多牌可打,就开始拿台湾问题来施加压力。

展望下一阶段中美关系,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1月1日表示,希望美方切实把两国元首的共识落到实处,同中方一道加强对话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为下阶段的交往做好政治准备,提供必要条件。

吴心伯指出,外交部所说的下阶段交往应该就是中美领导人线上峰会。中美高层会晤具有两方面价值,一是增进战略互信,现在中美之间最大问题是互信不足;二是为下一阶段两国关系的发展指明方向。

“应该说,中美关系出现战术上改善的机会。”吴心伯认为,拜登政府在经济、外交等领域面临压力的情况下,感受到与中方合作的需要。因此,美方有意打破前一段时期中美关系的僵局,通过改善对华关系来推动外交议程。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们也需要改善中美关系,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但也必须看到,这种改善目前只停留在战术层面。鉴于美国国内的政治情况和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这种改善的势头较为脆弱、走向也不确定,因此不应抱有过高期待。

中欧:合作仍是大方向

参加G20罗马峰会的相关活动前,王毅应邀访问了希腊、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和意大利。这是他时隔14个月后再度访欧。去年8月,他将疫情缓解后的首次外访选在欧洲。

相较当时,中欧关系经历起伏。5月,中欧投资协定审批遭“冻结”;9月,欧洲议会出炉《新欧中战略报告》,认为中国既是“合作和谈判伙伴”,也是“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此外,一些中东欧国家挑起涉台议题,欧洲议会还通过涉台合作报告。

在此背景下,王毅的欧洲行备受关注。

外界发现,四个到访国都与中方签署过“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匈塞铁路堪称“一带一路”旗舰项目。意大利则是g7中首个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希腊、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都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框架内。

一些外媒解读,此访旨在阻止中欧关系下滑、对冲美国的影响。从外交部和王毅本人的表态看,置身于世界大舞台,中国外交长袖善舞,致力于打造全球伙伴关系,非此即彼的对抗心理未免狭隘。此次访问主要瞄准几重目标:共同推进互联互通,共同推动中欧关系稳定发展,共同捍卫多边主义和国际公平正义。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指出,王毅访问四国并与其他国家互动,传递出几层信息。

首先,中国一如既往重视与欧洲的关系。上月,中欧最高层频繁通话、举行视频会晤,其中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一周内与默克尔两次视频连线,习主席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英国首相约翰逊、法国总统马克龙先后通话。王毅此访进行的一系列直接会面,也是对中欧最高层所达成共识的落实。

其次,中欧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有侧重点,聚焦在深化双边关系、进一步挖掘与南欧和中东欧国家“一带一路”合作潜力等。

再者,针对欧洲在多边主义、国际秩序等问题上的对华误解和认知偏差,中方进一步澄清立场。中国坚持真多边主义,反对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多边主义;中方主张遵守各方共同制定的“公共规则”,反对由“小集团”加工炮制的“私房菜”。

围绕台湾问题,欧洲一些势力发出错误声音,包括欧洲议会、立陶宛等个别国家。冯仲平认为,王毅访欧是一个重要机会,可以进一步阐释中方立场。总的来说,欧洲国家了解中方立场,但一些欧洲政客受到美国政策、台湾当局的影响。如果解决不好,台湾问题会成为中欧关系的不稳定因素。不过,欧洲内部就此仍有分歧,欧洲议会、个别国家的立场并不代表整个欧洲。

展望未来,冯仲平认为,中欧关系的大局仍然稳定。欧洲的对华政策会受美国影响,但不会完全趋附美国。欧洲虽然会时而发出矛盾信息,但合作仍是大方向。一方面,作为双方关系基石,贸易额和投资稳步上升。今年前三季度,中欧之间的贸易额同比增长30.4%。另一方面,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在全球治理、应对全球性威胁上具有共同利益、共同立场,这也是双方合作的重要方面。

美欧:期待值日益下降

G20罗马峰会上,一个细节耐人寻味。拍集体照时,拜登并没有“理所当然”地得到前排中间席位,反而被安排在前排最靠边,紧挨着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有外媒解读,拜登上任以来的种种表现令欧洲盟友失望,因此只能靠边站。也有评论称,G20的合影站位可能与领导人任期长短有关。

无论如何,随着美英澳组成“小圈子”、法国向美国公开表达愤怒,跨大西洋“裂痕”再次摆上台面。

吴心伯指出,今年以来,美欧关系经历一个变化过程。欧洲是拜登上任之初的外交重点,他想拉拢欧洲盟友共同对付中国。欧洲一开始对拜登热情高涨,认为他们熟悉的美国回来了、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复活了。但随后几个月,特别是经过阿富汗撤军、美英澳安全合作等事件后,欧洲慢慢看清,虽然美国回来了,但已不是过去的美国。美国处理盟友关系时,仍是唯我独尊、自说自话,不太照顾欧洲人的利益和感受。欧洲对美国的期待值明显下降,更多地谈及战略自主。拜登也逐渐意识到,欧洲在对华问题上不会完全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走。

(来源:上观新闻)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