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媒体评论
 
观察|秦刚记者会“刚柔并济”,传递中国外交“再出发”强烈信号
吴心伯

澎湃新闻 2023-03-08

3月7日上午10点,外交部长秦刚首次亮相两会外长记者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此次记者会开创多个“首次”:这是党的二十大后首次召开的外长记者会;是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后首次面对面交流的外长记者会;也是秦刚担任外长2个多月以来首次出席外长记者会。

在这场时长约1小时50分钟的记者会上,秦刚主要就中国外交、大国关系以及区域热点问题这三大方面回答了中外媒体共14个问题。面对尖锐的问题,秦刚金句频出、生动举例,又或是连连反问、巧用比喻,在阐明中国外交立场的基础上,也彰显出中国外长的风范。

谈及中国外交时,秦刚“预告”了今年中方即将举办的两场主场外交“中国中亚五国元首峰会”和“第三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回应了国际社会热议的“中国式现代化”;介绍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主张。说到大国关系,秦刚主要谈到了备受外界关注的中俄、中美、中日、中国与中东以及中欧关系。此外,秦刚还就俄乌冲突、台海局势、“印太战略”等区域热点问题进行回应。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在重申台湾问题立场时当场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还是在回应“战狼外交”时所表现出的“秦氏幽默”,都令国内外观众对秦刚的这场首秀印象深刻。

如何理解本次外长会传递出的最为核心的“中国声音”?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指出,纵观整场外长会,其重点是强调中国外交“再出发”。吴心伯解释称,三年疫情之后,受到中美战略博弈、地区冲突爆发、去全球化趋势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实则更为严峻。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再出发”的重点在于加强与伙伴关系国家的发展与合作,同时以经济发展和多边治理为两大“抓手”,这也是当前中国外交的基本姿态。

在记者会上,秦刚也强调了中国外交已经按下“加速键”,吹响“集结号”,并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的意义。对此,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于铁军也向澎湃新闻表示,秦刚的表态显示出在新形势之下,中国外交要更加有所作为的趋势,旨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有利的外部环境。

外长的“刚与柔”

纵观整场外长会可以发现,“刚柔并济”是秦刚答问所体现的特点。在谈及当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俄乌冲突、台海局势等尖锐问题时,秦刚直言不讳、铿锵有力地作出回应,展现出中方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而当谈到中美民间友好时,秦刚也显露出有温度的一面。

在本次记者会上,中美关系无疑是中外记者关注的焦点。秦刚指出,美国对华认知和定位出现严重偏差,导致美国对华政策脱离理性健康的正轨。据媒体统计,在110分钟的记者会中,有6名记者在提问中直接提到美国。而在所有14个问题中,秦刚至少在9个问题的回应中直接或间接提到美国因素,先后18次点名美国,其所作出的一些强硬、直接的表态广为外界传播:

“美方要中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这办不到!”“如果美方不踩刹车,继续沿着错误道路狂飙下去,再多的护栏也挡不住脱轨翻车,必然陷入冲突对抗。谁来承担其灾难性的后果?!”“台湾问题处理不好,中美关系地动山摇!”

在吴心伯看来,秦刚针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这些批驳,在某种意义上表明我们对当下和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有一个比较严峻的判断。因此才会对美国持有较为批判性的立场。

不仅如此,部分中外观察人士也注意到,就在外长会召开前一天,习近平主席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直接“点名”美国,有分析认为这反映出中方对当前中美关系的看法:“党的十九大以来的5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实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评论称,中国国家领导人对美国政策发表了异常直率的谴责。报道认为,此前中方提到美西方国家时的表述较为含糊,称它们为“某些”国家,而不是直接“点名”。而据吴心伯观察,中方过去在谈到外部环境挑战时,不会直接点美国,而是选用更为中性的表述。

尽管秦刚对美方的措辞总体强硬,于铁军仍从侧面读出了一层中方期望在两国之间开展“公平竞争”的内涵。在记者会上,秦刚用两名运动员在奥运田径场上赛跑举例,指出一方为了好成绩而去绊倒对方,这不是公平竞争,而是恶意对抗。于铁军认为,这种类比的方式能够让美国和其他国家更易理解中国想要传递的信息,各方对体育竞赛中的公平竞争比较容易理解,也容易达成共识。

需指出的是,秦刚并非只有强硬和斗争的这一面。在谈到中美两国人民、民间友好情谊时,他话锋一转,回忆起任驻美大使时与美国码头工人、农民、校长、学生接触的四段经历,充满温情的讲述,意在发出更为缓和、友善的信号,呼吁美国政府认真倾听两国人民的声音,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与中方相向而行。

“新意”背后还有“深意”

据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的观察,对于今年恢复线下外长记者会,中外媒体记者都倍感兴奋。在记者会开始前一小时,梅地亚会议厅内几乎已座无虚席,记者们热烈地交流想法。而重新回到这种面对面交流的场合,也能够更为直观、及时地感受到外长与记者们所产生的“化学反应”。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谈到“必答题”台海局势时,秦刚特意拿出了准备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现场朗读了序言中的两句话:“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见到这一超出预期的举动,诸多记者都举起手机摄像记录。

除了回答形式上的“新意”,吴心伯分析认为,秦刚拿出宪法这一举动背后更有其“深意”。原因在于,之前提到台湾问题,我们一般援引《反分裂国家法》等作为法律支撑,现在直接提到宪法,其象征意义在于表达我们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吴心伯还补充称,美国现在加大介入台湾问题这一外部因素,也提升了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迫切感。

“如果出现了违反该法(指《反分裂国家法》)的情况,我们必须依宪依法行事。”正如秦刚在记者会上所强调的那样,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和强大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回应中国“战狼外交”的风格是否被抛弃这一犀利问题时,“秦式幽默”也引得在场不少记者阵阵笑声,“记得我刚到美国任大使时,美国的媒体惊呼,‘中国战狼’来了。现在我回来当外长,又不给我这个称号了,我还真若有所失。”

秦刚紧接着表明立场,指出中国外交有足够的厚道与善意,但当豺狼挡道、恶狼来袭,中国的外交官必须“与狼共舞”,保家卫国。秦刚的这一巧妙又不失力度的回答也让这次记者会迎来了一个“小高潮”。

“中国外交的传统是要斗争。”在于铁军看来,至于如何理解“斗争”,是斗智还是斗勇?外交战线主要还是以斗智为主,而且要讲究斗争艺术和效果,不能为斗而斗。

而据吴心伯观察,近几年来,中国外交风格发生明显变化,该斗争的时候就斗争,变得更加硬朗。具体来看,这一风格转向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开始我们开展斗争更多是“反应型”的,美国从贸易、政治体制、再到疫情溯源等问题上对华打压,我们便作出反击。不过,近两年来,我们的斗争有了更多主动性,开始在一些多边场合对美开展主动斗争。

举例而言,去年12月14日,世界贸易组织在日内瓦举行会议,审议美国贸易政策。当日会议上,中国、欧盟、加拿大、俄罗斯等多个世贸组织成员对美国坚持“美国优先”、罔顾多边贸易规则,实施单边主义霸凌行径,挑动“脱钩”“断链”,扰乱全球产业链的做法提出批评。

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李成钢大使当时的发言给美国贴上了四个“标签”,即美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破坏者”“单边主义霸凌行径实施者”“产业政策双重标准操纵者”“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扰乱者”。他还称,希望迷途的美国早日真正回归多边大家庭。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