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开启了访问美国和联合国的7天行程。24日晚,习主席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秋夜散步,并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交流,就治国理政、中美关系等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双方都表示,尽管中美两国之间存在分歧,但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并不必然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两国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也有能力管控好分歧。
习主席此行究竟有何意义?美国方面又如何看待他的这次出访?美方是否愿意放弃与中国的零和博弈,实现双方共赢?9月26日,新民环球讲坛诚邀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心伯教授就相关主题进行演讲并回答现场观众提问。
现场语录
美国希望同中国一对一谈网络规则
在网络领域,中美的技术差距相对来讲不是很大,中国的网络能力近几年发展得非常快,所以美国很担心。现在国际上没有一个规则规定大家可以在网络里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美国就希望跟中国先把这个规则定下来。中美是世界上在互联网领域最大的两个国家,如果我们俩把这个规则定下来,让其他国家照办就行了。我就跟美国人讲,俄罗斯也很重要,俄罗斯的网络技术也很厉害。美国人说,俄罗斯是很重要,但我们不相信俄罗斯,如果把俄罗斯拉进来谈判,那你们对我就是2:1,那不行,我们还是一对一谈。
从回应美方要求到向美方提要求
冷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期中美关系是由美国来主导的。每次谈判都是美国提要求,中国就考虑怎么回应。你没有办法设置议程,议程都是美国人定的。我记得我刚刚工作的时候,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人每次来,趾高气扬地提这次要谈几个问题,中方要做哪些事情。那时候我就问他们,凭什么老是你来给我们提要求。对方说,很简单,因为中国需要美国,超过美国需要中国。
国家之间很现实,就是打牌,就看谁手上的牌多,谁会打。但时移世易,到了今天,中国力量上来了,手上的牌多了。更关键的,我们的习主席是一个很有魄力有智慧的领导人,他能够在中美关系中掌握主动。所以,这几年我们跟美方提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奥巴马就表示,同意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然后我们讲新型大国关系包括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这个定义出来以后,美国就仔细研究什么意思。在处理很多问题上,中国来拿方案、提建议,不是美方。此外,我们也开始向美方提要求,你要做这个要做那个,不做的话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美国人也感觉到不对了,说中国外交官跟他们谈判的时候,口气越来越硬,而且竟然还向美国人拍桌子,这是过去没有过的事情。
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的互动不再是单向的了,而是双向的。
美国互联网大佬不给奥巴马面子
美国人都在讲,今年2月,奥巴马参加互联网论坛,好几个互联网大佬都不去,不给奥巴马面子。这次习主席去,中美的互联网大佬都齐了,习主席的号召力超过奥巴马。
为什么呢?斯诺登事件出来以后,美国有些互联网公司的国外业务受到影响。人家都觉得它们是跟美国情报部门合作,所以以后不能买它们的产品。所以现在,像这些互联网大佬见到政府躲都来不及。我跟你走得太近,以后人家不敢买我的东西。所以,我们在西雅图搞活动也是给华盛顿传递一个信息,中美之间的关键是经贸,不要奢谈政治。这个美国人倒是看出来了。《纽约时报》报道说:“习近平主席将在西雅图停留两天,是要展示与美国商业团体的良好关系,而从更广泛的角度上说,这是在向奥巴马总统炫耀中国的影响力。即使中国的政策与华盛顿不合,美国公司也如此需要中国。”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政客你讲你的,美国这个社会,华尔街说了算,商界大佬说了算。(玖田 整理)
演讲内容
主题:管控分歧扩大共识合作中美关系稳定向好发展
习主席访美是今年中国外交和中美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在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中美力量对比和互动态势发生重要变化的背景下,美国各界非常关注这次访问。这次成功的访问将对中美关系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南海和网络安全问题
此访是在中美关系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进行的。习主席主政以来,中国推进大国外交,谋求与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美国则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以交往、合作与制约、平衡两手应对中国力量和影响力的上升。中美关系总体呈现出摩擦加剧,合作加强,中国对双边关系的引领作用增大的特点。
当前中美间的摩擦点主要集中在南海问题和网络安全问题。
2012年以来,中国在南海以更加积极和坚定的姿态维护主权和海洋权益,美国则基于地缘政治和同盟政治的考虑积极介入中国与邻国的海上争端。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依据《美菲安保条约》积极支持菲律宾,从地缘政治需要出发支持并非美国盟友、但被视为其安全伙伴的越南,找借口深度介入南海,使得这些由来已久的争端变成中国和邻国的海上纠葛,也成为中美在西太平洋战略角逐的焦点。由于得到美国的支持,这些国家在争端中采取更强硬甚至挑衅性的立场,使这些争端更激烈、更难以得到管控,发生冲突的风险大大上升。
