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观察者网,2025-01-12)
(文/赵乾坤 编辑/高莘)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以势不可挡的步伐向世界舞台中心迈进,其快速崛起引发全球关注。1月10日发布的《中国国际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近8成国外民众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尤其是在中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创能力以及文化魅力方面,世界各国民众均给予高度评价。
相关人士告诉观察者网,这份报告的意义远不止于数据与图表的科学呈现,它还是全球观念与情感的集体投射。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自主开展的最大规模国际民调——涵盖46个国家、样本超过5.1万份、问卷内容最广泛且深入——它不仅展现了全球民众对中国的认同,也揭示了当今世界多极化背景下,国际交往与互动的复杂性,尤其是在民调已成为西方政治生态中,用以塑造民众认知、操控舆论潮流、争夺全球话语权的重要工具这一大背景下。
那么,中国国际形象的崛起,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现象仅是数字上的预测与调查,还是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战略碰撞与经济博弈?在全球民众对中国未来寄予厚望的背后,又潜伏着哪些深层动因与隐秘角力?
全球民意背后的“中国崛起”图景:信心与警惕
从报告中不难发现,全球范围内对中国发展的信心已普遍形成,尤其是在非洲、金砖国家、中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强势表现,已逐步打破了全球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认知。
对此,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明昊告诉观察者网,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正是这次民调的重要意义之一。“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国家如何看待中国上。国际上,诸如皮尤和盖洛普等民调机构的影响巨大。然而,这些机构的调查往往带有偏向,特别在涉及中国时,常常通过设定负面选项来引导结论。同时,这次民调还使中国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自身国际形象,充满自信地去面对全球民众的评价。此外,此次民调还将为后续的国际对话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并为全球合作带来新的思路和视角。”
报告显示,在大国国际地位的评价中,中国稳居第二,仅次于美国。对于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将在未来10年持续增长并推动世界经济扩展,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中,这种信任感更为强烈。
在分析以上预期产生的原因时,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告诉观察者网,“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一直是全球增长的最大引擎,这些进步有目共睹。为应对外部经济衰退带来的挑战,中国推出‘双循环’战略,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提升了经济运转效率,极大改善了民众生活水平。同时,中国对部分国家实施单边免签政策,吸引大量外国游客,进一步提升了全球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待。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民众的声音比以往更加直接与有力。即便西方主流媒体不断抹黑中国的发展,社交平台上的中国故事却成功‘对冲’了这些负面声音,激发了其他国家民众对中国的更高期望。”
但是,丁一凡也提醒说,外界对中国未来的美好预期也带来了问题。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西方政治家对中国崛起的恐慌愈加明显,通过关税和出口管制等手段,试图排斥中国市场,这对中国这一全球经济的重要一极构成严峻挑战。
赵明昊也认为,尽管77%的国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实力强,75%的民众看好中国的科技实力。但中国与美国之间仍存差距,尤其在科技创新和人均GDP方面。“这要求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在面对国际期望时,中国既需要保持自信,又需警惕外部挑战,谨防西方鹰派力量通过过分渲染中国崛起,来‘捧杀’中国,制造对抗和冲突。”
同时,从报告可以看出,国外民众对中国的普遍好感,也与他们渴望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或协调跟西方的竞争与合作相连。丁一凡认为,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扩大的海外投资,正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更深远的世界意义。这一进程揭示了一个事实:西方的发展模式绝非“历史的终结”。打破这一意识形态神话,全球南方国家将更倾向于学习中国的自主发展与自强精神。这透露出全球力量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趋势。这不仅仅是中国硬实力的展示,更是一个新的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形成的标志。
国际博弈中的“中国角色”:稳定性与复杂性
丁一凡所言在调查结果中得到进一步印证——近7成的国外受访者期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尤其是在经贸合作、教科文交流、国际秩序等领域。国外受访民众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率达66%,并认为中国应该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对此,赵明昊等专家都表示,这种期望将要求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多担当,同时付出更高代价,尤其是在推动国际秩序的建设和改革上。需要注意的是,国际领导力的发挥需要深厚的国内基础支撑,因此,中国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全球责任,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这一责任的承担必须建立在中国自身发展的基础之上。” 赵明昊建议,首先,中国在减贫和绿色发展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这些优势应当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要注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和贡献的充分传播,尤其是在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方面。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全球治理的理解,提升参与能力,尤其是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国内外政策的协调方面”。
报告揭示出,当前国际民意总体上(超7成)希望中美两国关系能够稳定向好,但美国国内的部分民众仍存在对中国崛起的警惕和竞争心理。此外,在南海问题上,东盟国家普遍认为“当事国谈判协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争端的最佳路径。“这揭示了中国在多边外交中的复杂处境”,赵明昊对观察者网分析说,“如何平衡与西方的竞争与合作、如何在全球事务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何在软硬实力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全球竞争中确保合作共赢,将是中国走向未来的关键所在。”
