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中美两国元首举行历时3个多小时的视频会晤,就双边关系的战略性、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如何相处,元首外交将如何定向引航,两国关系能否重回正轨,世人为之瞩目。
分析人士称,会晤最主要的共识在于,扩大合作面,为两国关系注入确定性。尽管美方仍强调竞争是基调,但拜登也提出希望与中国领导人见面,希望在美方关心的问题上得到中国的合作。不过分析人士也指出,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接下来对美方还要听其言、观其行。
气氛友善
这是拜登上任以来两国元首继2月和9月两次通话后首次“打照面”。但是,双方对彼此都不陌生。
“看到老朋友我感到很高兴。”习近平主席在会谈开场时这样称呼拜登。拜登则在大屏幕里笑容灿烂,“我很高兴能找到时间同您会晤。希望我们的对话能够坦诚直率,像过去一样。”
早在10年前,拜登曾以美国副总统的身份访问北京,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全程陪同。次年2月,习近平访美,拜登也是破例全程陪同。拜登对美媒吹嘘,他与这位中国同行共度的时光比其他任何国家领导人都多。
与当时不同的是,两人以两国元首的身份再次会晤,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美关系走到新的历史刻度。由于上届美国政府实行极端错误的反华政策,中美关系正遭遇建交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拜登政府1月上台以来,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多项对华政策,强调竞争是中美关系的本质,还不停拉拢地区盟友,做出损害中方利益的言行。
中美关系面临严峻而复杂的形势,构成本次视频会晤的基本底色。不过,自中美元首9月通话以来,两国政府层面互动增加,紧张气氛出现缓和迹象。从现场视频和舆论反应看,本次会晤呈现两方面特点。
其一,形式创新。
疫情背景下,中美元首举行了历史上首次视频会晤。这是特殊时期的一种形式创新,突破了过去中美领导人之间通话、通信和当面会晤等传统沟通方式。
双方团队都采用“1+5”的配置,除中美元首外,各有五名陪同人员。中方成员包括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副外长谢锋。美方成员是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财长耶伦、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坎贝尔、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罗森伯格。
有评论称,元首在会晤中达成的共识,需双方政府层面贯彻落实,因此工作层的出席非常重要。比如财长耶伦的加入,被解读为美方希望在经济、金融层面加强协调。
其二,氛围友好。
“这是两国领导人一段时间以来最温暖的接触。”英国广播公司称,双方通过挥手、讨论“地球村”和“人类面临的挑战”来让气氛变得友好,与3月中美高层在阿拉斯加的交锋形成鲜明对比。这似乎是重置关系的真正尝试,将以某种方式改变全球地缘政治关系。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指出,两国元首进行较为罕见的长时间对话,气氛总体友善、积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两人个人关系良好,相识多年,彼此比较了解;二是美方逐渐认识到,跟中国人打交道要体现出尊重,不能傲慢无礼。
扩大合作面
外界关心,中美元首在3个多小时的会谈中达成哪些共识?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用“一二三四”来介绍会晤主要内容。
“一”是习近平主席就一个重要问题——台湾问题——深入做了美方工作。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也是两国元首每次交往必谈的问题。
“二”是两国领导人达成两个原则共识:强调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反对打“新冷战”。
“三”是习近平主席就发展中美关系提出三点原则: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四”是中美要着力推动的四个方面的优先事项:展现大国的担当,引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突出挑战;本着平等互利精神,推进各层级各领域交往,为中美关系注入更多正能量;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防止中美关系脱轨失控;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协调和合作,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白宫当天的会晤声明相对简单,但基调也比较温和。声明称,两位领导人讨论了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负责任地管理竞争的重要性,讨论了利益一致的领域,以及利益、价值观和观点存在分歧的领域。
有美媒概括,拜登政府聚焦四个方向。其一,阐述对中国的策略,即在技术和产业政策方面更积极竞争,同时避免直接军事冲突;其二,提到中美之间的分歧,如人权、南海等问题。其三,讨论两国可以合作的领域,包括气候变化、朝鲜和伊朗等。最后,呼吁加强沟通,建立“护栏”的重要性。这一表述与7月美国国务院“二把手”舍曼访华时寻求与中国讨论的“护栏”问题一脉相承。
