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媒体评论
 
危机中的中国战略机遇
宋国友

《东方早报》 2008-10-21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08-10/21/content_89799.htm

中国的战略机遇并不在于危机当中如何去大赚一笔,而在于这场危机有可能让中国在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

危机总与机遇同在。当中国正全力以赴应对这场从未遭遇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同时,还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在危机中寻找中国的战略机遇。

论及中国的战略机遇,首先想到的通常是中国如何运用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进行“抄底”。途径包括并购外国(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的金融资产和其他资产,或者是购买已经跌得惨不忍睹的外国公司股票。等到危机过去,这些资产可能会获得较高的收益。确实,如果操作得当,这将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机遇。

然而,姑且不论这种投资所可能获得的财富增加能否称为战略利益,仅从最近两年的表现看,就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的运作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至于这些投资让人失望的原因,无外经验欠缺和人才短缺两项。问题在于,这两个制约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既然如此,怎么可以认定中国在本次危机中出手就一定会给国人带来惊喜呢?况且危机中的操作对经验和人才的要求会更高。基于这个非常简单的理由,投资海外应该并不是中国的战略机遇真正所在。

危机中的中国战略机遇到底在何方?在笔者看来,并不在于危机当中如何去大赚一笔,而在于这场危机有可能让中国在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显而易见,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打乱了原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权力格局和规则设定,即便不能说是推倒重来,但对它的深度改革甚至重塑在全球性反思的背景下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趋势。身处大变革当中,原本在旧有国际金融体系中饱受掣肘的中国也因此能够有机会获得更为公正的地位。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为把机会变成现实,中国必须着重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为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在国际上创造更大的合法性地位。

与欧美等国主要以私营性的金融机构来施加国际金融影响不同,现阶段中国主要依靠以国家外汇储备为来源的主权财富基金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作用。而且可以预见,这种状况在较长时间内都不会发生改变。

对于主权财富基金这样国家色彩较浓的对外金融行为方式,美国和欧洲国家普遍抱有怀疑和提防态度,指责其不够透明和带有政治意图,并试图立法对其进行限制。但次贷危机造成欧美国内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极度短缺,迫使他们不得不放松对主权财富基金的政策管制,采取中立立场,甚至欢迎和邀请主权财富基金注资或者收购其国内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中国要抓住次贷危机所提供的机会,确保并提升主权财富基金在国际范围内的合法性身份,以便能够让其在未来的全球金融秩序当中发挥更加重要和建设性的作用。

其次,推动东亚地区金融一体化进程,加快建立区域性金融合作机制。

东亚并不能免于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全球金融风暴,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目前所经历的金融动荡便是最好的证明。这也再次促使东亚国家体会到地区金融合作在防御全球性金融风险方面的重要性。在这样的集体认知下,地区金融一体化的推进节奏将会加速。对中国来讲,机会在于因为本身所遭遇的冲击相比较而言并不是很大,而且有巨量的外汇储备作为资源,中国可以因此在东亚金融次级体系中扮演更为关键性的角色。而长远来看,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地区金融一体化将构成中国金融全球化的基石。

最后,参与国际金融组织的改革,增加中国在其中的话语权。

危机当前,诸多重要国际金融组织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几乎没有发挥重大作用,国际清算银行也碌碌无为,世界银行则根本无从插手。这些国际金融组织的集体“缺席”和无能为力,遭致国际上的普遍批评,这也使得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的国际金融组织改革问题获得更多的共识。考虑到这些国际金融组织带有明显的旧时代痕迹,并不能准确反映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经济实力,因此对它们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各个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影响力的重新确认。当然,改革并不一定会自然形成中国作用提升的最终结果。正因为如此,中国才必须把握机会,积极参与其中。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