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报道》,2024-04-26)
一段时间里,中美各层级的密集互动很难不引人关注。继本月初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之后,4月24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首先抵达上海,开始为期3天的访问之行。今天上午,布林肯在北京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会谈。
透过耶伦来访,以及布林肯访华的行前“吹风”,不难发现中美聚焦的议题和诉求呈现出不小的“温差”。在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看来,常态化的高官互访维持着双方的沟通渠道,管控着基本分歧,但在关键议题上双方想要更靠近一步,则面临不小的难度。根本原因在于美国长期对中国出现认知偏差,美国光有“接触”并不够,必须从本质上反思对华战略。
落实“旧金山愿景”
去年11月,中美两国元首在旧金山会晤中达成“旧金山愿景”,被认为是一段时期以来双方各层级频密互动的总方向指引。
4月初,中美两国元首通话;4日至9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问中国;14日至16日,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与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康达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中国事务高级主任贝莎兰 在北京与中国外交官员会面。16日,中国国防部长董军应约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视频通话,这是中美防长时隔一年多以来的首次通话。再到24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到访中国,此行是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第二次访华。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韦宗友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上述种种交流是双方落实“旧金山愿景”的一部分,通过加强中美高层接触、交流,管控分歧,增进了解,减少误判,推进务实合作,这有助于进一步保持中美充分沟通、稳定互动的态势。
布林肯访华前夕,中美双方分别“吹风”,介绍各自在此访期间的目标与诉求。中国外交部美大司负责人4月22日表示,中方主要聚焦于五大目标:树立正确认知、加强对话、有效管控分歧、推进互利合作、共同承担大国责任。此外,中方将重点就台湾、经贸科技、南海等问题阐明严正立场、提出明确要求,敦促美方尊重中国底线。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米勒称,布林肯将和中方官员商讨一系列双边、区域和全球议题,包括中东危机、俄乌冲突、台海两岸关系和南海问题等。此外,布林肯还将围绕两国元首去年11月达成的共识商讨后续工作,包括恢复两国禁毒合作、军事沟通、人工智能和民间交流等。
“不能指望布林肯此次访华解决很多具体层面上的问题,但至少对话的氛围在。”孙成昊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尤其去年的“无人飞艇”事件,导致双方高层交往几近停滞,当下两国无论元首、高层官员还是具体的工作组织,仍有交往的氛围和机制在起作用,能把分歧拿到台面上谈,这是极为重要的。
“跳出双边关系,中美保持频密的交往,会对国际社会产生非常正向的预期和积极的期待。”孙成昊分析称,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选边站队对各国来说意味着可能在经济和外交上蒙受损失,尤其国际政治有两场比较大的地区冲突正在发生,各国都希望中美保持稳定关系,更多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而不是走向军事对抗或者所谓的新冷战。
受访专家认为,与中国在外交层面保持积极互动,除了是对“旧金山愿景”的应有回应,美国也有着迫切的现实考量。
△ 3月5日,选民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一处投票站填写选票。
11月5日,美国将举行最终的总统换届选举。今年3月,《卫报》曾刊发一篇评论,称和过去相比,本次美国大选选民更关注美国的外交政策。今年1月的一项民调显示,有四成受访者认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他们首要关心的问题。
孙成昊表示,无论乌克兰危机还是巴以冲突,实际上都对拜登的选情造成了不小冲击,此时中美关系若再出现波动,拜登政府的外交成绩可能会严重失分。目前美国选举状况激烈,尽管还没有举行党代会——这是总统候选人不可多得的造势平台,但基本上能确定由拜登和特朗普分别代表两党角逐下一届总统职位,拜登政府当下想要努力推进对华接触,为赢得选举争取筹码。
关键议题上对话艰难
一边是高官密集访华,一边是美国仍在经济、科技、台海、地区争端等问题上向中国施压。孙成昊告诉记者,正如美国不改一手接触一手对抗的作风,中国在关键议题上的立场也是一贯的、明确的、严正的,这就意味着双方想要在相关议题上达成一致非常困难。
《纽约时报》4月24日称,就在布林肯专机抵达上海的几个小时前,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一揽子法案,涉及“援助台湾”以及要求中国科技公司字节跳动剥离视频社交平台TikTok在美业务等内容。日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对中国在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存在的所谓“不公平经济行为”发起新一轮301调查。
△ 3月28日,在北京一家小米汽车零售门店内,一名消费者在了解小米SU7汽车。
最近更具热度的是,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炮制出“中国过剩产能冲击世界市场”的观点。耶伦宣称中国新能源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造成全球价格和生产模式扭曲,损害了美国企业和工人的利益。更有外媒把矛头指向中国政府对中国新能源车实施的税收减免和高额补贴政策。
