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媒体评论
 
迈克尔·布隆伯格登场
【2020美国大选观察】特约撰稿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2020-02-23

  迈克尔·布隆伯格终于登上了民主党初选辩论舞台!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更改了辩论资格规则——取消捐款人数量的要求之后,不接受任何私人捐款的亿万富翁、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终于扫清通往初选的障碍。当地时间2月19日,布隆伯格亮相在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举办的民主党第9场初选辩论,不过,结果似乎让观察人士失望。

  |一出场即成众矢之的

  布隆伯格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曼德福德,属于大波士顿城区。虽然布隆伯格称自己是纽约客,但是,波士顿地区还是云集了一批他的粉丝,他们聚集在各处观看内华达辩论。面对伶牙俐齿的议员,布隆伯格显得太过拘谨,对于尤其是咄咄逼人的沃伦似乎毫无招架之力。沃伦开场便加矛头指向布隆伯格,指责他对女性的歧视,挖出他曾经称妇女是“肥胖的女人和马脸同性恋者”,甚至一度担当起“主持人”逼问,是否能公开那些与他签署的“沉默”协定,称民主党不能够用一个“一个自负的亿万富翁取代另一个”,“不能选一个历史纪录不良的人”。

  而其他人更是轮番攻击他在当纽约市长时实行的“拦截搜身”的政策,尤其特别针对对非裔以及拉丁裔;还有人称他一直“躲在广告后”,也有人攻击他“用钱买通”。布隆伯格在面对其他候选人的轮番轰炸之后,并没有以同样的“激情”回应,相反显得有些唯唯诺诺,而且他承认并道歉曾经的“拦截搜身”政策有些过火(这种“直接道歉法”似乎竞选人会采纳的不多)。

  作为一个超级富翁,他的智商足以让他清楚他会面对什么,更不要提后面还有一个庞大的团队,但似乎他并没有做出该有的反应。或者,这是他自己选择的策略。整个内华达辩论感觉就像是布隆伯格本人的批斗大会。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布隆伯格表现差强人意,但是也因此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这或者也是一种胜利。不过民调显示,内华达辩论之后,布隆伯格的欢迎度直降3个百分点,由原来的20%降至17%,居桑德斯、拜登之后。

  之后,布隆伯格本人在接受采访时,称周三内华达辩论“真正的赢家是特朗普”。虽然,他本意是指如果民主党选择桑德斯这样的候选人,最后在11月份将无法打败特朗普。但是,各路媒体的报道都集中在他说的“真正的赢家是特朗普”。特朗普本人更是称,看吧,布隆伯格本人也承认我是赢家。所以,布隆伯格还需要学会如何利用媒体,而不是被媒体利用。不然,砸再多的钱也只能为别人做嫁衣。

  |布隆伯格vs特朗普

  同是来自纽约,同是亿万富翁。但是,相比特朗普,布隆伯格是真正的富翁。而且是白首起家的富翁。2019福布斯富翁排行榜列第九,资产达555亿美元(也有资料称为652亿),特朗普的资产则为30亿美元。据称,他准备砸5亿美元来击败特朗普。事实上,他目前的广告投入已达4.5亿美元,仅电视和广播广告的花费就超过4.01亿美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他现在花的广告费已经超过奥巴马2012年整个竞选期间的广告费3.38亿美元。

  在数字媒体广告的投入(主要是谷歌和脸书),之前特朗普一直领先,但是根据最近的统计,布隆伯格已经超过了特朗普。布隆伯格在宣布参选之后,目前已投入5840万美元;超过了特朗普去年3900万美元的投入。有趣的是,拜登在数字媒体的投入排最后,一年的总投入也仅相当于布隆伯格目前投入的10/1。

  据报道,布隆伯格谷歌广告点击率达数百万。根据谷歌透明度报告,布隆伯格关于领导力的广告点击率超过2000万。特朗普推特上迅速嘲讽布隆伯格砸钱做“虚假”广告。随着布隆伯格的首秀,特朗普加紧对他的各种嘲讽以及诋毁,到处称布隆伯格为“迷你迈克尔”,甚至还称他是“失败者”,和杰布·布什一样“低能量”,没有“存在感”。布隆伯格回击,称他们在纽约认识的人基本是一个圈子的,这些人经常在背后称特朗普为”狂欢节乱叫的小丑”,他也不忘强调,特朗普靠的是继承的财产,但是由于他的愚蠢和无能都浪费了。他称,“我有资源以及打败你的记录,我会(击败你)。”

  布隆伯格的优势是有钱,但他有明显的“黑”记录。而且这些纪录除了性别歧视外,更是事关“种族歧视”。他对不同种族的态度,似乎是民众对他的标签。如何抹掉人们的印象,并不容易。关于他的政策,也并没有特别挑战眼球的地方,他的口号“把事情做好”(get it done),不要夸夸其谈;他尤其关注的政策是气候变化以及枪支管控。据称他多年来主要捐款项目都主要流向这两个项目,捐款数目约5亿美元。

  面对显然生意比自己成功几个级别的布隆伯格,特朗普会不会心底发虚?低调内敛的布隆伯格如何应对耍各种花枪的特朗普?成功的政客如希拉里落败而走,成功的商人会技高一筹吗?(作者系特约撰稿人谈可)

  专题:2020美国大选观察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