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美的文明三角
王义桅
法国是天生的文化国家。置身这一以文化自豪的国度,对此算是有过切实体会。
在法国学习期间,和法语班的各国同学去德国旅游,回来的路上快要进入法国境内时,一位法国同学以难得一见的严肃口吻打断了我们满带脏话的喧闹:“注意了,现在进入文明国度!”身旁的德国朋友颇为不快,但也只是嘟囔几句。
对于今天法国在世界上的种种行为,抛开文化因素,是无法窥其实质的。
l 法国政治理念的文化根源
法国首先是文化法国。撇开东方的不说,近代国际关系的演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伴随着大国的兴衰而产生的文化霸权的交替。近代欧洲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西班牙“无敌舰队”和荷兰“海上马车夫”的辉煌,但主要是商业和军事方面的成就,文化方面尚难以望其后法兰西文化雄霸欧洲之向背:路易十四、拿破仑的对外征服将法语和法兰西礼仪越过莱茵河、乌拉尔山和阿尔卑斯地区,成为整个欧洲大陆(包括俄罗斯)贵族争相学习、效仿的对象。其后出现了日不落帝国的文化霸权。20世纪德国的两次挑战仍然是军事方面的,谈不上文化争霸。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进一步确立了以英语为载体的文化霸权地位。因此,今天的世界仍然是盎格鲁-萨克逊文化霸权的延续。冷战结束后,生活在美国独霸天下的世界,法国转而追求文化多样性和世界多极化来抗衡霸权,展示自身国家意志。
历史上的文化霸权痕迹赋予法国人的怀旧感和莫名其妙的清高。在塞纳河上的桥上和许多建筑物仍然镶刻一个N字,那是法国人留恋拿破仑时代的标志。太阳王路易十四、拿破仑和戴高乐是至今仍然是法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领导人和民族英雄。法国人的优越感在文化上处处体现在法语和法国大餐,政治上则体现在法国独立自主的大国外交风格;正是这种风格使得半个世纪前戴高乐总统将北约从巴黎郊外踢出去,四十年前冒西方之大不韪毅然与社会主义中国建交。
欧洲一体化被认为是欧洲联合自强的产物,法德被公认为欧洲一体化政治、经济两大发动机,然而其深远的背景毋宁说是古罗马帝国的现代复兴。而法国自认为最好地继承了欧洲文明的衣钵并使之发扬光大。今天的欧盟东扩也可以在这种文明的扩张中找到其文化动因。
法国的文化/文明使命感使得法国的许多做法已经超越了其国力,在并不具备抗衡美国的实力时于伊拉克战争期间带头反美,而这是并非欧洲文明正统的俄罗斯所难以担此重担的。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作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动力局限性由此也可略见一斑。与法美交恶相对照,胡锦涛主席访法和近年中法迅速接近,就是发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又一令人注目的国际政治现象。
l 文明内冲突与文明间合作
美国人说,欧洲只不过是博物馆;欧洲人则斥美国为利维坦、暴发户。
漫步法国城市街头,到处是罗马帝国的遗物——从浴池、建筑、角斗场不一而足。罗马帝国把建筑和法律留在了欧洲而把尚武精神传给了美国,以至于美国新保守主义分子时至今日还要去建立所谓的“新帝国”。
由于对西方文明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的不同方式继承,导致法美矛盾这一文明内冲突。
虽然法国并非不识人间焰火的文化动物,但单纯的物质利益动因难以窥测法兰西民族的心灵。将法美矛盾简单归结为模糊的国家利益之争,是不了解法国是天生的文化国度这一点。法美矛盾是理念之争而非仅仅利益之争或结构性矛盾。
法美矛盾由来已久,围绕伊拉克战争而空前暴露,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但不管怎样,其矛盾内涵有别于过去。在伊拉克问题上,法国代表了维护国际规则与国际秩序(尤其体现在维护联合国权威、反对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打击上)、主持国际正义的一面,尽管有维护法国在伊拉克的国家利益考虑,其与美国顶牛,更非耸人听闻的“西西冲突”。伊战后,不断有舆论一厢情愿地夸大法美冲突,似乎法美矛盾有其必然性。其实,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美是斗气而非仅仅斗利。
