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媒体评论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 国际问题专家纵论中美关系
大公网

大公网 2015-11-01

来源链接:http://news.takungpao.com/mainland/topnews/2015-11/3229126.html

大公网11月1日讯(记者张帆)“21世纪的美国与世界——中华美国学会2015年会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10月30日在沪举行。此次年会由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和《美国研究》杂志联合主办,共吸引了120余位学会会员、相关学者和机构代表参与活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出席了学术年会,并围绕“21世纪的美国与世界”在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

此次年会还在开闭幕式设置了特别论坛环节。在中华美国学会会长黄平主持的开幕式特别论坛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崔立如、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国防大学高级研究员朱成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苏格、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就“习近平主席访美与中美关系”展开热烈探讨,真知灼见,精彩纷呈。围绕“美国研究与中美关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吴白乙、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刘建飞、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等学者,在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倪峰的主持下进行了深入对话,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黄平:国际新秩序存4种可能

中华美国学会会长黄平认为,21世纪我们将要面临的国际新秩序存在四种可能:1、维持二战后的既定秩序,这种秩序基本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定、主导的。而在新形势下,可以不断丰富、改革和完善;2、旧的秩序被打破,逐步酝酿、产生一种“新的、互利合作共赢的”秩序;3.我们可能将处在一个长时间的转型期、磨合期、过渡期,旧秩序不灵了,但新秩序却还没有产生。这个时期有多长尚难预料,因此其不确定性,危机、挑战、风险和不可控因素越来越多;4.在磨合期中风险失控乃至冲突战争,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

黄平认为,在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是有巨大的战略空间和发展空间,也有巨大的有所作为的空间。这个有所作为,应当从原来主要关注我们自身发展,逐步发展到越来越多的内外统筹。在中美关系上,中国不能被动消极地去应对美国的战略,需要主动出击、积极应对。

崔立如:“新型大国关系”各有表述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崔立如认为,中国将新时期的中美关系定义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新型大国关系”这个表述上,中美各有不同。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在官方文件和官员正式讲话中,不再提“新型大国关系”,但中方若提美国也不反对,这说明美国对中国说法有所保留。特别是在这次习近平主席访美后,公布的美方成果中也没有提到这一表述。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却再次提到“欢迎一个强大、繁荣、稳定、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在历次美国的官方文件中,“强大”一词并非每次都会出现,至于当美方认为中美关系比较好的时候,美国人疑虑比较小的时候,大家比较热乎的时候就会出现强大这个词。但是不好的时候,强大就拿掉了,不再提了。

从这一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尽管有人认为中美关系很紧张,客观上美国保守派、前沿派对抗不可避免,但是官方的政策还是明确的。

朱成虎:相信中国有能力处理南海问题

10月27日,美国海军驱逐舰“拉森号”未经中国政府允许,非法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渚碧礁12海里。因美国巡航南海一事,中美关系似是“跌入谷底”。国防大学着名的研究型教授朱成虎将军谈到这一个问题时介绍,最近这几年美国在南海政策上有三大调整,第一个就是从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第二就是从中立走向“选边站”,明显偏袒其他国。第三由干预走向了干涉。正是由于这样一个政策的调整,所以才参与了今年的一系列行动。

进入12海里,下次还会不会进,美国人不进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下一次行为方式可能会有变化的。因此,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考验,以后再进来我们怎么办?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准备,加强危机管理。在南海问题上我们要准备着美国可能进一步的行动。比如说美国会不会租其他国家已占岛礁来建军事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中美之间直接的军事对抗。但朱成虎将军不认为单纯“打”能够奏效,“打易于反掌,问题是打的结果是什么,打掉了你和平发展的形象和外部环境,把整个东盟都打到你的对立面去了。总体是不利的”。所以,我们的国人要弄清楚第一大局是什么,大局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相信中央和政府有能力处理好这样的事情。

杨洁勉:六个“一”概括习主席访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院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回顾了上个月习近平主席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并概括为六个“一”:一次非常重要的访问、一次非常必要的访问、一次十分困难的访问、一次精心安排的访问,一次相当成功的访问和一次富有启示的访问。

