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媒体评论
 
人口关会卡住谁的脖子
王义桅

《环球时报》 2007-12-13

http://column.huanqiu.com/wangyiwei/2007-12/34312.html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参与全球分工的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决定一国在全球化时代的未来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欧洲国民问题再次成为欧洲动荡的导火索,正如历史上的民族问题成为一战导火索一样;而美国也面临着“我们是谁”的窘境

国外不少学者鉴于中国的老龄化趋势而看衰中国崛起,却看好印度崛起,显然是知识准备不足或对错了号。中国人口政策极大提高了人口质量,对此印度是不能比拟的

国际政治正在从国家的政治转变为人的政治

人口问题将是决定未来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未来,这一关又会卡住谁的脖子呢?

如今,西方世界面临严重的认同挑战,主要是人口问题造成的。日本、德国等传统西方大国均面临着人口衰减及社会老龄化的威胁———日本最为严重,目前已有1/5的人口超过65岁,到2025年,日本的中等年龄将超过50岁,30%的人口在65岁以上,为此内阁中特设少子化对策专任大臣。美国、英国是西方大国里难得的人口增长较快的国家,两者均得益于对外来移民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据美国移民局今年8月份公布的数据,美国人口增长40%是来自移民:包括合法的和非法的,其余的才是出生率超越死亡率的人口净增长。

此外,土耳其问题(加入欧盟和越境打击库尔德人)、中东问题、达尔富尔问题等等,都有被人忽视的深刻的人口背景,只不过常常以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呈现出来。人作为民族、宗教的载体,无疑是最关键的变量。比如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不只是反政府武装与政府的对抗和南部阿拉伯人与黑人的冲突,乍得移民源源不断从边境渗入达尔富尔地区,是冲突火焰总是不能熄灭的主要原因。

概括起来,国际问题的人口因素包括一国人口数量———人口净增长率与社会老龄化关系,人口结构———年龄、性别、种族、宗教等构成,人口质量———教育、科技水准等方面。尽管人口因素的影响是长时段的,却是冰山底下的部分,不了解它就难以窥测大方向,被国际热点的琐碎牵着鼻子走。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参与全球分工的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决定一国在全球化时代的未来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国际政治日益地区化、个性化,正在从国家的政治转变为人的政治。回归人的政治,实现从理性到感性,从单一性到多样性的转变,这是全球化发展到人的阶段给我们的新的启示。

人口问题揭示了欧洲的衰落

最近有学者讨论西方是否衰落的话题,这在全球化新阶段具有特别的意义。尽管西方的衰落与西欧的衰落是两码事———欧洲的衰落早在19世纪中叶就被欧洲的先哲所告知:托克维尔、巴尔扎克均先后指出欧洲在国际舞台上正在走向衰落,预言终结工业革命以来欧洲霸权神话的是美国的崛起。

如今,欧洲的衰落表现在能力与意愿的落差,由此导致使用力量的决心和意愿迅速下降。比如,法国城市人口30%是穆斯林,大多数很年轻而且处于失业状态;荷兰的鹿特丹40%人口是穆斯林……所以欧洲国家极力避免因参加伊拉克战争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

马德里火车爆炸、伦敦地铁爆炸和巴黎郊外骚乱事件,昭示着欧洲衰落的更本质根源———移民问题及其对国家认同的挑战。欧洲宪法的波折也清楚反映出移民构成对国家认同与欧洲认同的挑战,致使戴高乐所谓的“祖国的欧洲”概念难以解释2005年法国对欧洲宪法的否决。西欧的老龄化使得社会日益缺乏活力,只能靠“新欧洲”(东欧)的移民和地中海沿岸的移民填补空缺。现今,欧盟是世界移民最多的政治实体,33%的人口来自移民。就拿德国来说,每年要吸纳40万年轻移民才能维持总人口中15-64岁的当前人口存量。

当然,欧洲衰落的根源,除了少子化导致老龄化、社会活力不够,以及移民导致认同危机外,美国也通过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北约东扩等制造新老欧洲的分裂,尤其是欧俄矛盾。中印崛起只是反衬了欧洲的衰落,而非其衰落的原因。坐火车在欧洲旅行,安静得可怕。令人担心欧洲有成为人类的动物园、植物园之虞。

美欧矛盾,很少有人认识到这是美国与欧洲人口构成相去甚远造成的:美国人口增长不仅40%来自移民,而且主要是拉美移民。1910年时,90%的美国移民来自欧洲,如今80%来自拉美和亚洲。有理由担心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有成为美洲人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s)的危险。相反,欧洲人口在衰减和老龄化,移民从地中海阿拉伯世界不断涌入。就像新保守主义者罗伯特•卡根说的,美国人来自火星,欧洲人来自金星。美国与欧洲不同的人口构成及其所承载的观念差异一定会造成美欧日益分道扬镳。

从人口角度可以看出,美欧矛盾的长期根源是移民方向、来源构成及其接纳移民的不同方式,集中体现在美国拉美化、欧洲阿拉伯化;美国试图同化移民,欧洲宽容移民。其结果,欧洲国民问题再次成为欧洲动荡的导火索,正如历史上的民族问题成为一战导火索一样;而美国也面临着“我们是谁”的窘境。

人口仍是中国崛起的优势

布热津斯基、基辛格都说过类似的话:中国崛起是21世纪最重大的事件。对此,中国与世界都没有做好准备。刚刚参加主题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内外影响”的威尔顿庄园会议,对此印象深刻。我看这种准备主要是知识的准备,原因是人口构成的变化导致知识主体的变迁。由于中国、印度等非西方世界的崛起,使得以往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知识体系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越来越不能解释日新月异的世界了。但是,西方人和许多中国人仍然以西方知识体系、观念、视角来理解中国崛起,时而中国威胁论、时而中国崩溃论、时而中国机遇论……反映了人的崛起而非国家崛起对西方知识体系重构的必然。一个典型的例子,仍然用西方术语已经无法准确理解中国;国外研究中国的学者作为过渡阶段,沟通中国与世界理解的桥梁,已经感受到边缘化和生存的威胁:如果迁就西方认识就难以把握今日活生生的中国;想全面准确认识中国,有碍于远隔重洋只能隔靴搔痒……

国外不少学者鉴于中国的老龄化趋势而看衰中国崛起,却看好印度崛起,显然是知识准备不足或对错了号———印度的人口固然比中国年轻但世俗化远不及中国,成为现代化的羁绊。而且,中国人口政策极大提高了人口质量,对此印度是不能比拟的。已有专家批驳了印度的人口红利假设,即2030年时印度低于25岁的人口将高达5亿,很难兑现。印度的农村人口多于中国,贫困人口颇多,受教育程度不高,这些都是印度的人口劣势。

西方人的逻辑体系,缺乏中国国情的经验,常常以观念剪裁现实。他们看中国,难免出偏差。中国的人口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所抑制的,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和培育新的生育文化及国民的生育观念加以纠正和引导,这与日、俄、西欧国家拼命鼓励生育而百姓不从的情况迥异;再有,中国的老年人并没有完全成为社会负担,这一方面是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并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耗费大量国家财政,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尊老文化使得家庭负担了老年人的大部分费用,使得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而且,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有利于中国吸纳外国人才和移民。

总之,人是活的,尽管我们要避免人口决定论的错误,但人口问题正促使我们的思维发生转变;不能生搬硬套唱衰中国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