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大事记
  媒体评论
 
警惕科技新冷战,遏华注定徒劳
张家栋

《环球时报》 2025-11-19

(来源:《环球时报》,2025-11-19)

随着中国人工智能(AI)等前沿科技的迅速崛起,一些美国政客与媒体热衷于将中美技术竞争渲染为“新冷战”,试图以对立叙事割裂全球科技体系。这种论调既忽视了科技发展内在的全球逻辑,也违背了历史经验所揭示的深刻教训——封锁无法赢得长期的技术领先,反而可能削弱自身的创新活力。

回溯历史,科技封锁从未成为长久之计,反而会在时间的检验中暴露其局限性。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曾制定了严苛的封锁政策。此举虽在短期内延缓了美国工业化进程,却也刺激美国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英国反而因封闭失去技术优势。

冷战时期,美国主导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对苏联实施科技封锁,虽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暂时压制,但其背后是多方利益的巨大损耗:西方企业错失了庞大的苏联市场,盟国间因过度管制矛盾频发。值得注意的是,巴统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冷战的特殊背景下,而在当今深度融合的全球经济中,这种以割裂产业链为代价的策略,早已失去生存土壤。

审视当下,美国一些人依然试图让对华的科技遏制举措从贸易向全产业链扩展,但这种对抗模式注定徒劳无功,且难以为继。长期热衷于在中美之间“挑事儿”的“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近日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成果评估报告,覆盖了半导体、高端数控机床等12个关键行业。在报告中他们不得不承认,经过十年努力,“中国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向全球价值链上游迈进,已巩固全球制造业强国地位”。

美国此前试图通过芯片管制、量子计算限制等手段维护技术霸权,结果却适得其反:中国在AI、5G、量子计算等领域加速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封锁实现国产化替代,2024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超30%。与此同时,美国企业承受着巨大损失,英伟达CEO坦言对华限制将导致数百亿美元收益受损。美国与盟友的协同策略也裂痕频现,日本、荷兰半导体企业纷纷抱怨美方施压损害自身利益。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稀土等关键资源上的反制,直击美国高科技产业软肋。

现代科技体系的本质决定了其无法被国界分割。科技发展依赖四大核心要素:人才、制度文化、资源与应用场景,这些要素已在全球范围内深度整合。美国的创新离不开全球顶尖人才支撑,中国的庞大市场为全球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绝佳试验场,稀土等关键资源更需国际合作开发。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全球体系实现科技孤立发展。华盛顿试图将中国排除在高端科技体系之外,无异于自断臂膀——既割裂全球创新网络,又使美国企业失去最具活力的市场,最终将削弱自身创新动力。

事实上,中美在科技领域具有天然互补性,合作潜力远大于对抗。若双方能在AI伦理规范、量子计算标准、气候变化科技等领域携手,将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提供全新解决方案,而非陷入零和博弈的泥潭。科技本质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将其政治化、工具化不仅短视,更将损害人类整体利益。

历史的镜像清晰昭示:科技封锁的胜利从来短暂,合作共赢才是永恒主题。一个国家能否保持领先,不取决于对他国的限制,而在于自身创新体系的开放性与创造力。在人工智能等关乎人类未来的领域,发起“科技新冷战”不是勇气而是短视,制造发展鸿沟不是战略而是失误。

摒弃霸权思维与对抗逻辑,以对话代替封锁、共享代替垄断、协作代替割裂,才是面对科技革命的正道。将中美关系简单定义为战略竞争是历史的倒退。唯有超越零和博弈,才能绘就人类科技进步与共同繁荣的美好图景。(作者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