近年来,美方不断指责中国对美开展网络间谍活动,窃取军事和商业机密。目前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网络空间规则。美方对外国政要、企业、个人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网络窃密和监听、监控活动,却又辩称出于国家安全目的的网络间谍活动是可以理解和可接受的,而出于商业目的的网络窃密活动则不合法和不可接受。美方对网络间谍活动的这种区分是站不住脚的,对华施压的真正目的是主导网络空间游戏规则,确保其网络优势地位。
合作和双边关系问题
中美合作也在扩大。在双边层面,中美积极推进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谈判,两军关系有了较快发展,两国同意互相给予对方互惠的签证安排等;在多边层面,两国在伊核问题谈判、朝鲜半岛问题上保持积极的沟通与协调;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中美联手使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些都是中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
中国对双边关系发展的引领作用在增大。但由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和国内治理方式的调整,美国越来越不适应中国内外政策的新常态,对华疑虑在上升,而一些问题的叠加效应也加剧了美方对中美关系的焦虑感。奥巴马政府在对华问题上缺乏良好的协调,2016年大选因素在中国问题上提前发酵,这些都强化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混乱感。面对充满自信、不断主动进取的中国,美国政治精英越发产生了无力感。对于中方提出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倡议,美方疑虑重重,怀疑中方的动机是要用这一概念框架诱导美国接受中国对其“核心利益”的界定,在亚太地区确立中国的势力范围,损害美国盟友的利益,削弱美国的主导地位。
今年以来,美国学界就对华政策开展辩论。一派认为美国长期奉行的对华接触政策已失败,应对华实施有力的制衡甚至遏制。另一派认为在中国力量和战略进取心上升的背景下,美国要适应力量变化的新现实,尊重中国合理的利益诉求,在西太平洋与中国达成战略谅解。这两种观点都不是华盛顿的主流观点,也非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考虑。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仍是接触加平衡。但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并非总是保持一致。
在此情况下,习主席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具有一系列重要意义。首先,通过这次访问,习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向两国人民和世界做出再保证,即虽然中美间存在不少问题,但两国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其次,访问将影响今后一段时间中美关系的气氛和基调。在美国当前对华气氛越来越消极的背景下,国事访问将有助于改善这一气氛。其次,美国2016年总统选举的候选人及其政策顾问都会认真观察习主席的访问,这会影响他们在大选中关于中国的言辞。第三,通过推动中美之间在一系列双边和多边问题上的合作,积累双边关系的正能量,影响下届美国政府的议程设置。
向华府传递重要信息
从访问的安排看,西雅图是访美的第一站,活动安排和设计体现了几个特点:以地方对联邦,以经贸促政治,以人文推官方,以演讲传信息。
今年以来,在华盛顿谈到中美关系时气氛都很消极,但地方却很积极,希望扩大中美经贸合作。习主席参加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就是要强调中美地方合作的重要性。宣布支持未来3年中美两国互派5万名留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访问林肯中学等,都是旨在体现人文交流作为中美关系重要支柱的作用。习主席的演讲集中回应了国际上,特别是美国对华关注和担心的一些问题,就中美关系的发展提出了中方主张:要求坚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要求美方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希望美方支持和配合中方反腐追逃,敦促美方与中方早日谈成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等。习主席在访问华盛顿前发出这些信息,具有塑造舆论和对话环境、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华盛顿,习主席在与奥巴马的会谈中重点传递以下信息:要坚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使和平、尊重、合作始终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旋律。要坚持增进战略互信,尊重彼此利益和关切,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差异和分歧。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要坚持增进人民友谊。要坚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习主席尤其强调两点:正确对待分歧,不要让分歧成为双边关系的摩擦点;合作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这些表态体现出中方立足战略高度、从大局着眼的风范和积极引导两国关系发展的姿态。
