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媒体评论
 
与韩国交往,谦逊比实力重要
王义桅

《环球时报》 2006-03-06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7027/1494837.html

理想大于现实的韩国民族主义,走过头了,就会造成麻烦。黄禹锡神话的塑造和破灭,折射的就是韩国民族主义的悲剧

与韩国打交道,要兼顾共同利益与共同关切,平衡远虑与近忧;与单纯而略带“固执”的韩国人交往,动之以情,往往比晓之以“利”更有效;不能简单推己及人,而更要推人及己

与欧美大国交流,中国以实力赢得尊敬;与周边小国交往,中国要以谦逊换来尊重

说起韩国,无论去过与否,中国人总觉得不陌生,甚至还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可问题就出在这种似曾相识上。

韩国民族主义是为了显示自身的存在

刚到韩国时,特别不习惯喝凉水、饮咖啡。于是向韩国朋友抱怨———韩国怎么喝凉水呀?怎么不喝热茶?怎么那么多教堂?又不是在美国!韩国朋友听了很纳闷:你的问题让我们莫名其妙。你的潜在逻辑是:韩国应该更像中国,现在怎么忘本了?听到这番话,我的确很不好意思。在我们一些人的脑海里,还难以摒弃“中国中心论”的思想。

回来后,听一位中国朋友谈访韩感受:韩国就是想跟中国“离心离德”,将汉城改名为首尔,是典型例证。听他的口气,韩国就应该围绕中国转。其实,韩国自古以来就独立自主,哪怕生活在中国的“朝贡体系”下。世宗大王1446年创立韩文的直接动机是考虑到汉字太难,不利于普通百姓沟通,并非想和中国离异。

细想起来,小看韩国,俯视韩国的过去,是因为我们有些人站在大中华的历史高度,脑子里想到的是朝鲜历史或历史延续下来的饮食生活习俗。回到现实,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大中华文明,并非中国一家继承;韩国在某些方面甚至继承得更好。江原道成功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国人想不通,说那是我的,怎么被韩国人抢过去了?

的确,“你的”和“我的”,成了中韩民族自尊心摩擦的一个原因。去博物馆参观,展览说明和导游常常介绍,说这个比中国早多少年,那个比中国好多少。开始,我们也觉得好笑———这不和我们中国人一样么:说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环球远航早多少年;最近还冒出来郑和发现美洲的新证据。韩国老是拿中国比,也说明中国成了他们的文明尺度。再想想,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说什么都是中国的文明成就,那么朝鲜民族创造了什么?这就不难理解,韩国的民俗、历史博物馆里,为什么会存放许多我们看来不值一提的东西。因为韩国人的历史观与他们追求存在、显示价值的敝帚自珍心理有关。韩国民族追求自身的身份,有时会被误解为弱者心态、小国意识,甚至是在有意摆脱中国影响,大概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设身处地从韩国的角度设想吧。

弱者的民族主义往往是为了显示自身的存在,因而常常采取极端的方式表达。在历史认知等争端上,韩国人的反应如此激烈,现在算是能领会了;外国对朝鲜的影响韩国人也敏感,恐怕就是担心这会伤及狭小的朝鲜半岛的一草一木吧。韩国人在与日本关于独岛的争端上可以自焚、切手指,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对历史记忆的过分解读,使韩国人的想法具有天然的防守心态和受害者情结。比如,去年夏天中俄联合军演,韩国媒体大肆炒作,因其恰好在第四轮六方会谈休会期间,被过敏地认为是冲着朝鲜半岛而来。

所以,不要老是以自我为中心质问韩国人为什么这样。要理解韩国的处境和心思,理解韩国民族主义的距离感。与中国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太近怕被同化,失去自我;太远则怕惹恼了中国,既躲不开中国的影响,又无法借助中国的力量。

