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媒体评论
 
解读援伊背后的动机
潘锐

《解放日报》 2003-10-23

援助伊拉克问题国际会议如期召开了。会上,各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对伊拉克重建问题作出出钱或出兵的表态。对此,各国都有着自己的打算和利益考虑。本报记者昨晚连线采访京沪专家,对一些主要国家的利益动机进行了解读和分析。

美国:重分“蛋糕”

美英联军占领伊拉克之后,陷入了重建缺资金和安全无保障的尴尬境地。本月初,美英联军的支持者西班牙政府提出召开援助会议的建议,希望国际社会有钱出钱,无钱出兵,以助美英一臂之力,使伊拉克重建进入正轨。为获得联合国对援助大会的支持,美国赶在大会召开前夕提出伊拉克问题新修正案,并于本月16日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全票通过。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潘锐认为,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力不从心是美国极力促成此次援助会议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政治上很难获得必要的支持。尽管通过了伊拉克问题新修正案,但是这种“事后追认”的做法,仍然不足以弥补由于未经授权就开战所造成的合法性上先天不足。其次在经济上,由于伊拉克战后石油产量在短期内很难恢复到战前水平,伊拉克的石油财富难以真正兑现。与此同时,美国的财政形势仍不容乐观。2004财政年度的财政赤字额有可能达到5000亿美元。潘锐认为,力不从心的现实使美国不得不对重建这块“蛋糕”进行分割。为了促成此次会议,美国事先采取了利诱、施压、游说等种种方式。而有关国家既然参加了这次会议,或多或少总会拿出一些钱。因为与阿富汗重建不同的是,伊拉克重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因此回报也可能比较丰厚。但是利益分配上仍然存在着不确定因素,美国也不会轻松如愿。

法德俄:捂紧口袋

对于本次大会,曾反对美国出兵伊拉克的法国、德国和俄罗斯3国的领导人日前已明确表示,在伊拉克重建问题上,三国既不会出钱也不会出兵。

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认为,法德俄的这一立场与三国在安理会新近通过的伊拉克问题新决议上体现的立场是一致的。对于10月16日通过的新决议,法德俄虽表态同意,但由于在何时还政于伊拉克人民的问题上美国未作让步,三国对决议并不完全满意,因此三国也不可能在这次美国急于找人分摊伊拉克重建负担的会议上有任何明确的援助表示。不过,阮宗泽指出,在三国中,德国的态度比较缓和。德国政府已表示,欧盟计划向伊拉克提供的援助款项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德国向欧盟提供的捐款,德国不能再向伊拉克提供资金。这表明,作为欧盟最大的出资国,德国是在避免单方面以一国的名义出资援助伊拉克。但通过欧盟,德国又间接地提供了援助,这实际上是为了照顾到与美国的关系。

日本:花钱买路

在布什最需要国际社会资助伊拉克之际,日本没有辜负布什“不能少于10亿美元”的厚望。在日本财政极为拮据的窘况下,毅然决定在2004年为伊拉克重建出资15亿美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室副主任陈鸿斌认为,小泉的这一“出血”决定有以下几个背景:首先是必须无条件地支持和配合美国的伊拉克重建计划,这样才会在其他重大国际问题上得到白宫的鼎力支持。其次,如果现在不花点钱去“打点”一下,今后伊拉克丰富的石油显然是难以让日本染指的。另外,由于伊拉克的秩序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日本政府唯恐自卫队开进去后也成为冷枪袭击的对象,届时日本国内就会舆论哗然,下月日本就要大选,所以目前自卫队还未派出。在不能出力的情况下再不出钱,白宫的忍耐显然是有限度的。此外,日本的积极举动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机———向海外派兵的合法化。美国的反恐已为日本走向“普通国家”创造了天赐良机,法律上的障碍被陆续去除。如今日本当然要“一鼓足气”,通过战后伊拉克重建问题真正确立自己的地位。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