这次访问取得了一系列具体进展。美方表示要加强与中方在反腐追逃上的合作;双方达成空中相遇规则及同意建立军事危机通报机制;两国进一步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中美同意开展发展合作;同意强力推进谈判,加快工作节奏,以达成一项互利共赢的高水平投资协定;美方对中方倡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持更加积极的态度;美国重申在人民币符合IMF现有标准的前提下支持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SDR)审查中纳入SDR篮子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中美两国同意加强案件协查和信息分享,各自政府都不从事或在知情情况下支持网络窃取知识产权,探讨推动制订国际社会网络空间合适的国家行为准则,建立两国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及相关事项高级别联合对话机制,设立热线电话。在南海问题上,双方都支持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支持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争议,支持维护各国依据国际法享有航行和飞越自由,支持通过对话管控分歧,支持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在协商一致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总的来说,这次访问加深了美方对中国相关政策和立场的了解,扩大了共识与合作,妥善处理了分歧,有助于改善中美关系的气氛,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这次访问也证明了中方塑造中美关系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中美外交我将更主动
中美关系的新常态将继续体现在双边关系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一方面,中美之间的摩擦和分歧不会越来越少,而是会越来越多,这将继续考验双方的管控能力,另一方面,中美合作会不断扩大和深化,促进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更加积极有所作为的大国外交的推进,将使中国成为决定中美关系走向的越来越重要的一方。
长期而言,美国力量优势和主导地位的下降将是长期趋势。美国在实现其国家利益目标方面将更依赖与中国的合作。中美力量对比和互动态势将发生对我更有利的变化,中国在双边关系中的主动性会进一步上升,中国塑造中美关系的能力稳步提升。
短期而言,我们要关注两个风险。一是大选对对华政策的影响。美国到了大选季,候选人对华强硬的言辞有可能影响奥巴马的对华政策;二是美军的自行其是。现在美军和国防部门的高级官员大多是对华强硬派,他们认为美国要在南海问题上向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正积极推动美军更多地介入南海问题,这有可能导致中美在南海对峙升级或发生意外冲突。
明年美国大选,我认为,无论下一任美国总统是谁,都不可能对现行美国对华政策做出大的调整,这是由中美两国的力量和利益格局决定的。因此下一任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基本上还是综合运用交往、合作与制约、平衡两手,在经济和国际问题上谋求中国的合作,在安全上防范中国。
现场回答听众提问
听众吴限: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推进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之间将会有哪些重要举措?
吴心伯:接下来有两件事非常重要。一是今年12月份将要召开的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要争取达成一个圆满的协议。去年奥巴马访华,中美发表气候变化协议,改变了整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格局。协议发表后,中美就引领了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格局。这也成为中美合作的一个亮点。中美两国能够影响的不仅是双边关系,而且是全球问题。因此,如果巴黎大会在中美的共同推动和努力下能够达成一个圆满协议,那就可以展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确实能够给世界,给全球治理带来很多积极成果。
另一件事是,从双边层面来说,能否在奥巴马任期内,达成中美投资保护协定。现在中国对美国的投资增长非常快,我们希望美国尽可能提供比较好的投资环境。这就需要有一个投资保护协定。从美国的角度,美国也需要投资保护协定。在一些美国比较强的领域,比如农业、金融等,它希望中国对美国开放。中美关系的核心,今天就是“做生意”。如果协议达成,中美利益的相互依赖,利益交融,又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就会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到去年年底,中国在美国的投资已经给美国人创造了个8.5万个就业机会。总之,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以上两个方面非常重要。我相信两国领导人会大力去推动,我对实现这两项目标的可能性也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听众曹靖楠:正如您所说,美国对中国是采取牵制加合作的态度,那么奥巴马下一年以及下一届的美国政府会从哪些方面来牵制中国?中国又应该如何应对?