实事求是讲,韩国是单一民族,生活在资源匮乏的狭长的朝鲜半岛,因此我们不能老用大气、宽宏大量等中华民族的品格要求对方。韩国的民族主义是逼出来的。韩国自古以来就生活在大国的影子下,先是中国,后是日本,现在是美国。因此他们的历史书上流露出一种悲情意识并折射出一种纯洁感———朝鲜民族最无辜、历史最干净,从没有入侵过其他国家,虽不断被外国入侵,但自强不息,顽强地生活到现在。“汉江奇迹”后,韩国的强烈民族意识发展成民族优越感,并通过精致的包装,以“韩流”为载体,推销给世界。但是,这种理想大于现实的韩国民族主义,走过头了,就会造成麻烦。黄禹锡神话的塑造和破灭,恰如现代版的“大长今”,折射的就是韩国民族主义的悲剧。如今,韩国赶日本很累,后有中国在追,不仅有现实的“北方威胁”,还有强烈的未来危机感。对日本公司高技术的劣势、对美国研发的依赖,使韩国经济难以自立,韩国民族也就难以自立。所以韩国人可以有反日、反美的情绪,但韩国政府却知道他们是承担不起代价的。这一点,精英人士也心知肚明,常借酒浇愁,以释放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和焦虑感。

韩国人对中国有另一种理解

在韩国,我才知道韩国人还有这么一种对中国的理解。韩国的历史书籍将1895年甲午战争称为“清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而把后来的抗日战争称为“中日战争”(Chinese-Japanese War);参观江华岛时,博物馆把“元朝对朝鲜的入侵”称为“蒙古人入侵”,似乎清朝、元朝都不是中国朝代。潜在的逻辑就是中国等同于汉族。的确,韩国人内心难以接受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的概念,除了受到西方民族概念的影响外,我想主要是担心韩国人被同化为中国的朝鲜族。

甚至在中国拿到博士学位的韩国朋友也跟我讲,中国崛起,对美国可能是长远“威胁”,对诸如韩国这样的邻国来说,便切实感受到“现实的冲击”。一些韩国人对中国心存芥蒂,除了对历史的不同解读外,朝鲜战争以来形成的一段时期的冷战情结,是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根源。这种冷战情结往往与亲美情结交织在一起。而对历史的不同解读是从西方(确切地说美国)输入的,即用现在解释过去,用西方的国际体系来解释东方历史。极少数韩国人甚至是在国家主权概念基础上曲解古代东方国际体系。韩国学生在西方的话语氛围长大,不识汉字,竟要靠韩文、英文翻译了解韩国用汉字书写的典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对韩国人来说,朝鲜迟早会在韩国的帮助下与韩国走向统一,因此朝鲜领导人金正日访华时,韩国方面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朝鲜可能模仿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担心的则是中国“强化对朝鲜的影响”。

美国通过制造威胁、塑造认同、牵引视线等方式操控韩国主流意识。由于民族主义发酵,韩国民间的反美情绪日重,但这种情绪不能延续到危机时刻。一旦有事,多数韩国人还是会把美国当作盟友的。这样一种对待朝鲜与美国的心态,当然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中国的理解。

如何与韩国人打交道

考虑到中韩两国的文化“隔阂”,体会到韩国人的自尊和脆弱,说话便要慎重。

与韩国打交道,要兼顾共同利益与共同关切,平衡远虑与近忧;与单纯而略带“固执”的韩国人交往,动之以情,往往比晓之以“利”更有效;不能简单推己及人,而更要推人及己。一句话,理解和尊重比什么都重要。

理解韩国,就要避免用中国的尺度衡量韩国,尤其是要避免以历史上的“大中华”小看现在的韩民族。要从韩国自身看韩国,从韩国的纵向与横向比较看韩国,理解韩国人的处境和心思。

中国人很粗,韩国人很精细。粗有粗的豪放和洒脱,但也酿成浪费和大大咧咧;细有细的无奈,但也促成精致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以我们的习惯小看韩国。

发展与韩国关系,我们一定要避免唯利是图的倾向,更多照顾到对方的面子和心态,随时随地准备向韩国学习。

为达到共赢的中韩关系未来,以下三点值得认真考虑:一、以共同的历史观代替“零和博弈”的历史观,强调汉字和孔子是我们东亚国家的共同文明遗产,源于中国而为我们共同拥有,双方走出过去“中国中心”的阴影,避免用“你的”、“我的”字眼伤害感情;二、尊重对方,避免以现代西方国际观解读历史,共同研究双边关系史和东亚史;三、超越自我,超越历史、忘却大小国概念,设身处地为人想,平等待人。

泱泱大国,当有一千个理由俯视韩国,更有一万个理由仰视韩国。如此方能成其大。笔者近年游学欧美,到过几十个国家。这次韩国10月长住,深切体会到,与欧美大国交流,中国以实力赢得尊敬;与周边小国交往,中国要以谦逊换来尊重。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