此外,“我们还需要从这些中立或负面评价中,区分出恶意的攻击与合理的关切。” 提及中美经济关系的最大挑战和机遇,赵明昊进一步分析说,虽然当前美国在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上“脱钩”心态依然非常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全面崩解。相反,贸易路径的复杂化、多样化反映出其内在韧性,美国在许多关键领域仍需中国提供的产品和技术。未来,中美仍将在复杂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丁一凡则建议,在与美国展开贸易和金融对抗时,中国应传递更具建设性的信号:中国不会像美国那样霸道,不会强加意愿于他国。相反,中国希望更多外国企业参与到自身的快速发展中,开放的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亮点。
提及“6成国外民众认同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方向正确’这一调查结果”,商务部培训中心教授李左东告诉观察者网,在这背后,是暗流涌动的经济博弈和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2025年可能加剧的中美贸易战,中国最理想的应对策略,依然是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这一战略,不仅是6成国外民众的愿望,实际上,也是中国社会内部最广泛的共识。”李左东分析道。
李左东特别提到,去年年底发布的《关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正是中国在促进国内经济转型的同时,加速与国际接轨的关键举措。公告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取消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铝材、铜材,以及某些化学改性动植物油等,均被纳入政策调整范围;此外,成品油、光伏产品、电池及部分非金属矿物制品的出口退税率,也从13%下调至9%。这一系列调整,为即将到来的中美贸易谈判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增值税改革将成为未来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领域。”
从“认知”到“认同”:新一轮软实力崛起的机遇与挑战
虽然经济与科技是最常被提及的关键词,但外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并非仅局限于这些硬实力。报告显示,在对中国的主观情感方面,63%的国外民众对中国有好感,值得关注的是,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尽管对中国的感情较为复杂,但好感度仍接近半数或以上。其中,“中餐”“熊猫”和“长城”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国外民众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多位专家均向观察者网表示,这不仅是对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认同,也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潜在接受。同时,这也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旅游交流、相互理解的自然延展。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当中国的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成功典范时,人们对中国的文化也会更感兴趣。” 丁一凡分析称,过去,“我们的文化传播大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京剧、武术、书法等领域,但这些属于小众文化。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国际交往、人员往来的密切,我们需要把更多当代中国的文化及生活方式以一种‘快餐’消费的形式推广到世界舞台上,影响更多的大众。从这一角度来看,以《黑神话:悟空》为代表的中国游戏及网络公司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成功,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软实力崛起的象征。”
也正因于此,中国的新事物同样赢得了世界的喜爱。高铁、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现代化成果在发展中国家尤为受到青睐,这表明中国的“新力量”正在全球范围内塑造其形象。丁一凡认为,相比传统的文化符号,这些现代化产物代表了中国作为技术创新者和产业变革推动者的角色。
提及“‘过境免签’获国外民众喜爱的比例超过半数,且近7成受访者表示未来愿意来访中国”这一调查结果时,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告诉观察者网,这一结果清晰地表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亲身感受中国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尤其是‘过境免签’政策的推出,及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的举措,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见度’持续攀升。”戴斌分析道,尤其是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卓越成就,以及城市和乡村的飞速发展,正成为国际旅游市场的重要吸引物。
中国的软硬实力之间,已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网。当下,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赞誉,这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型息息相关。这一转型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全球民众对中国发展的高度关注与期许。
然而,这股来自国际社会的好感是否能够持续发酵,仍然取决于中国如何进一步拓展文化交流与民间交往。对此,戴斌建议,“我国的入境游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相关单位应用好这一窗口期,进一步加大对外文化和旅游的宣传工作。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我国海外文化中心和旅游办事处的作用,要走到社会民众中去,变被动式的推广为主动,组建市场化为导向、专业化运营的对外旅游宣传推广队伍,并要用好海外旅行商的资源。二是要用好国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等意见领袖,请他们把现代化的中国形象带到海外民众中去,这一点同样至关重要。”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正在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与全球接轨,并担负起引领全球发展的重任。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并非没有条件。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极化趋势,要求中国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做出更加精细、果敢的战略抉择。但无论如何,这场由中国主导的“全球视野”正在重塑世界格局。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