吴心伯:美国牵制中国主要有三个方面,战略、军事和安全。下一届政府估计也是这个路子。中国的力量越强,美国就越紧张,防范和牵制的力度就会越大,方式也会越多。海洋、网络、太空、极地,甚至是深海,以后都可能成为中美之间角逐的战场,博弈的重要平台。美国不仅自己牵制中国,还会更多依赖盟友,特别是日本。今后,对日本成为中国安全的一个麻烦,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重视,因为日本最近已经通过了新安保法。对我们来说,如何有效地与美国博弈,关键取决于自己的能力与智慧。现在美国觉得与中国的博弈越来越难,但不会知难而退,还是会想方设法给我们制造麻烦。甚至不能排除在某些局部地区发生激烈对抗和冲突。我们要有最坏的打算。
听众陆林翔:在美国的支持下,菲律宾向海牙法庭起诉。如果不顾中国的反对,法庭判决九段线无效,中国怎么办?如果法庭认为某些方面中国侵害菲律宾利益,扣押中国财产,中国怎么办?
吴心伯:关于国际法庭的判决,中国的立场已经很清楚:不接受判决。每一个国家在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国际公约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保留。中国的保留就是,联合国海洋法国际公约在涉及领土和主权争端时,对中国是不适用的。这并不是菲律宾“告”了中国之后中国才这样做的,当初中国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国际公约的时候就做了保留。
还有一种可能,国际法庭判决也不是短期的事情,有可能两三年都判不下来。菲律宾的阿基诺总统一年后任期满了下台,新上任的总统如果比较务实,希望与中国搞好关系,也有菲律宾撤诉的可能。对我们来说,最坏的可能性是,判下来对我不利但对我没有影响,因为中国很早就声明过了。之前在南海问题上中美达成的共识都是我们的立场,久而久之,美国也接受了。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实力说了算。
听众杜雨敖:除了基辛格,能否介绍一下其他美国的中国通?
吴心伯:美国商界里有不少人与中国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与中国高层有很多的交往,非常了解中国的情况。比如这次参加中美商业圆桌会议的保尔森。他当年在高盛做老总的时候,与中国的政界就很熟悉,后来做了美国财长。还有斯坦伯格,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时的常务副国务卿,喜欢中国文化,领养过中国孩子。再如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对中国也很了解。应该说,美国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对美国的影响是长期的,是各种方式的。前年基辛格访问复旦大学做报告时曾说过,从尼克松到奥巴马,多位美国总统都在中国问题上单独征求过他的意见。基辛格之后,肯定还会有这样的人。
听众柴忠余:美国皮尤公司一项调查称:美国50岁以上67﹪的民众对中国反感和持负面态度,您怎么看这个现象?面对美国社会的这种反感情绪,中国如何应对?
吴心伯: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美国公众对中国的负面印象,不是因为中国不好,而是因为美国媒体。美国媒体报道中国基本上都是负面的。这种偏见既是政治上的,也是文化上的。有多少美国人到过中国,长期生活,有一手的经验?很多都没有。他们从美国媒体上了解中国。美国的民意调查很有意思,50岁以上的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很多,超过一半,50岁以下的特别是40岁以下的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也超过一半。这是为什么?年轻人学中文,旅游,了解中国。他们知道,今后的饭碗说不定跟中国有关系。中国不能指望美国媒体客观报道中国,要想办法要让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声音在美国社会接地气。这就是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性。与美国民众接触,塑造他们对中国比较客观的看法。
专题:习近平主席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