去年4月17日,美国政府发布的《通胀削减法案》细则规定,只有最终在北美组装的电动汽车才能以税额扣除的方式获得最高7500美元的补贴。韦宗友向记者表示,拜登政府一方面在本国通过产业政策和政府补贴方式,大力扶持国内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产业,另一方面却指责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得到政府补贴,出现产能过剩,这显然是“双标”。
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实际上,从全球看,过剩的恰恰是油车的产能,而不是需求日益增长的电车等清洁能源行业。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看,这些产业不是过剩了,而是远远不够。”韦宗友说。
“拜登政府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指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大选之年,拜登希望借此展示其捍卫美国蓝领工人利益的形象,赢得美国汽车、钢铁等产业工人的选票。”拆解美国的叙事套路时,韦宗友进一步向记者阐释道。
孙成昊指出,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对华战略的竞争取向没有发生过变化。竞争所聚焦的领域很广,此前耶伦访华时主要谈的是经济问题,布林肯更多关注外交、政治等战略层面议题。无论是台湾、南海问题,还是俄乌、巴以冲突,布林肯都会向中国施压。
美国国务院官员日前介绍称,布林肯此行有3个主要目标,首先是“在关键问题上取得进展”。在韦宗友看来,最关键问题是乌克兰危机和台海和平。
韦宗友表示,乌克兰危机持续2年多,近期出现了不利于乌克兰的形势变化,拜登政府最近通过了一项价值610亿美元的援乌法案,同时希望阻止“中国对俄军工业的支持”,严防相关物资或两用技术被俄罗斯国防工业所用。有知情人士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美国正在起草可能切断部分中国银行与全球金融体系联系的制裁措施。
对此,韦宗友强调,中俄之间保持正常的经贸关系,这不是俄乌冲突延宕至今的原因,中国更不应该成为被指责的对象,实际上,包括印度在内的很多国家都与俄罗斯保持了正常经贸关系。对于美方的担心与关切,双方可以坐下来谈,而不是通过施压和威胁来解决,因为中国从来不希望看到冲突升级和扩展。
在台海问题上,今年5月20日是台湾地区民进党领导人赖清德的履新日,韦宗友分析,拜登政府担心在此前后,大陆可能会采取威慑行动,震慑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希望通过高层访问、交流,表达美方担忧。
“台湾问题关乎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关乎中华民族尊严。中国有权对台独势力进行震慑,让其迷途知返、悬崖勒马。美方不能一方面表示不支持台独,但另一方面又向台湾提供先进武器装备,提升台湾所谓不对称军事能力,事实上指挥台独势力以武拒统。”韦宗友说。
美国要从本质上反思对华战略
舆论认为,若美方既不愿尊重中国关切,更不肯拿出真正诚意,还企图挑衅中国底线,积极的外交攻势并不能实现拜登政府的预期,也不具有太大意义。
在孙成昊看来,从根本上看,多年来,美国的行事逻辑已经习惯于在战略认知上把中国列为“主要竞争者”,甚至视中国为“威胁”,但在很多方面美国又无法完全脱离中国,因此能够看到美国一方面对中国适时拉拢,一方面又调用一切力量对华进行围堵和遏制打压。
在同布林肯会谈时,王毅强调,中美是坚守稳定向前的正道,还是重蹈螺旋下滑的覆辙,是摆在两国面前的重大问题,考验着双方的诚意和能力。双方是引领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实现双赢多赢,还是彼此对立对抗甚至爆发冲突,导致双输多输,国际社会都拭目以待。
孙成昊认为,美国应从本质上反思对华战略。“在一些相对敏感的问题上,无论是台湾问题还是南海问题,美国需要思考当前政策能不能达到目标。到底是要谋求与中国在相关地区的共处,还是真的要挑衅中国,通过冲突把所谓的盟友和伙伴团结在身边,美国的方向是不明确的。”他说。
孙成昊以美国所谓的印太战略举例称,美国一直强调该战略,但是往往忽略了一点——如果没有一个成功的对华战略,就不会有一个成功的印太战略。美国以对华战略竞争为核心实施印太战略,不管是推动北约的亚太化,还是打造美英澳、美日菲等小多边的军事机制,都会导致出现地区风险,甚至撕裂亚太地区,这不符合美国利益。美国如果不调整对华战略,未来会面临很多风险。
中美关系的负面因素虽然在上升积聚,但双方互动的历史经验表明,正确的中美相处之道就是核心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12字关键原则,从而确保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继续稳定发展。
韦宗友指出,现阶段,让中美关系企稳回升至少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加强高层对中美关系的战略引领。特别是在美国大选年,美国政府要避免炒作中国议题,避免将对华强硬作为捞取政治资本的由头,切实稳定中美关系。同时持续推动两国各层级交流、接触,及时了解彼此关切,避免误解误判,推动务实合作,为两国关系稳定提供持续动力。二是,不要触碰红线。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一道红线,美国必须真正落实不支持台独的庄严承诺。三是,就地区热点问题保持密切沟通,而不是相互指责。当前,乌克兰危机延宕日久,巴以冲突久拖不决,中美需要找到冲突降温甚至政治解决的办法,而不是施压、指责甚至抹黑。加强两国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问题上的沟通与磋商,有助于减少误解和猜忌,有助于提升两国战略互信。此外,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也需要中美两国携手合作,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