中东地区对美国而言有能源、地缘战略利益,更有政治正确性的考虑——支持以色列这一美国认为中东地区唯一的民主国家是美国两党的一致政策。“9·11”事件后,中东局势更关系到美国的本土安全。这与欧洲国家相异。可以说,历史经验——反战势力与和平理念、国内政治——近一成的穆斯林国民和“反犹主义”(anti-Semitism)传统、未来理念——多极化世界排斥单边主义,是老欧洲反对美国在没有联合国授权和国际法意义上的确凿证据对伊动武的主要考虑。伊拉克问题对法美矛盾并没有普遍意义:朝鲜问题等法美、俄美还会产生如此激烈冲突吗?其他方面,法美更多显示利益重合的一面。可以说,伊拉克问题上法美双方皆受国内政治的制约,而并非可以上升某种冲突范式。否则恐怕会上美国新保守主义分子卡根等的当。
美国与欧洲仍然有割不断的脐带:两者本质上同根同种,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与身份认同都类似,只不过如法国前国防部长让·皮埃尔·舍韦纳芒指出的,“‘西方’一词往往掩饰的是接受对美国的某种隶属关系”。仅由于欧洲军事上的软弱,导致“老欧洲”在伊战后纷纷主动向美国示好。
伊战后不久,哈贝马斯、德里达等欧洲思想巨匠纷纷撰文提出打造“核心欧洲”的构想,塑造欧洲新理念,即是对伊拉克战争的深层反思。这再次表明,法美矛盾乃理念之争。哈贝马斯与德里达表示,应该寻找一种能带动欧洲联合的共同价值观。这种统一的欧洲价值观将体现在未来的世界政治设计上,说得更明白些,就是用一种建立在国际法基础上的国际政治秩序抗衡美国的超级霸权政治。
认识到法美矛盾并非西西冲突,而只是西方文明内部的冲突,便不会简单得出中法接近旨在抗美的结论——如果这么认为,那是太在乎美国的缘故。普通的法国人并非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反美,而只是抱着不跟美国一般见识的高傲姿态。
热衷于文化的法国,今天很自然地就以文化为纽带拉近了中法关系。中法合作堪称文明间合作的典范,特别着眼于增进各自的软国力。正如外报评论的那样,经历了非典疫情、新领导人上台、9%的经济增长以及第一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等一系列大事,中国像坐过山车一样驶过农历羊年,又迎来盼望已久的猴年。中国在亚洲地区稳定而广泛地扩大着自己的影响,不仅是在经济上,而且还包括一些类似于“软力量”的方面———这个概念通常会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所施展的文化和非军事影响联系在一起。
1月26日,在中法建交四十年之际,国家主席胡锦涛开始了对法国的访问,希拉克总统亲自去戴高乐机场迎接胡主席一行,巴黎举行空前的欢迎仪式,夜间的埃菲尔铁塔亮着红灯,著名的香榭丽舍大道成了花车游行的场所。这也是法国人为了显示对另一个国家的尊重,头一次把自己最著名的大街让给了别人。如火如荼的法国“中国年”更反应出法国张开双臂拥抱东方文明古国的热忱。
法美矛盾并非西西冲突;中法接近并非针对美国。这就形成了中法美这一独特的文明三角关系。
l 中法关系的杠杆效应
1964年1月法国同中国建交,这是西方世界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大国,随后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敲开了中国同西方世界的大门。如今,进入欧洲的法国时代,中法关系更是成为撬动中欧关系的杠杆,一定程度上也在催化中美关系、中(西)非关系。
就以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为例。据星岛日报报道,西方分析家指出,胡锦涛法国之行有两个具体的目的,即争取法国表态反对台湾搞公投,以及谋求法国推动欧盟取消对中国实施了十五年之久的武器禁运。欧盟对华武器禁运虽然是历史的产物,但在华盛顿的战略家眼中,却是继续支配欧洲和遏制中国的现实工具。
如果欧盟取消禁令,那么,美国套在中国脖子上的绳索将全面松弛,并将迫使华盛顿重新调整对华战略,尤其是要与中国进行更为平等和务实的交往。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两国的合作也就有更大的空间。
