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3/node103/userobject1ai209017.shtml
继续多年来的‘反应’模式虽然能表达中方的不悦,但却不能使美方感到利益受损。事实上,美方现在不仅摸透了中方反应的‘套路’,而且也不真正在乎中方采取的措施,唯其如此,才会在对台军售上我行我素。
对奥巴马执政后首次推出的对台军售案,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加以思考。首先,这是美国对台政策的惯性所致。尽管一年来中美关系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尽管奥巴马政府信誓旦旦要和中国发展积极的建设性的合作关系,但在对台售武问题上,美国仍在顽固地坚持旧的思维和老的做法。
其次,这可能是美国对台政策调整的前奏。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夺回执政权后,美国对台政策基本上是鼓励两岸改善关系,同时密切观察两岸关系的走向。现在随着两岸实现三通,着手讨论缔结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关系有可能从以经济为主的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开始处理政治与安全问题,这将涉及台海现状的调整。在此情况下,美国对台政策将结束“观察期”,进入“反应和调整期”,即为了美国的利益需要,加大对台湾的支持,防止两岸走得太近,防止美国在台海被边缘化。此次对台军售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
对中国来说,美国对台军售是困扰中美关系的一个顽症。1978年中美建交谈判,唯一没有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建交后的美国对台售武。1982年的“8·17”公报,虽然迫使美国对售台武器的质量和数量作出了限制,但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冷战结束以后,美国自恃不再需要在战略上借重中国,遂将“8·17”公报弃置一旁,对台军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节节攀升,到了小布什执政时期,甚至连潜艇都现身对台售武清单,从而打破了美国作为对台售武依据的“与台湾关系法”关于只向台湾出售防御性武器的规定。
对付美国售台武器这一顽症,无非有三种办法。一是继续多年来的“反应”模式。在美国宣布对台售武后,我发表谴责和抗议,推迟或取消两国间的一些交流项目,以显示美方的行为“损害”了中美关系。这样双边关系暂时会冷淡一下,但几个月后,交流恢复,双边关系回归常态。这一反应模式虽然能表达中方的不悦,但却不能使美方感到利益受损。事实上,美方现在不仅摸透了中方反应的“套路”,而且也不真正在乎中方采取的措施,唯其如此,才会在对台军售上我行我素。
第二种办法是创立“威慑”模式。中方事先告诉美方对台售武将有严重后果。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可以有选择地在一些重要问题上采取行动,让美国感到其重要的国家利益受损。今后如果美国还要不顾中方反对向台湾出售武器,悉听尊便,但要准备继续付出较高的代价。虽然不能说此举一定会阻止美国对台售武,但只有在真正付出代价后,美国才会在对台售武问题上谨慎从事。
第三种办法是制定新的游戏规则。这是当年中国与里根政府谈判订立“8·17”公报的模式。鉴于美方现行的立场是不与中国大陆讨论对台售武问题,中国应运用外交压力,迫使美方坐到谈判桌上讨论该问题。然后晓之以理,慑之以威,定之以规,迫使美方减少直至最终停止对台出售武器。有了这个规矩,还要监督美国严格遵守,这样就将美国对台售武问题置于可控的框架内。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美国长期对台出售大批先进武器无疑损害了我核心利益。应该说,中国处理这一问题始终照顾到中美关系的大局,因为这个大局也关系到我其他方面重要利益的实现。中美在这个问题上的博弈也反映了两国的力量对比,在中美力量对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我们对处理该问题的方式和结果应该持较现实的期待。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冷战结束20年后的今天,中美关系的时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美的力量对比和相互依赖格局已非20年前可比,新的形势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美国对台售武问题。美国是一个很现实的国家,只要国家利益需要,该变则变。近年来,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包括对台政策的某些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现在在对台军售问题上,我们要通过有效的外交斗争推动美国政策的调整。美国不会轻易在对台售武政策上作出重大调整,这将考验我们外交斗争的勇气和艺术。对中国来说,为了捍卫我核心国家利益,别无选择。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的,“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