谈到习主席访美的的启示,杨洁勉说,“热闹闹过去了,马上拉森号来了,给我三点启示”。1、思想理论上了启示,中美双方在引领性的思想理论上是有斗争,有妥协,但是中国要引领必须还要加强我们自己的理论建设,中国提出的首先老百姓就不懂。我们讲的现在一系列的口号,都要进行第二次非常详尽的解释。比如说新型大国关系,人家听了不懂,你必须要做解释。亚洲新安全观,人家不懂,你也要解释。而奥巴马竞选的时候,不言自明。当两种思想理论进行交锋的时候,必须要用双方共同的认识,而中国这方面还是比较差。2、对美的战略上要认识到它的两面性、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拉森号来了,说句老实话有什么了不起,来了就来了,它要开走的”,但却说明对美政策上我们要更多地选择和储备。3、要不畏惧困难。杨洁勉回忆起1989年,中美关系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跌入低谷,而他和倪世雄教授等一批上海学者还是在1990年召开了嘉定会议,“在困难中间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黄仁伟:习近平访美带来四大兴奋点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把习近平主席访美成果归结为四大兴奋点。一是中国同美国的地方层面的关系有了极大的推进。美国的州政府,不管国会、白宫、国务院、国防部有任何障碍,他们仍然继续推进,而且推进的速度非常之快。所以中美的关系有了一个新的基础,叫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这是以前很少的。

第二个就是美国企业出现一批新的支持中美关系的力量,这就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过去是我们的对手,特别像Facebook、推特、谷歌,这次都在一起跟我们的主席高度融洽,而且到华盛顿去做游说,不许美国在习近平访美前和访美后就网络问题制裁中国。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利益相关,如果在网络上制裁我们,他们在中国就要受到打击。

第三个是双方在亚洲的问题上有一些重要新表述。中国尊重美国的利益,美国实际上也尊重中国的利益,何以体现?其实,美国对“一带一路”是支持的。此外,美国对中国国有企业进入美国市场不加以歧视,以前也没有这类表述。

第四点,美国的盟国因素最近发生了变化。退一万步讲,即使中美发生了对抗,如果大部分盟国不参与,不介入,保持中立,美国的对抗就搞不成,不管从经济上还是从安全上,还是意识形态上。所以现在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美国的盟国变成我们的友邦,至少是中立国。

张宇燕:继续关注经贸关系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着重谈了中美的经济问题。他说,经贸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议题,是中美“博弈”基础。“从短期和中长期来看,美国在一个中低速的轨道中,所以这也是制定对美经济政策博弈的基础”。过去一年里,中美金融关系的联动性非常高,随着中美在金融领域的力量对比继续发生变化、人民币纳入SDR、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有了更多“话语权”等一系列积极现象,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美“商量着办”的能力提高不少。

张宇燕说,习近平主席在谈全球治理时曾讲“国际事务是大家的事儿,我们得商量着办”,这句话看似普通,但是实际含义非常深刻,有些事儿,确实就是得“商量着办”。比如,中国加入SDR,就是在国际金融最重要的平台上讨论全球金融治理、货币体系的时候,中美关系的力量对比产生变化,中国和美国“商量着办”的能力在提升。一方面,美国经济根基不稳。“从短期看,美国2015年的经济增长状况还不错,但有些人开始担心美国的经济会不会出现衰退,这也是美联储在考虑是否升息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说。2015年5月,联合国发布了一份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该报告把全球经济概括成“五低二高”:低速增长、低通胀、低贸易流动、低投资、低利率;高股价、高债务。“‘五低二高’是一个‘有毒’的组合。可是,如今这些组合支撑着美国经济,这是在人为的支撑美国经济,美国的经济并非是在‘乐观地长期增长’——这些是美国经济根基不稳的表现,因此美联储才特别犹豫是否要升息。”他说。另一方面,中国则在国际金融领域走强。张宇燕表示,随着央行再次“双降人民币”,人民币纳入SDR已进入冲刺阶段,离岸人民币也涨了约300点。“人民币纳入SDR,首先反映了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上升;此外,在货币金融问题上也反映出一个趋势——即中美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他说,“有人预估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可以上升其外汇总量的10%,这个数量非常巨大,这对中国当然有利,这是美国不情愿看到的,但是美国也没有办法。”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