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媒体评论
 
预见2022|大国博弈更趋激烈?
吴心伯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2022-01-06

置身于大国博弈的坐标系,2021年,过得格外紧凑激烈。从拜登政府标榜“美国回来了置身于大国博弈的坐标系,2021年,过得格外紧凑激烈。从拜登政府标榜“美国回来了”,到中美高层展开多轮交锋和互动,再到美俄因乌克兰等问题争执不休……作为“国家丛林”中块头最大的“大象”,美国大搞“小圈子”,试图维护霸权地位,大口吞噬世界局势的“稳定因子”。展望2022年,在这片风雨不测的“国家丛林”里,“领头象”们如何相处?对于它们自身和整个世界又意味着什么?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国际报道栏目就此专访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解读这个变中有定、相互塑造的大国博弈时代。

态势:总体保持激烈,美国调动盟友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过去一年,大国博弈态势如何?博弈焦点是什么?呈现哪些特点?

吴心伯:我们说的大国博弈,与美国说的大国竞争不是一回事。美国的大国竞争实质是遏制和打压,只是用竞争这个中性词来掩盖。我们说的大国博弈是指大国通过合作、竞争、对抗等多种互动方式,来实现自身国家利益。

现阶段,大国博弈以中美博弈和美俄博弈为核心,呈现如下态势。其一,总体保持激烈;其二,其他一些全球和地区重要力量(如欧洲的欧盟,亚洲的印度、日本,以及中等国家澳大利亚等)也被动员和调动,成为拜登政府对付俄罗斯和中国的重要资源。

不过,中美博弈和美俄博弈的焦点并不相同。

先看中美,拜登政府继承了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和基本战略框架,继续将竞争作为对华政策基调。其实质是遏制和打压崛起中的中国,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基于此,中美博弈的焦点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之争,其广度是全政府、全方位的,包括技术、金融、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国内治理模式和治理水平等方方面面,其深度可能会导致中美在产业链、科技、人文交流等领域的联系受到严重削弱,其强度前所未有。

再看美俄,双方博弈涉及面相对较窄,更多聚焦地缘政治,围绕乌克兰和战略稳定等问题展开。美国多年来一直将俄罗斯视为主要对手和敌人,自上世纪90年代北约东扩开始,一直没有停止对俄进行地缘政治上的打压、削弱和包围。

与特朗普时期比,拜登时期的大国博弈呈现新的特点。其一,大国关系的可预测性有所提升。特朗普政府的国内和国际行为没有固定章法,也导致当时的大国关系具有不可预测性。拜登作为建制派,自上任以来的行为特点和套路比较明确,可预测性更强,这也使得大国关系的可预测性有所提升。

其二,美国极力调动盟友参与其中,但效果“参差不齐”。在中国问题上,美国盟友形成立场不同的三派。一派是积极配合美国对抗中国,如澳大利亚、日本;一派是嘴上表态或摆出姿态,但不可能完全跟着美国走,也不希望与中国进入对抗,如多数欧洲国家;第三派是目前与中国走得较近的美国盟友,如菲律宾、泰国等,很难与美国步伐统一。

在俄罗斯问题上,美国仍在拉拢欧洲,挑拨俄欧关系。但当前,整体上是俄罗斯占据乌克兰问题相对主动的位置,向美国和西方提出安全保障方面的条件。美国对俄乌边境紧张失控的担心仍在,又不可能直接派兵,因此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与俄罗斯缓和局势。

其三,民主党政府传统上喜欢打“价值观牌”“意识形态牌”,以达到孤立俄罗斯和中国的目的。拜登政府上台后努力重塑国际影响力。不过,美国表面上回归多边主义,推动一些国际合作,但实质是组建排他、封闭、对抗的“小圈子”,与开放、合作、平等的“真多边主义”有较大区别。

趋势:美国“两线作战”,热点潜藏风险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新的一年,大国博弈前景如何?有哪些潜在风险点?又将怎样影响世界?

吴心伯:总体上看,激烈博弈、美国努力调动盟友的基本态势不会有太大变化。近年来,美国既没有放弃从地缘政治上削弱俄罗斯的战略考量,同时又加大了对崛起中的中国的遏制和打压。这导致其“两线作战”。

拜登政府继承特朗普时期的“大国竞争”政策,背后也反映出美国政治精英的战略焦虑感。他们一方面认为中国的发展势头并没有被打压,另一方面对拜登治下美国的现状仍感到不满。拜登政府上台之初被寄予厚望,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让美国政治经济回归“常态”。中美之间的经济实力或整体实力差距仍在不断缩小。

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现在并没有能力长期支持上述这种“两线作战”。正因如此,美国国内也有离间中俄、争取俄罗斯的声音。但问题是,如果不尊重俄罗斯的核心国家利益、不放弃地缘政治打压,又怎么可能争取到俄罗斯。

虽然大国博弈激烈,但当下,冷战重演的可能性较低。拜登政府基于美国内政外交的现实,仍需要保持对华、对俄交往。不过,中美之间也有一些冷战的味道,或者说美国的对华战略还是采用了一些“准冷战”的做法。

今后一段时间,一些可能的风险点值得注意。中美之间,围绕西太平洋、台海、南海、东海、第一岛链,双方的较量会继续呈现激烈态势,台海、南海仍是潜在风险点。美俄之间,当然是乌克兰问题。如果俄罗斯提出的条件不能在一定程度上被美国接受,如果后续会谈没能取得突破,乌克兰紧张局势可能会进一步升级。

就其他一些国家而言,它们在大国博弈中寻求外交平衡,避免成为大国竞争的“棋子”。

应势:引导中美博弈,塑造中美关系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大国博弈激烈、美国拉帮结派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因应变局?

吴心伯:美国的对华基本思路短期内不大可能改变。但是,和平与发展仍是大势所趋。中国可从几方面加强对中美博弈的引导和塑造。

一是引导博弈重点。中美竞争可以更多地在经济实力、国内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方面展开,尽可能减少军事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竞赛和对抗。美国打“意识形态牌”,中国不能上当,应淡化制度之争。二是塑造接触条件。中国不反对交往,但美国要带有诚意,相互尊重。三是塑造竞争规则。竞争不失控,关键在于确立合理的规则,它不能由美国主导,必须由双方来定。四是塑造互动结果。不管美国对华战略战术作何调整,中国都要确保互动的结果符合国家利益。

对外交往方面,中国要继续倡导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还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更积极地推动地区和全球合作,而不是像美国那样越来越“内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从1月1日开始生效,中国也提出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些都是积极迹象,表明中国正在切切实实地推进地区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

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