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3/node103/userobject1ai171892.shtml
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将会呈现出正常化的特征。中美两国现在开始就必须认真思考经贸关系正常化之后的两国互动模式,以免当这一天真正到来之时,两国还没有做好心态和政策上的双重准备。
盖特纳财长首次访问中国,就中美共同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同中方交换了意见,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与以往美国历任财长的访华相比,盖特纳的此次访华前后少有各种形式的指责,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谦卑”的姿态,更为注意倾听中方的诉求,并愿意做出某些保证和承诺。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当然和当下的金融危机有关。为尽快走出危机,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特别是在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和加强两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方面的合作。
令人好奇的是,如果未来某一时刻金融危机得到了解决,那么美国对华经济政策是否会重归旧态,或者不断地用各种议题来敲打中国,或者直接向中国表达不满,要求中国加以改正?以美国务实直接的行事风格以及美国对中国在某些经贸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回答很可能是肯定的。但是必须指出,即便未来美国仍然对中国采取苛责的政策,中美经贸关系的互动模式届时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更为具体地说,中美经贸关系将会呈现出正常化的特征。
不管愿意承认与否,中美建交以来的经贸关系事实上处于一种非正常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中国需要美国远远超过美国需要中国。改革开放初是对美国投资的需要。来自美国的投资在中国的外资来源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则开始越来越需要美国的市场。根据统计,对美出口一度占中国对外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接着,是日益融入世界的中国对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倚重。即便加入了WTO,中国仍力图确保这个国际经济体系对自身保持自由和开放。
与中国对美国上述三个层面的需要相比,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不那么需要中国。这种巨大差异直接造成美国在中美关系中处于“天生的”强势和主动地位。作为一种很自然的表现,美国经常在双边经贸关系中设定议题、主导方向,而中国则被动地疲于应付,忙于解释。此即中美经贸关系的不正常之处。
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将会重塑这种不正常。第一,美国经济遭遇了严重打击。最为明显的,是几乎构成美国经济实力象征的两大支柱——金融业和汽车业——相继陷入困境,在短期内难以重振辉煌。而中国虽然也面临较大的困难,但至少从增长率上,要远好于美国。这拉近了中美两国的差距。第二,为了应对危机,美国迫切需要中国的外汇储备来支持其经济复苏所必须的财政开支。这表明在资金需求方面,中美位移,美国需要中国已经远远超过中国需要美国。
除了上述两点,本次危机对于中美经贸关系迎来正常化最为关键的推动之处在于,它将极大减少中国对美国的市场依赖,从而有望部分堵住美国对华施加影响的最终权力之源。美国以往之所以能够在经贸关系屡屡让中国作出一定妥协,凭借的最终利器正是其国内的巨大市场。为了能够进入这一市场,中国往往被迫答应美方的各种要求。但在金融危机之下,这点很可能发生本质性的改变。
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是促使经贸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本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中美两国过去所熟悉和适应的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在深刻的反思之下,中国愈发强调内需的重要性,有意改变过度依靠外需的畸形增长。最近一段时期,内需也确实在经济企稳过程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决定性作用。从美国的角度看,过度消费的模式已经被证明弊病百出。美国必须克制消费的冲动,同时提高储蓄率。这将直接导致对包括中国产品在内的国外产品的需求减少。必须指出,中美两国的上述调整并不是权益之计,而是痛定思痛之后的战略思考。这意味着,顺着这样的调整方向,美国市场对中国总有一天不再拥有决定性甚至是重大的影响。中美经贸关系也将因此彻底正常化。
基于以上分析,中美两国现在开始就必须认真思考经贸关系正常化之后的两国互动模式,以免当这一天真正到来之时,两国还没有做好心态和政策上的双重准备。特别是对美国而言,提早做好准备尤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