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媒体评论
 
深度 | G7、北约“双峰会”,美国又要“带节奏”?
吴心伯

《解放日报》 2022-06-26

近日,西方国家密集上演的峰会令人目不暇接。几天前欧盟峰会刚刚结束,两场重量级峰会又接踵而至——26日,为期三天的七国集团(G7)峰会在德国拉开帷幕,紧随其后的是28日至30日在西班牙召开的北约峰会。

分析认为,在美国推进“印太战略”、开展大国竞争的背景下,G7和北约两大集团被拜登政府视作推进地缘战略的工具,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在此背景下,“双峰会”将在多大程度上被美国“带节奏”,成为一大看点。

观察人士指出,西方国家虽因俄乌冲突迎来“应急团结”,但无论在战事走向还是对华立场方面仍存分歧。许多国家宁愿保持务实立场,也不愿加入一个“我们对抗他们”的体系。

时隔3月“双峰会”再开

如果说,去年G7峰会和北约峰会的主题词是“复活”与“重振”,那么今年“凝聚力”和“团结”将成为西方的口号。

回想一年前,美国总统拜登也是在6月坐上了前往欧洲参会的飞机。但那次“双峰会”开得并不圆满。西方媒体置评:美国特朗普政府给跨大西洋关系带来的裂痕,不会因拜登一句“美国回来了”而“自动愈合”;欧洲国家听不听拜登指挥、配合其开展大国竞争,也要打上问号,因为它们的经济和战略重点与美国不同……

时隔一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俄乌冲突牵动整个欧亚大陆地缘格局,美欧似乎正重新被拨向同一频道。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说,当下欧洲既是双峰会的主场,也身处俄乌冲突的战场。因此地区国家高度关注这场冷战以来最严重的军事对抗,以及与此相关的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包括高通胀、粮食和能源危机等。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军控与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指出,今年3月,G7和北约刚刚在比利时开过简短的峰会,主要针对俄乌冲突做出即时反应。时隔3个月“双峰会”再开,首先表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战略协调节奏频密,团结程度相比去年拜登刚上台时有明显提升。就连发表过北约“脑死亡”言论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坦言:俄对乌军事行动给了北约一次“电击”。

另一方面,随着美国“印太战略”步步推进,将G7、北约两大集团“工具化”的倾向更为突出——华盛顿需要两大机制配合,对欧洲国家进行有效控制,与地区国家开展战略竞争,维护其主导下的单极世界。美国更在多个场合借欧洲安全说事,引导伙伴国家关注亚太、聚焦中国议题。在此背景下,今年“双峰会”将多大程度被美国“带节奏”,将成为一大看点。

“分而治之的陷阱”

分析人士认为,特殊的形势给此次“双峰会”打上特殊烙印。从会议的特点、议题都可见一斑。

先看G7峰会。

今年G7峰会在轮值主席国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小镇加米施-帕滕基兴举行,主题是“朝着公平的世界迈进”,将围绕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复苏、全球公共卫生等五大“行动领域”探讨合作。

美联社说,在诸多议题中,G7恐怕无法独自应对西方的通胀困境和能源短缺,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其他合作领域也可能老调重弹。外界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项议题上。

第一,如何加强对乌克兰的经济支持,在最大限度令俄罗斯“感到痛苦”的同时将冲突外溢效应降到最低。

一位知情人士对路透社表示,G7成员国将同意禁止从俄罗斯进口黄金,这是俄罗斯仅次于能源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另有消息透露,德国领导人正在就可能的俄罗斯石油进口价格上限进行对话。

第二,美国拟发起的全球基础设施倡议有何“干货”,前景如何。

美国全国广播电台(NPR)指出,拜登政府去年在G7峰会上提出过“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倡议,欲与中国“一带一路”相抗衡。不过,B3W因成本高昂且夹带杂乱的软性目标而陷入“品牌危机”,倡议提出一年来几乎原地踏步。NPR写道,拜登即便换个新倡议,也难指望“帽子里能变出什么兔子”。考虑到美国基建能力落后、私营企业参与力度有限,预计新倡议的前景同样不乐观。

吴心伯认为,此次G7峰会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德国邀请了非盟主席国塞内加尔、拉共体主席国阿根廷、二十国集团(G20)现任主席国印尼和下任主席国印度,以及南非参加部分会议。这固然折射出西方对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视,但细品之下另有玄机。

