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媒体评论
 
中美再谈:两个字很重要
吴心伯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 2022-09-26

当地时间2022年9月23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本次会晤,是中方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行程中的一项。

在会见布林肯之前,中方代表团已经陆续会见了美国方面的相关人士,首先见的,是曾担任过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基辛格是中美关系的见证者。中美接触的前提,就是美方表示愿意奉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曾经共同书写的历史,但有人今天既不尊重历史,也不尊重自己。

这次,中方会见美国,不仅是提醒本届美国政府要尊重历史,同样是对美国破坏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又一次正告。透过本次会晤前后的四个细节来看在中美关系和国际交往中,遵守准则的关键意义。

细节一:会见场合

中美外长的这次交流,是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召开期间进行的。大会期间,举行多边和双边会见,也是惯例。总台北美总站记者刘旭告诉谭主,在会见布林肯之前,中国外长已经与2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外长和官员举行了会见。两国外长会晤的地点,选在了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驻地。

从这一地点的选择出发,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分析:这次会晤是美方主动提出来的,美方希望借中国代表出席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机会再次与中方接触。

美国现在的心态很矛盾:一方面,美国希望同中国合作解决国内国际问题;另一方面,美国将中国的崛起视为美国最大的挑战,妄图从各个方面遏制打压中国。这种矛盾心理,也让美方在处理对华关系时,既要坏事做绝,还想好处占尽。这无疑是对国与国之间相处基本准则的破坏。

面对美方的做法,中方也在会晤中表示:美方不要再试图以实力地位同中国打交道,不要总想着阻遏中国的发展,不要动辄就搞单边霸凌。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告诉谭主,此次会见,地方是在美国纽约,而地点是在中方驻地。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平等、务实。

中美关系越是面临低谷和挑战,双方越得有实质性的接触,保持正常定期的沟通交流,这不仅是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也是进一步管控和稳定中美关系的必要举措。

但合作之前,美方先要做的,仍是遵守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恪守尊重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正确道路上来,停止损害中方核心利益的言行,为中美合作创造必要条件。

细节二:中方行程

本次中美会见,持续了1个小时20分钟左右。相比上次中美巴厘岛会晤长达5个多小时的交流时间,这次会见时间短了不少。理解这个短,可以从中方行程中找到答案——在会见布林肯之前,中方代表团公开参加了三场与中美关系有关的活动,围绕中美关系的历史、现实与交往准则,中方都已经做了详细阐释。

第一场是当地时间9月19日,王毅在纽约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即将迎来百岁诞辰的基辛格是中美关系破冰的亲历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名副其实。中美从接触第一天起,就知道是在和一个很不相同的国家打交道。当时的不同,远甚于今天,但差异并未阻止两国破冰,也没有妨碍双方合作。

有历史才有现在,珍视历史才有未来。

在中美关系几近触底的关键节点,美方有必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回到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政治基础上来。这也是中方赴美首个公开行程的深意。与中美关系有关的第二场活动,是在与基辛格会见当天,中方代表团与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国商会代表成员进行了座谈交流。

前者,曾促成“乒乓外交”的中美佳话,后两个机构,则是体现中美社会联系之密、利益交融之深的代表机构。就是在这场活动上,中方阐释了在中美关系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中国的确定性。对美合作态度就是其中的要点。

中美关系,攸关两国前途命运。换言之,美方需要迫切认清中美相处的准则。这个相处之道,在中方代表团的第三场涉及中美的活动上,讲清楚了。在美国亚洲协会的演讲中,中方直接阐明了中美新时代的相处之道:

习近平主席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那就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三项原则是审视中美关系半个多世纪风云跌宕得出的重要论断,也是当今时代大国之间彼此交往的正确之道。

对此,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告诉谭主,相互尊重是前提,和平共处是基础,合作共赢是方向。相互尊重,正是告诫美国要学会平等看待别人和平等看待国际秩序和准则,这是目前美方最欠缺的,也是国际社会最需要的。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叙事和现实合作都摆在眼前,美方仍做出错误的选择,正是因为美方在遵守中美交往准则上出了问题。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中美交往准则的应有之义,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正是台湾问题,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更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这也是为什么三场活动中,都重点提到了台湾。

细节三:6次提及台湾

台湾问题也是此次中美会见的焦点议题。中方的新闻稿中,“台湾”出现了6次。在中美参加联合国活动的背景板下重提一个中国原则,格外有意义。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完全封堵了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任何空间。一个中国,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当前国际秩序的组成部分。

美方一次次承诺,又一次次背信弃义,这是在漠视自己的承诺,也是在践踏国际准则。对此,高飞分享了一些细节:2758号决议投票时,美国是反对方。中国当时获得了压倒性多数的胜利,这也意味着,美国遭受了非常惨痛的失败。对2758号决议,美国当时的心态,是被迫接受。但国际准则是全球共同意志和共识,不是某个国家自己的规则。这不是孤例,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和国际主流背道而驰愈演愈烈,给美国内部的政治极化提供了温床,两者交织酝酿,使得美国国内出现“两套乐谱”。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反复就是最好的例证,尽管美国领导人始终强调一个中国政策,但国会自行其是,并没有把领导人稳定双边关系的政治意愿转化为合乎逻辑的政策,甚至要“唱反调”。这种分裂不仅在传导破坏中美关系,也在影响世界。

高飞告诉谭主,全球危机的主要表现就是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来源一定程度上就是美国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美国的两党制使得美国外交政策呈现对立性,给全球带来了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等问题。

从内到外,美国都站在准则的对立面。

细节四:中美之辩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背信弃义透露出,美国行动的底层逻辑出了问题。事实上,不只是中国台湾问题,美国在面对其他问题时,也大都是国际准则的破坏者和挑战者。这一点,从联合国大会决议的投票中,就能看出端倪。上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中,有65%的决议,美国都投了反对票。

美国在反对什么?联合国大会一共有六个委员会,其中第四委员会负责特别政治和非殖民化。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一届大会中,美国对第四委员会的决议,从没有投过赞成票。

非殖民化是一个具有全球共识的议题,最应该投赞成票,很显然,美国的态度是相反的。要知道,在全球非殖民化的历史中,美国管理的太平洋岛屿托管领土就是最后一块实现自治或独立地位的。涉及自身私益,美国从来都是例外主义。这一点在当今各国最关心的基本权利上也体现得很明显。要知道,美国至今拒绝批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和《儿童权利公约》。

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贵洪告诉谭主,很多国际规则赢得多数国的赞成,是因为保护了中小国家的权利,它相对地也会给大国带来更多的义务。如果一个国家更强调自身私益,就会做出不支持、甚至退出的选择。

在国际关系中,美国一直采取一种霸权主义的立场:如果国际规则对其有利,美国就会在多边场合提及,如果国际规则对美国无用或是不利,美国就会绕开或是违背国际规则。利则用、不利则弃,这正是美国世界观的体现。和美国截然相反,中国在联合国发出的,是另一种声音。

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主持召开“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并会见多个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外长,谈的是通过合作推动全球发展,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热点问题,也在中方代表团的议程上。对于乌克兰危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方一直致力于劝和促谈,从不袖手旁观,也不火上浇油,更不会趁机牟利。为发展与安全这两个全球性议题,中国在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谁是国际准则的捍卫者,谁是国际准则的破坏者,不言自明。

这次会见前不久,美国曾在一次会议上公开表示,美方希望各方遵守国际法,希望维护每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对此,中方的回应是:我们很长时间没听到美国说这种话了。想要敦促别国的美国,自己首先该学会的,就是遵守国际准则。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