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媒体评论
 
用良知为中国正名
赵可金

《东方早报》 2008-05-27

http://world.people.com.cn/GB/7300158.html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以一种剧痛的方式续写着2200年的地震史。从那一刻起,全民抗震的努力则再次见证了一个民族不死的精神与良知。

中国民众、政府和军队迅速展开的全民救援,受到了国际社会和世界舆论的普遍尊重,即便习惯找茬的西方媒体也不得不承认———灾变面前,中国是好样的。

抗震救灾作为民族精神与良知的一次集中焕发,也是为中国国际形象正名的一个机会。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政治遗产。在日尔曼传统中,民族精神乃是自然的法,被视作为一切世俗社会最高的原则。历史法学派强调法律源自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沉淀和体现。比如孟德斯鸠认为,立法者的职责便是遵从民族的精神,遵从他们的礼仪、风俗和习惯。在千姿百态的人类文明百花园中,民族精神成为识别一个国家形象的最显著特征。

千百年来,我们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就在于我们有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而百折不挠的深处,有良知和勇气。

一句话,中华民族的精神与良知,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必须最大程度地反应这种精神与良知。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政治营销学上的谋划。

依照政治营销学中著名的“STP”战略,可以提出表述民族精神,为中国国家形象正名的一个思路。

所谓STP战略,是指一个政治行为体在对环境作出全面勘测和评估基础上,细分市场,锁定对象和正确定位,实现政治产品和市场群体之间的有机对接,从而创造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需求、欲望和价值。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区分市场(segmentation)。政治营销的核心是“市场导向”,要想真正将抗震救灾中焕发出的民族精神种植在世界人民心中,必须首先把握国际舆论的民意结构及其走向。公众舆论是多样的,但并非不可琢磨。一个思路是盘活存量,扩大增量。

所谓盘活存量,就是把握“以人为本”和“生命至上”的普世价值,将中国“最重要的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救人如救火”等理念公开赤裸地呈现出来。所谓扩大增量,是指以开放的态度,引导国际社会进一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的作为。

锁定对象(targeting)。锁定对象就是评估每一个受众群的吸引力,并进而选择面对一个或者更多受众群的过程。向国际社会表述我们的民族精神,不能无的放矢,必须锁定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可交流的目标群体为重点。

就抗震救灾而言,我们可与之对话的包括国际救援非政府组织、全球性媒体和国际组织等等,接受他们参与抗震救灾活动。“在现场”的交流,胜过所有远隔重洋的宣传。

正确定位(Positioning)。进行定位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创造一种独特的差异,并使得受众识别此种差异。一个国家形象的定位,往往以某些特殊的标志、现象、传统等为载体。选择不同的传播载体,可能传达出完全不同的形象。

最后,超越一切营销,同时又是最好的营销是,身体力行我们的信仰,坚守民族精神深处的良知与勇气。

为国家正名,人人有责。这种责任的根本便在于,让自己成为民族精神与良知的载体,继续走在震后救援与重建的漫长征途中。让灾区感受,让世界知道。这里,除了政府需要扮演主要角色,公民的自觉、人民的力量更值得重视。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