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和平发展几乎是没有先例的。它不仅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过程,更需要思想上和理论上的不断思考与总结。在此过程中,基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体现东方社会的思维方式、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中国智慧必将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
中国智慧向来重视对时代潮流的把握,通过分析天下大势,找到制定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基本依据。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让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加深。这意味着,一国的发展可以通过平等有序、互利互惠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不需要再走挑战国际秩序或挑战别国的老路。同时,由于各国不断加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合作的愿望越来越强,因此和平、合作、发展成为一国对外战略的立足点。不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积极谋求和平、合作、发展,自然地构成了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谋求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但采取手段的不同可能导致战争与和平、对抗与合作等不同的结果。首先,中国智慧主张在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利益是相互交融的,因此不应以零和思维看待国家间的关系,而要以合作双赢的方式追求国家利益的实现。唯其如此,国家间才会进入良性互动,从而在根本上确保一国利益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中国智慧强调维护和发展共同利益的重要性。在利益共同体时代,各国不应只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而应注重齐心协力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第三,中国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国家间的互信,合作才有可能。
分歧和争端是国际关系的常态,如何解决分歧和争端是对一国政治智慧的考验。中国智慧主张以对话、协商、谈判而非对抗的方式处理分歧,以和平而非使用武力的方式解决争端。我们自古就视“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战略运筹的最高境界。即便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武力不可避免,但也必须是有限的、适度的,为的是推动最终以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中国智慧还主张对问题的解决要顺其自然,时机不成熟时可搁置争议,等条件成熟后再做处理。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时,善于搁置争议,刻意有效避免矛盾的激化。此外,中国智慧主张以包容的方式解决分歧。解决矛盾的上策不是追求完胜,而是找到各方利益的最佳平衡点,这就需要有妥协和包容的心态,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
中国能否在国力不断上升的同时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西方现实主义的逻辑认为,随着一国力量的上升,它的利益欲望不断膨胀,其政策行为就表现得越来越具有扩张性、侵略性。然而,中国智慧则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回答。首先,中国宣誓永不称霸,因为在我们看来,一旦成为霸主,就容易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同时,为维持霸主地位又要背上过多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包袱。“高处不胜寒”,谋霸之举实乃不智。其次,中国不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于人。中国珍惜自己摸索出的发展道路,但同时认为一国的发展路径必须符合自身国情,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中国文化传统中没有西方社会那种传教士般的使命感,一定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扩展到全球。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第三,中国一向强调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原则,无论大国小国、穷国富国、强国弱国,“众生皆平等”。与强权政治以势压人、以力压人的做法不同,中国文化注重以情动人,对小国、弱国要给予特别的尊重。
总之,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态势千差万别,所奉行的内外政策也各异其趣。影响一国发展战略和对外交往策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历史和文化传统无疑是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看似罕有先例,然而在中国智慧的引领下,这一选择实属必然。★
(作者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