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经贸高层对话即将在瑞士举行。这将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实施“对等关税”政策以来两国首次进行高层对话。
“中国没有崩溃,也没有投降……时间在我们这边。”日前,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在“上海论坛2025”年会期间分享了他对关税战的看法。
在他看来,特朗普在关税政策方面误判了来自内外部的压力,误判了中国的反应,也没有为当前形势做充分准备。论坛间隙,吴心伯就中美关系问题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
特朗普打法变了
记者:如何看待特朗普上台以来的中美关系态势?特朗普的对华政策与第一任期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吴心伯:我觉得当前中美关系处于紧张对峙且可能进一步升级的态势。
“特朗普2.0”的对华政策与第一任期相比,有几个不同。
第一,他将经贸放在优先地位,而第一任期他更多关心外交和安全问题。
第二,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即便在关税战问题上,也经历缓慢升级过程——先从小范围开始,从10%的较低税率开始,但到了第二任期,他对华加征关税可谓一步到位,火力全开,将加征税率推升至100%以上。
第三,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对华政策是以中美接触、对话、沟通开始,之后再开打关税战。例如,2017年4月中美领导人进行了海湖庄园会晤。但第二任期以来,特朗普完全靠关税、靠施压威胁来迫使中国让步,因此第二任期的打法更加野蛮、任性。
恐出现外溢效应
记者:怎么看待关税问题对两国关系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景如何?
吴心伯:目前两国经贸关系已经受到关税的严重冲击,这个冲击比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关税战要大得多。
但关税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两国的经贸关系。在两国关系紧张对峙的情况下,双方互不信任在上升,两国社会之间的负面情绪,甚至某种程度的敌意也在上升,经贸领域的摩擦会越来越多地外溢到其他领域,包括科技、外交、安全、人文交流。值得担心的是,双边关系会不会逐步出现失控趋势。
能否建立相处模式
记者:中美还能不能够找到并建立一种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大国关系相处模式?
吴心伯:中方主张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是比较合理的大国之间相处模式。关键在于美方能否接受这种模式。因为特朗普的偏好,一是以施压、威胁、讹诈为主,二是要搞赢家通吃,主张美国利益最大化。
如果美方不改变政策思路和手段,那么很难找到一种双方都能够接受且真正互利共赢的大国关系模式。
记者:如何研判中美关系走势?美国开展大国竞争,除了打关税牌,还有哪些牌需要注意?
吴心伯:特朗普重新执政以后,中美关系处在低开状态,接下来无非是两种可能性。
一种是双边关系进一步走低,出现更多动荡甚至危机。另一种是经过一段时间博弈后,双方对话谈判,缓和当前紧张局势。
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关键就是美方能否从目前的对峙中吸取教训,认清只有回到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轨道上,才能够处理好同中国的关系。
目前来看,特朗普关税牌已经打得差不多了,他自己也感到打过头了。但要警惕未来他考虑利用其他牌向中国施压,包括金融牌、科技牌、安全牌(比如台湾、南海)、法律战,以及拉拢第三方孤立中国。特朗普政府实际上已经在尝试打其他牌向中国施压了,这也是中美关系当下的危险性所在。
美方应摆脱狭隘议程
记者: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双方各自可以做些什么?中美在哪些领域有合作空间?
吴心伯:双边关系要重回正轨,首先必须厘清思路,即大国之间的互动模式应当以相互尊重以及利益的平衡为基础。如果考虑赢家通吃、高压遏制,肯定行不通,这是关键。
其实中美关系无论是经济还是其他层面,都有很大合作空间。关键在于美方要将两国关系从狭隘的议程上摆脱出来,不要总觉得自己在中美经贸关系方面吃了亏,急于扳回一城,这实际上没有把握中美关系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