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3/node103/userobject1ai198178.shtml
2009年11月16日下午1点,比预定时间稍稍延后一点,美国第44任总统贝拉克·奥马巴先生在上海科技馆与上海青年进行了一次对话。作为这次对话的亲历者之一,笔者有以下三点感触:
首先,对话的时机值得关注。奥巴马总统之前,从来没有一个美国总统是在其总统任期的第一年就访问中国的。以前的总统在访华之前,总是说一些刺激中国人感情的语言,总是积累一些冲突性的话题。另外,以往美国总统的中国之行中,上海一般是最后一站。在上海这个最后一站,一些在北京的正式会谈中没有谈完的问题、没有讲完的话,放到上海这个工商业气息浓厚、政治氛围没那么敏感的地方谈一下、说出来,往往是比较合适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海发表了关于台湾的“三不”讲话,从而被记入史册。
于是这一次,奥巴马总统与上海青年的见面会,实现了“三个第一”:这次见面会是在其任总统第一年中成行的、第一次中国之行的第一个公开活动。因此,从客观上看,中国青年仍然保持着对奥巴马总统的好感和尊敬;从主观上看,在访问的第一站,中国人总归要表现出自己对美国新总统的好客与热情,而不是一开始就来一个下马威。这与中国待人接物的习惯是一致的。更何况,当前中美关系中有问题也都是老问题,值得相互指责、抨击的、可以归咎于奥巴马总统的新问题并不多。
其次,对话的形式有重大创新。奥巴马总统没有采用传统的演讲与回答问题的“教育、教训”听众的形式,摆脱了演讲人与听众、主席台与观众席之间的分隔,而是走到上海青年中间,以一种更加平等、相互倾听的姿态与上海青年进行交流。这一方面体现了奥巴马平民总统一贯的亲民作风,另一方面也是美国政府为改善美国国际形象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正常延续。
另外,这次对话的组织别具匠心。在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和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致辞以后,奥巴马总统事实上既是演讲人、又是主持人,自己现场亲自挑选提问者。这种东道主把会议组织权完全交出去的做法,不要说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比较少见。这种组织过程所体现出来的高度自由和透明,不管是出于美方的要求还是中国政府方面有意为之,都反映出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日益增长的自信心。
第三,对话过程充满友好氛围。虽然在奥巴马总统访华之前,两国出现了一系列的贸易纠纷,但是与以前的贸易最惠国待遇等议题相比,当前中美关系处于良好的、正常运行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总统这次访问,是一次旨在巩固、促进和提高中美关系的访问,而不是一次要解决两国之间重大争端和原则性分歧的“转折点访问”。
奥巴马总统在竞选和任职以来,已经在中美关系上打破了常规。以前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无论放在第几优先的位置上,中美关系总归是一个热点问题,批评中国可以为自己带来一些选票。奥巴马总统在竞选过程中并没有通过批评中国来为自己拉票,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另外,以前很多总统在任职初期,总会先做一些恶化中美关系、挑拨台海两岸关系的事情,然后才会回到现实主义轨道上来,逐渐修复与中国的关系。但奥巴马总统上台以后,在对华政策方面,除了原则上谈一些“民主”、“人权”等话题以外,基本上都是持合作的、积极的态度。这又打破了美国总统政治的一个规律。
因此,在两国之间、两国领导人之间不存在重大的直接冲突性议题的情况下,这次见面会事实上没有太多可以“较量”、激辩的话题。整个见面会充满着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促进的氛围,既反映了中国青年和美国总统的心声,又与当前中美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致,也反映了中美两国人民继续改善双边关系的共同心愿。从总体上看,这次见面会是奥巴马总统中国之行的一个良好开端。我们期待着在随后两天的中美高层会谈中,能够继续在友好、平等和合作的氛围下取得良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