吴心伯认为,本次会晤最主要的共识在于,扩大中美关系的合作面。尽管美方还是强调竞争是对华政策的基调,但拜登也提出希望与习近平主席见面,希望在美方关心的一些问题上得到中国的合作。从中国角度看,我们一向主张中美关系应以合作为主。双方围绕可以扩大和开展合作的领域交换了意见,包括双边、地区和全球层面。
“美方强调其他一些话题,部分原因是其国内政治的需要。”吴心伯说,从中方来讲,我们表明了原则立场,一是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比如不能拿人权问题作为武器;二是对美国的无端指责进行反驳,比如“规则”应该是联合国框架下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规则,而不是美国一家说了算。可见,会谈整体气氛良好,但必要时仍要交锋和反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则指出,视频会晤一开始,拜登就将首要主题说得很清楚:两国元首都有责任保证两国不“转入公开冲突,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拜登的第二个主题出乎意料地笼统。拜登强调,“所有国家都必须按照同样的行路规则去表现”。换言之,美国想要中国全盘被动地接受和遵守美国及其盟国和伙伴声言的规则,既荒谬又霸道,也一如既往地将被证明为低效。
未来走向
站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本次元首会晤对于中美关系走向、国际形势发展意味着什么?
新华社指出,两国元首都认为,本次会晤是坦率、建设性、实质性和富有成效的,有利于增进双方相互了解,增加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的正面预期,向中美两国和世界发出了强有力信号。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指出,本次会晤释放的信号可从三方面解读。
需求上看,它是在美方要求下安排的会晤,美方急于与中国坐下来对话。一方面,过去一段时间,美国对中国竭尽各种打压和围堵,但除了虚张声势外效果有限。从领导人的两次通话到高官间的数次交锋,中方敢于碰硬,对美方错误言行保持坚定立场,予以坚决反击,换来如今较为主动的地位。另一方面,美国领导人处境不佳,内外交困。内部通胀高企、供应链卡壳,外部到处忽悠盟友,但实际效果让人怀疑。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拜登在国内外面临的几乎所有问题,都离不开中国的合作。就在会晤前,美国20多个商业团体联名写信,呼吁拜登政府取消对中国加征的关税,以缓解历史性的通货膨胀。
本质上看,中美关系的症结在于,美方对华政策存在严重误判。它始终以焦虑的心态看待中国,信奉“零和博弈”,认为中国的成长和发展会对其构成所谓的威胁。在此基础上,它想通过高压方式来让中国屈服。但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美方还采取“边缘路线”,屡屡在中国的核心问题上触碰、挑衅。这是焦虑的体现,也可能对两国关系造成颠覆性冲击。
意义上看,会晤为两国提供“对表”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中方对中美关系的纠偏、引导和塑造,对下阶段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方再次告诉美方,世界很大,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中国漫长历史中有一种“美美与共”的文化。中国的发展能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能和美国等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能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这种看待大国关系的观点和视角,与美国“零和博弈”的狭窄思维形成对比。
“就两国关系发展来说,接下来就是观察双方如何落实领导人视频会晤的共识,如何加强沟通和对话来推进合作、管控分歧。”吴心伯说,与此同时,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不能期望太高,一是因为美国国内整个对华气氛非常负面,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拜登的对华政策;二是因为从拜登执政团队来说,其对华战略意图没有变化,只是战术上做一些调整。
时殷弘也指出,本次会晤巩固了拜登政府从阿富汗撤军以来中美关系的基本形势,即冻结高度紧张水平,中止拜登入主白宫后8个月里的紧张升级。不过“从白宫声明和会晤前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的表态看,美方立场与近两个月来拜登政府频繁表示的对华态势总则大体一致。”时殷弘指出,即以“坚硬竞争”(沙利文11月11日语)为基调,同时尽力以威慑和外交来防止军事冲突。而“坚硬竞争”同时防止军事冲突的首要议题,当然是台湾。
“总的来说,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仍在学习、调试、修正的过程中。不过,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质一时半会仍难改变,博弈将是长期的。”阮宗泽认为。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