长期以来,中国进口军备的唯一来源是俄罗斯,其中弊端不言而喻。以色列曾一度有意与中国开展武器贸易,但迫于美国的压力而不敢轻举妄动,甚至连原本向中国提供预警飞机的合同都被迫取消。在这种形势下,欧盟能否尽快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进程、对中国能否早日突破美国的技术封锁,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法国积极为欧盟解除而奔走呼号。中国的感激之情勿庸赘言。
因而,中法之间的交往将影响到中国与整个欧盟的关系。作为欧盟的领导者之一,法国可以帮助中国在欧洲开拓更大的外交空间,这也是中法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应有之义。
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内涵是新的时代条件下两国所具有的共同使命、共同忧虑与共同理念,这是奠定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石。中法接近虽并非简单反美,但仍离不开对美国单极霸权破坏国际秩序的和世界前途命运的共同忧虑,以及维护国际秩序、倡导国际正义的共同使命。法国在今天世界上的政治理念与我们十六大报告强调的“四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几近重合,这是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黏合剂。拿法国外长德维尔潘的话说,“在所有重大国际问题上,法国与中国有不少政治共同点,两国对加强和恢复多边制度有共同的理念”。
中法间的共同政治理念充分体现在胡主席访法期间签署的中法联合声明中。声明重点除了共同致力于加强多边体系、维护集体安全外,便是促进全球问题的解决。后者包括了四个项目:一、推动可持续发展;二、保护环境;三、支持平衡的国际贸易和互惠互利的全球化;四、共同推动文化多样性。声明强调,中法两国将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致力于建立更加安全、更加尊重多样性和更加团结的世界。
中法关系的杠杆效应还体现在胡主席访法期间法国方面高昂的反“台独”姿态上。
1992年,法国达索公司向台湾出售60架幻影2000战机,导致中法关系大倒退。中国关闭了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地铁、汽车等大批生意合同转而进了德国人的口袋。至今,法国对中国满街跑的桑塔纳景象仍唏嘘不已。面对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和台湾当局片面挑战台海局势稳定的冒动,法国不会重蹈覆辙。
在与胡主席共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希拉克明确说:“法国谴责像公投这种可被视为挑衅性的举动。任何会升高紧张的事情都是危险的,任何可以被一方或另一方做此解读的举动,对每一个人都是危险的,因此,这样的举动是不负责任的。”
在希拉克的明确表态后,法国已成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反对陈水扁举行所谓“和平公投”(前称“防御性公投”或“防卫性公投”)的大国。法国坚定反对陈水扁当局借公投名义搞“台独”的立场,还体现在中法联合声明中。其中有一段说:法国政府确认坚持一个中国的一贯立场,明确表示反对包括“公投”在内的旨在改变现状、加剧台海紧张局势和导致“台湾独立”的任何单方面举动。陈水扁对此恼羞成怒,对希拉克总统进行恶意攻击,从侧面反映了这种敲山震虎的威力。
此外,胡主席的欧亚四国行的最后两站阿尔及利亚和加蓬是非洲的法语区和法国的前殖民地。中法接近对于增强中国与法语国家关系,无疑也具有导向意义。
独立自主的外交风格使得两国在四十年前走到一起,以至于人说“法国是西方的中国,中国是西方的法国”。如今,中法接近更能光大两国的软国力。胡主席访法期间一再重申,中法两国应加强政治互信、深化战略合作,加强经贸合作、实现互利互补,加强文化交流、丰富交流内涵。这是推动中法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三大内容。
可以说,中法建交四十年只是由头,经济技术和能源合作强化着两国关系,中法接近并非简单的反美因素推动,而是两个文明大国的接近,文明间合作正在超越文明内的冲突。由此演绎出当今独特的中法美文明三角关系。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