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盖茨访华看中美两军关系
——本报专访中美关系专家吴心伯
引言:中美两军关系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健康稳定的两军关系对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华最终成行,一系列领导人的会见,双方达成了很多共识,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应该如何看待这次访问?为此,本报记者昨天专访了中美关系专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吴心伯。
记者:盖茨访华主要要达成什么目标?
吴心伯:就美国而言,这次访问主要有两个目标,一个是为两国元首会谈铺路,另一个是摸一下中国军力的底,也就是他们所说的要中国进一步增加国防透明度。他们第一个目标实现了,但对第二个目标不会十分满意。梁光烈部长已经庄严承诺,中国开发一些与自己实力相应的先进武器装备,完全是为了自身需要,不针对任何国家。但美国要了解得非常具体,如中国隐形战机、反舰导弹以及航母等相关情况,对此中国当然不可能照办。
记者:美国的防务透明度做得怎样呢?
吴心伯:美国有许多正在研发、甚至已经部署的军事项目或军事装备,外界对此毫不知情,比如美国空军开发的X-37B空天飞机,据说能在太空逗留半年,但是它的具体性能及用途只有美国自己知道,就连他的盟友也不知道。
记者:去年美国的军费为7000亿美元,中国只有700多亿美元,论综合国力中国还与美国有相当大距离,美国有必要对中国军力担忧吗?
吴心伯:这就要说到美国的立国理念、或者说思维逻辑了。美国把自己看作世界霸主,认为任何地方都与他的利益有关,而保护这些利益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武力。因此,他希望在军事上永远领先其他国家二三十年,这样他才感到安心。但这样的结果就是别国军力不能有所发展,否则他便寝食难安。实际上,他的焦虑和担忧是自身营造的,是霸权理念的逻辑结果。
记者:但美国不是强调透明度吗?如果中国袒露自己的军力美国不就用不着担心了吗?
吴心伯:再透明也没有用,因为他已被“必须领先二三十年”的理念左右。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的军事优势并不单单为了震慑对手,更是为了战争。二战后几乎每届美国总统都有自己的战争,能打仗的总统就是强势总统。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美国存在着一个操控政治的利益集团——军工复合体。半个多世纪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台前曾警告过这一现象,但现在的情况比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战争已经成了美国的常态,这又怎能不让别国增强自身的防卫能力呢?
记者:在中美关系问题上中国一再主张和则两利,斗则两伤,那么彼此在军事领域中是否存在合作的前景呢?最近《经济学人》杂志刊文认为,美中可以在一些方面军事合作,例如美国放弃在西太平洋的核攻击优势,代之以常规军事优势,这一观点可行吗?
吴心伯:作者太理想化了,这不可能。美国考虑动用核武器时从来只从效用、而非伦理出发。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冷战时期美国因为欧洲常规兵力不敌苏联而考虑使用战术核武器,至今不肯承诺不首先、或不对无核国家动用核武器。奥巴马曾在弃核问题上迈出试探性一步,但在军方反对下又回到了原地。核优势是美国维护其霸权的最有力王牌,绝不会轻易放弃。
记者:然而中美关系稳定发展不但造福两国人民,也必将为世界带来发展机遇。上世纪邓小平接见美国特使时那句“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才行”的讲话曾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今天的中美关系远比当年光明,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交流渠道一直畅通,而两国在军事关系上迎难而上,有所作为也应该不是没有可能。在您看来,如要在两军关系方面取得一些实质性进展,中方应当在哪些方面入手?
吴心伯:首先应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军事发展道路,只有自身实力增强,才有可能让对方认真考虑你的核心利益,仅仅口头呼吁是不起作用的。其次还要增进与美军的交流与合作,可以选择一些不太敏感的领域,如维和、救助等;通过交流、学习借鉴美军的一些先进经验。最后,随着国力增强、信心增加,中国应当进一步加大军力透明度。这不是针对美国,而是针对周边国家的。美国常在我周边地区布置军力,一个借口就是中国的军力让邻国不安。我坚信中美两军关系终究会好起来,但非一朝一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