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晤。此次中美峰会向外界释放了双方致力于管控分歧的信号。在经济衰退、地缘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危机时刻”。确保中美关系的基本稳定,努力推动两国关系向上提升,既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期待。
中美元首会晤在G20峰会召开之际举行,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领导人齐聚巴厘岛,力图为世界寻求“共同复苏、强劲复苏”之道。无疑,美国、中国等大国都在遭遇经济挑战,曾经成功预测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家努里尔·鲁比尼甚至认为,世界逃不过新一轮的系统性危机和漫长且幅度较大的经济衰退。今年10月,IMF发布报告称,“世界经济最糟糕的时刻还没有到来,2023年情况可能会显著恶化”。据IMF预测,明年将有约1/3的经济体陷入萎缩,全球经济增速将降至2.7%。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等国际商界大佬纷纷提出警告,强调要为更加艰难的经济形势做好准备。
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和财政困难更为严重,美联储加息政策或会火上浇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统计,截至2022年6月,31个新兴市场国家债务余额近98.8万亿美元,是其GDP总和的2.5倍,全球债务余额则高达303万亿美元。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日益加剧,这也会进一步导致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的更大挑战,甚至诱发政治和社会动乱以及人道主义危机。
全球经济面临的危机与地缘政治冲突密切相关。今年年初爆发的乌克兰危机令全球安全形势更趋紧张,至今还看不到和平解决的迹象。在乌克兰危机延宕的背景之下,军备竞赛以及核冲突的阴影笼罩人类社会,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场波动显著。各大国之间的战略信任极大受损,联合国、G20等国际治理机制也面临被撕裂、削弱的风险。各方围绕人工智能武器化、太空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构建国际规则的努力陷入困境,核不扩散机制的漏洞也在不断扩大。
显而易见,在全球人口总量迈入80亿大关之际,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站在十字路口。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更加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中美不应当浪费这样一个“危机时刻”,应当从世界历史中的“大外交”案例汲取智慧,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防止中美陷入直接冲突,并尽可能地携手应对跨国性挑战。
无疑,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面临重重阻碍。在美国全面增强对华战略竞争的情况下,未来一个时期,中美关系的下行压力仍然不容小视。就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举行前夕,拜登政府发布任内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强调中国是美国需要应对的“最严重地缘政治挑战”。而且,白宫多次表示,未来十年是影响大国竞争结局的“决定性十年”。这似乎预示着,中美关系的最糟糕时刻还没有到来,美国很可能在未来几年继续加大针对中国的经济、技术和军事安全压力,并围绕台湾问题等与中国展开更为激烈的较量。
中国在处理对美关系方面,面临要与“多个美国”打交道的困境。拜登政府仅仅是一个“白宫美国”,美国国会以麦卡锡为首的共和党籍议员正磨刀霍霍,要在未来几个月采取一系列针对中国的重要立法行动,包括推动新冠病毒溯源调查、强化对华“技术冷战”、增加对台湾地区的军事援助,很多民主党籍国会议员也宣扬要对中国更加强硬。刚刚结束的国会中期选举表明,对“中国威胁”的恐慌和操弄在美国地方政治层面不断加剧。据统计,数百份选举广告中都出现了“中国议题”,候选人还将攻击对手与中国之间的联系作为重要的选战策略。
除了“白宫美国”“国会美国”,还有一种“社会美国”。近年来,美国政治人士的“抨击中国”(China-Bashing)影响了美国的社会民意,而反过来,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认知又会为政治人士的对华示强提供某种“激励”,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民意调查机构皮尤公司在2022年4月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82%的美国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态度,这一比例创历史新高,比2021年上升6个百分点,而在2017年这一数字是47%。
总之,中美元首在巴厘岛的会晤是修复两国关系的重要一步,双方更加清楚彼此在台湾问题等方面的“红线”,这对避免中美军事冲突至关重要。同时,中美两国还在经济、财政、气候变化等政策领域恢复对话,并探讨能够用于维护两国关系长期稳定的指导性原则。但是,中美战略竞争正在持续地“内政化”,两国国内都存在阻碍中美关系修复的因素,双方之间的“信任赤字”仍然十分巨大。全球“危机时刻”为中美缓和关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窗口”,但关键在于,双方需要更加重视如何妥善处理影响两国关系的内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