吴心伯说,G7的前身——G8曾在10多年前邀请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参会。但最近几年,G7拉东盟、金砖国家参会的同时,似在刻意绕开中国这一最具代表性的新兴经济体。这不能不令人生疑:G7是否有意分化新兴经济体、离间金砖国家?约翰内斯堡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帕特里克·邦德认为,“在‘金砖’面前,G7准备了一个分而治之的陷阱。”

北约新构想将首提“中国”

再看北约峰会。

今年在马德里上演的峰会,主要议题包括继续为乌克兰提供支持、审议芬兰和瑞典入约问题,以及通过指导未来10年发展的新战略构想等。其中,前两项议题预计成果有限,比较受到关注的是第三项议题。

这将是时隔12年北约再次批准战略构想,也是冷战以来的第四份构想。在上一版构想中,北约对俄罗斯的定位还是“北约的伙伴”,此次显然将有重大调整。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日前透露,“新战略构想将提到俄罗斯是对我们安全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威胁。我们还将首次讨论中国及其对我们的利益、安全和价值观构成的挑战。”

《纽约时报》指出,最近几年北约对中国的关注提升。2019年,北约首次在声明中稍稍提及中国。而在2021年的北约公报中,中国已被定义为“对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带来系统性挑战”。不过总体而言,北约对中国的描述比较谨慎,欧洲人也不认为中国对地区安全构成现实挑战。

吴心伯认为,近年来北约频频提及中国,是在美国对华遏制打压不断升级背景下做出的适应性调整,毕竟北约仍充当着美国的战略工具。但另一方面,北约中的欧洲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可能完全遵照美国的对华定义行事。“因此它们既要配合,又要留有余地,掌握分寸——仍会以做姿态为主,难有实质投入。”吴心伯说,“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未来10年间北约国家在对华问题上的分歧可能更加显现。”

此次北约峰会还首次邀请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领导人参会,并且不排除在“大峰会”框架内上演美日韩、日韩澳新等“小峰会”的可能。

吴心伯和滕建群认为,这是美西方为了推进北约“亚太化”“全球化”采取的重要步骤,与美国“印太战略”相呼应。从美国的角度看,它希望北约能将跨大西洋伙伴、亚太伙伴两组盟友体系更好地衔接,以便自己拉拢区域伙伴对抗中国。从日韩等国角度而言,也有“借船出海”,强化安全防务并推动合作多元化的考虑。

西方“团结”仍有“大考”

尽管新的地缘安全态势让西方暂时获得了“利益捆绑”的动力,但分析认为,西方国家能否“将团结进行到底”仍面临“大考”。

考验首先表现在对俄乌冲突的态度上。英国广播公司(BBC)指出,冲突刚开始时西方国家表现得同仇敌忾,但100多天过去后,随着战场形势变化以及欧洲受到制裁“反噬”,西方联盟日渐出现“战争疲劳症”。“法国、德国、意大利人质疑是不是结束战争更好。而美国、英国、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方面抵制上述说法……它们期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双峰会’上的视频讲话。”

考验还来自欧洲国家对美国两党执政周期的担忧。彭博社说,支持率低迷、被国内问题缠身的拜登“一瘸一拐”地走向G7峰会。一位要求匿名的德国政府官员说,如果共和党在2024年赢回白宫,西方盟友团结可能会再次出现裂痕。

考验也源于对中国角色的不同看法。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斯图尔特·帕特里克指出,双峰会期间任何给人以“新冷战”联想的话题,都可能疏远许多不愿在中美博弈中选边站队的国家。它们宁愿保持务实立场,也不愿加入一个“我们对抗他们”的“自由世界”新联盟。

滕建群表示,西方虽因俄乌冲突建立了“应急团结”,但内部暗流涌动。从美国来说,它似乎无心在欧洲恋战,其战略重心转向“印太”一定会对G7和北约产生影响。从欧洲来说,它们在涉华等问题上有迎合美国的成分,但不代表一心一意追随美国。例如法国曾经的海外殖民地大多位于“印太”,需要巩固影响力;英国也有意与日本等东亚国家加强合作,来摆脱“脱欧”后遗症。因此各方表面上“秀团结”,其实内心各有盘算。从其他地区国家角度来说,它们不满美国出于政治私利大搞阵营对抗,对美西方的拉拢高度警惕。

滕建群说,G7和北约,前者是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平台,如今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日渐失色,后者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同时代发展潮流背道而驰。美国试图将它们作为搞“小圈子”、维持霸权的工具,不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反而容易造成矛盾和对立,北约五次东扩最终导致俄乌冲突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美国试图把欧洲“集团对抗”的套路复制到亚太。这种危险的举动,必将引发亚太国家和国际社会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

(作者:张全)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