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8-12/310719.html
美国困局是中国的机会吗?
今年圣诞节,美国人恐怕会更多地怀念“过去好时光”,而不是憧憬未来了。由于伊战、金融危机加之经济衰退,先前权力盛极至巅峰的美国,已确定无疑地陷入了一场罕见的困局,而且受削弱的不只是经济实力,更是美国人的自信心。
一个月后的白宫易主,重大调整势在必行。奥巴马政府将不可避免地推进战略收缩、经济调整和政治减负。战略上,尽可能早地从伊拉克撤退,放弃用军事手段改造大中东的设想,调整在欧洲和亚洲的战略态势。经济上,对美国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改变消费方式,开发新能源。政治上,要求其他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大的责任,为美国的霸权减负。
美国遭遇的困局和即将进行的调整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中国需要因时顺势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毕竟,力量不等于影响力,力量也不会自动转化成影响力。
但是,力量转化为影响力需要适当的机遇和适当的手段。在美国势力扩张风头正健的情况下,华盛顿总是提防别的大国力量和影响力的扩展,担心他们要挑战美国的优势地位。只有在陷入危机的时候,美国才会想到要减负,才会要别的国家多发挥作用。当下美国尤其看重中国的作用,中美“超级伙伴”论、“两国集团”论等等,都反映了美国迫切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来应付这场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危机。
还要等待“瓜熟蒂落”
对中国来讲,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的机遇至关重要。首先是要对中国的实力和地位做出恰如其分的估计。中国毫无疑问已是一个经济大国,经济总量今明两年将有望先后超过德国、日本而居世界第二,但中国还不是经济强国。中国经济“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金融体制还不健全,等等。此外,中国国内的包袱还很重,包括存在着人数可观的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等。中国的当务之急还不是去拓展国际影响力,而是着力解决自身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今后10-20年,这一基本状况不会改变。
其次要准确地把握美国的处境和走向。美国是步入一个调整期,还是衰落期?美国目前遭遇了严峻的挫折和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将从此走向衰落。美国的文化和国家制度所赋予的自我调节能力、创新能力、对世界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利用能力,既是美国过去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未来美国避免走向衰落的保障。建国200余年第一次产生了黑人总统,仅此一点就令世人难以低估美利坚民族的调整和应变能力。如果美国度过当前的危机期并在不远将来开始新一轮力量扩张,我们不应跌破眼镜。
第三,新兴大国如何创造和利用机遇将积累的力量转化为影响力,历史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值得我们借鉴。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的日本,都是在国力增长后急不可耐地以武力扩张自己的势力,最后一败涂地。美国则不然。虽然美国在1897年经济实力就超过其他老牌大国而居世界第一,但美国沉得住气。1898年赢得一场“小而辉煌”的美西战争并没有让美国因此而走向以武力攫取霸权的道路。美国在一次大战后期参战,打完一战后重又奉行孤立主义,埋头国内事务。直到1947年———美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的第50个年头,才开始承担起西方世界领袖的责任。与德、日强势扩张的做法相比,美国国际领导权的获得更像是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过程。
最后,在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时代条件下,大国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所带来的国际地位变化,不再是传统的霸权更替,而是在现有国际体系中的权力转移。全球化和国际机制的发展,使国际政治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国家霸权作为旧时代的产物,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从大历史的角度看,美国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国家霸权,在美国的霸权谢幕之后,不再会有新的国家霸权的产生,也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发挥像美国曾经发挥的那样的世界影响。
这个时代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面对“领导权”和“救世主”之类桂冠的诱惑,中国仍应保持其内向姿态,将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可观的国力投入自身进一步的发展,不对外做过多的承诺或投入过多的资源去换取虚名。
其次,要注意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当前美国对华心态两面性明显,既要中国出力,又担心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的举动应向美国传递这样的信息:中国愿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但中国无意挑战或取代美国的霸权。
第三,中国应通过在国际体系内渐进地“增持股份”的方式扩大其国际影响。中国不打算颠覆现存的国际体系,而是致力于维护和完善现有的国际制度。中国将按照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在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的情况下,要求更大的发言权。通过公平交易来增持中国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份额,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将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