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24日突然把中国的主权评级从Aa3降为A1。中国本来对于评级机构的涉华评级就不是很在意,因为对于评级机构的有色眼镜和商业动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已有的不少研究成果更是充分揭露某些“著名”评级机构是如何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胡乱评级,以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
从研究的角度,笔者试图去理解穆迪此次对中国评级调整的逻辑,但发现逻辑难以令人信服。
一是从给中国评级的历史维度上看,令人费解。过去30年中,中国经济有逐年走低的阶段。比如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由于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增长率从1994年的13%左右逐年下滑至1999年的7.6%左右,6年期间GDP增速几乎腰斩。穆迪好像看不到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放缓,1998年2月对中国的评级还是维持在1993年9月所确定的A3水平。
中国GDP当然更有逐年走高的时候,比如从2001年到2007年,7年内中国GDP增速从8.3%上升至14%。奇怪的是,穆迪对于中国经济这一阶段的强劲走势,似乎也视而不见,2007年5月继续给中国维持2003年10月所确定的A2评级。
二是从和其他经济体横向比较的逻辑看,显失公平。在穆迪给予Aaa和Aa评级的国家中,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仔细观察,所有发达经济体的发展速度要低于中国、甚至是远远低于中国,不少国家的债务水平高于中国、甚至是远远高于中国。
很奇怪的是,那些经济增速远低于中国、同时债务水平要高于中国的国家,评级却远好于中国。哪怕有些国家,比如某些欧洲国家尽管面临主权债务危机、经济衰退、债务剧增,但评级水平还是稳定地好于中国。与那些陷入“高等收入陷阱”的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前景显然更为乐观,但在评级上从来反映不出这种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穆迪等评级机构给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评级存在着歧视性的“天花板”。
三是从中国短期的经济指标看,穆迪降低中国评级,莫名其妙。穆迪在解释此次降低中国评级时,主要“逻辑”一是中国经济增速会降低,二是中国政府债务规模会扩大。然而这两大逻辑均面临数据上的根本挑战。从经济增速看,中国GDP增速稳定在6.5%以上,今年第一季度还出现上扬的迹象。
从债务规模来看,中国债务上升速度明显放缓,正趋于稳定。中国政府近两年以来的“去杠杆”已取得显著进展。不在中国GDP持续减速的时候降低对中国的评级,也不在中国债务规模不断增加的时候降低评级,反而在GDP增速基本稳住和债务规模大致稳定的时候降低对中国的评级,穆迪的评级逻辑确实难懂。
中国不是一味拒绝对自己不利的评级,更不是固执地对外国评级说“不”。只要评级有道理、够公平,中国可以把其当成“市场吹哨者”的善意提醒,从而有所借鉴。事实上,作为中美百日行动计划的早期成果,中国政府承诺对在华外资全资金融服务公司开放信用评级市场,这展现了一种开放和自信的态度。
但中国坚决反对的是,某些评级机构按照自己的臆想和利益,随便扒拉几个指标,胡诌一番理由,就肆意调高或者降低对一个国家的评级。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长期来看,这也是评级机构的一种慢性自杀行为。评级机构必须认识到,每一次没有理由的评级,都是把自身的评级调低,直至Caa3。
来源链接: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7-05/10733144.html?referer=huanqiu#th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