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媒体评论
 
东亚的逻辑
吴心伯

《世界知识》,2003年第7期 2003-05-28

冷战结束后的10年,东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崛起、东亚经济合作的展开、东亚地区意识的萌发和增强等等,使得东亚从一个地理概念逐渐演变为一个经济、政治(暂且还不包含安全)的有机体。虽然这个有机体还处在其成长的初期,但已经呈现出自身发展的逻辑。

欢迎中国崛起

过去10年东亚最令人瞩目的发展是中国的崛起,而一些东亚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在东亚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东亚国家很有市场,但由于中国致力于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由于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负责任的表现,以及中国在地区经济合作中建设性的态度,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被视为一个巨大的机会。2002年4月,日本首相小泉在“博鳌论坛”会议上表示,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威胁。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呼吁,新加坡人要有“搭中国发展顺风车的创新思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也表示,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对马来西亚来说是机会,而不是威胁。

当然,这并不说明周边国家对中国迅速发展这个事实都持积极的看法。但上述表态至少说明了以下问题:首先,中国的崛起已呈不可阻挡之势。

其次,中国的发展为周边国家提供了机遇。与东亚另一个大国日本模式不同,中国经济越发展,市场就越开放。据估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东盟国家对华出口将增长48%,其国内生产总值因之提升0.9%。

第三,许多东亚国家已经从中国的发展中尝到了甜头。在传统的现实主义看来,一个大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给现存国际体系带来紧张和不稳定。而中国正在传递的信息是,其力量的上升会使本地区更加繁荣,也更加稳定。

欢迎日本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但不希望日本成为一个传统的军事大国

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一直在辩论是成为一个“普通国家”还是一个“和平国家”,其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日本走向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日本国内政治?动力的变化。冷战结束后日本政治日趋保守,这种倾向在其对外政策上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修改历史教科书、领导人再三参拜靖国神社、加强军事力量、奉行越来越活跃的安全政策等。

其二是东亚政治与安全格局的演变。东亚的国际格局正在经历结构性变革,日本的战略分析家们会密切关注这些变化给日本带来的挑战,他们最终要回答的问题是,日本是延续现存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框架,还是重起炉灶?

第三,美日同盟仍将对日本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令人担忧的是,美日同盟越来越成为日本加强军事力量和采取更为活跃的安全政策的驱动力,而不是制约因素。在朝鲜核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一些美国人士鼓吹日本应拥有核武器,这对日本的安全战略会产生何种影响,值得关注。

从东亚地区的角度看,日本的选择是:要么成为从地缘政治上平衡中国的力量,要么成为促进地区整合的力量。现在看来,日本的发展同时呈现出上述两种倾向。然而人们更希望的是日本积极地促进地区政治及经济合作,而不是谋求成为传统的军事大国。如果日本充分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其战后国家建设的经验,以及对现存国际体系的认同和运作能力,将能够在东亚事务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欢迎美国继续参与本地区事务,

但越来越表现出自主性

对一些东亚国家来说,美国曾经并且仍然是政治上的领导、经济上不可或缺的伙伴、安全上的保护伞或地缘政治的重要平衡器。但是,美国对自己优势力量的滥用,对国际秩序的不合时宜的看法,对国际游戏规则的功利主义态度,将不可避免地削弱美国的道义力量,甚至会使同盟关系松弛,使朋友疏远。与此同时,冷战终结后美国与它在该地区的盟友关系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这些国家越来越根据自身而不是盟主的利益需要行事。总体上,东亚国家对美国的自主性将会随着东亚地区主义的成长而增强,这意味着美国—东亚关系的正常化。有趣的是,东亚国家似乎能够比欧洲更成熟地看待和处理同美国的分歧:当前欧洲同美国在对世界事务的看法和处理方式方面分歧扩大,提高了批评美国的声调;但东亚处理同美国分歧的方式不同,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但不一定要大声说出来。

经济一体化势在必行

90年代初,马哈蒂尔提出建立“东亚经济集团”的构想,希望借此推进东亚的经济一体化。当时中国经济尚在起飞前的准备阶段,实力不够,而日本则受到美国的牵制,不敢响应,因此这一大胆的提议被束之高阁。10年后,中国因自身经济发展而产生的自信成为中国推动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动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成为当前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亮点;而日本也渐渐地对区域经济合作形成较积极的看法,不再唯华盛顿马首是瞻。由于东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经济一体化首先只能在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间展开,通过双边经济合作,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强化原有的比较优势。目前已经签署的日本与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协定和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其次是“先周边、再中间”,也就是说,中、日两大经济体先谋求同东盟、韩国整合,然后才是相互之间的整合。

呼吁中日两国更高程度的合作

如同法国和德国是欧盟发展的“双引擎”一样,东亚的整合能否成功,也取决于中日两国能否同心协力。2002年11月4日,中国总理朱镕基在同东盟10国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晤中提出了适时启动三国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的建议,但日本对此反应冷淡,认为“为时尚早”。究其原因,是由于日本政府将中国这次提出的经济合作设想看做是中国为与日本争夺亚洲主导权而采取的先发制人的措施。这表明日本执政者还不能以真正开阔的胸襟看待东亚的一体化和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他们或许以为东亚的区域化是中日之间的一场角力,是一场零和游戏,因此不愿回应中国出牌;或许仍然相信,日本是东亚整合的惟一支点,其主导权非日本莫属,不屑同中国合作……无论想法如何,它只能表明日本决策者的心态同东亚的政治经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东亚政治经济的现实要求中日两国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加强在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合作,共享而不是垄断区域合作的垄断权。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日本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谋求同中国合作以推动东亚经济整合的必要性。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最近表示:“为了未来,日本同中国携手合作,建设东亚经济圈……应该拥有这个目标,日本与中国相互合作。”中曾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超越了狭隘的、短期的观点,能够从东亚的发展趋势来看问题。不知日本的执政者们,是否听到了中曾根的忠告?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