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媒体评论
 
总统辩论前后的美国选情
王建伟

2004-10-24

                            总统辩论前后的美国选情

                                    王建伟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2004/10/24


从九月三十日到十月十三日举行的美国两党总统候选人的三次电视辩论吸引了无数美国人乃至全世界的目光。据统计,在美国前后大约有一亿五千万人次观看了辩论。美国的媒体对这些辩论也大肆炒作,其报导几乎达到了饱和的程度。这三次总统辩论对大选到底有多大影响,辩论后选情的走向究竟如何,决定选举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总统辩论对选情的影响

从共和党八月底全国代表大会到辩论前夕,布什总统在民意测验中逐渐和民主党候选人拉开距离,一路领先。共和党的选举操盘人员希望布什能够一鼓作气,在辩论中击败克里,从而在实际上结束这场选举。但是共和党选务人员的如意算盘在第一场辩论时就被打破。布什的失常表现连他的一些最忠实的支持者也大倒胃口,觉得不可思议,更不可原谅。辩论之前,共和党斥一亿美元巨资,用各种手段成功地妖魔化克里,把他描绘成一个没有立场,见风使舵,软弱无能的政客。这样也就相对降低了人们对克里的期望。岂料年轻时就以辩才著称的克里在第一次辩论中一鸣惊人。他表现出来的沉稳,理性和总统相,与布什的语无伦次,心不在焉和烦躁不安形成鲜明对照。有人评论说,克里看上去更象总统,而布什倒有些像一个 “小丑”或混然无知的“ 中学生。”  至少在表面上,选民们对克里的看法可以说在一夜之间发生重大变化,一下子使布什自九月以来在民调中8-9个百分点的优势丧失贻净。

平心而论,布什那天晚上的失常并不能代表他的真实水平。他虽然口才平平,但也不至于那么草包。大概是因为民调一路领先,他以为胜券在握,所以才如此掉以轻心。第一次辩论的失利给他敲起了警钟。所以后面两次辩论,他不敢再马虎,而是全力以赴,试图挽回影响。克里也基本上只是维持第一次的水准,并没有更上乘的表现。所以在后面的两次辩论中,双方都未能给对方以致命的一击;虽然从整体而言,克里在对事实的把握,回答和理解问题的正确性,辩论的技巧,风度等方面都要比布什略胜一筹。大概是因为人们对布什第一次辩论的失态印象太深刻,很难改变,所以单从辩论的角度讲,大部分的民调都认为克里赢得了所有三场辩论的胜利。

问题在于总统辩论中的胜负对双方的支持率,选情的发展到底有多少持久的影响。单从全国性的民调来看,在三次总统辩论期间,克里已经把和布什之间在辩论前的差距拉平。有几个民调还显示克里略有领先。克里阵营对这一成就兴奋异常,认为局势已经扭转。但是世事难料,民心难测,总统辩论的帷幕刚刚落下没几天,就已传出民意转向的信息。一些主要的民意调查如盖洛普等公布的指数似乎表明民众对两位候选人的支持率又回到了辩论前的状态。另外一些民调如路透社和纽约时报等则显示双方仍然处于难分难解的胶着状态。把主要的民调综合起来看,布什又领先克里大约4-5个百分点。这似乎表明克里在辩论期间民望的上升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这种现象在美国总统选举的历史上可以说并不鲜见。一般而言,候选人在辩论中的表现很少导致选情的突然或重大变化。例如里根(1984) 和福特(1976) 在总统辩论中表现都不好,但并没有妨碍他们在辩论后继续在民意测验中保持领先地位或提高支持率。在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就辩论的实质内容而言,可以说戈尔赢得了辩论。但是这并没有给他帮多少忙,结果布什还是当上了总统。

二,总统辩论后选情的发展

总统辩论后布什民望的稍稍回升使他的竞选谋士们稍稍松了一口气。在公开场合,他们再一次显得信心满满。但是他们心里很清楚,胜利还远远没有向他们招手。原因很简单: 美国总统选举的胜败并不完全取决于全国范围内民望的高低,而是看候选人最终能得到多少选举人票。 两者的趋势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是在两位候选人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就会发生误差。例如在2000年的选举中,戈尔虽然赢了选民票,但是却输了选举人票,结果仍然与总统失之交臂。当然如果两位候选人在全国范围的民意调查中所得的支持率相差悬殊,对选举结果的预测有指标意义。但是在双方的差距基本上还在统计误差范围之内的话,那么就很难说布什已经看到了胜选的曙光。

在选举人票方面,共和党和民主党都有自己的基本盘。在选举版图上一般用红色代表共和党,用蓝色代表民主党。应该说大部分的州的红蓝属性已基本尘埃落定。例如加利福尼亚是非兰军莫属,而德克萨斯则是红军的铁票州。对这些已是“囊中之物” 的州,候选人很少会去光顾。他们要不辞辛劳去奔波拉票的是那些所谓“摇摆不定” 的州 (swing state) 。而恰恰是在这些州,布什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例如盖洛普对2000年总统选举中布什和戈尔输赢不超过五个百分点的16个州进行的民调显示,总的来说,布什和克里两人的支持率旗鼓相当:47%对45%。其他民意测验的结果也是大同小异,两人咬得很紧。这就说明布什在总统辩论结束后全国民意测验中支持率的上扬并并没有导致他在那些局势未定的州的支持率也上升。换言之,布什支持率的提升很可能是来自那些双方支持率差距大,局势已经明朗化的州。如果是这样的话,对选举结果的指标意义就不大。

目前红 (共和党) 和蓝 (民主党) 两军的基本盘各有近200张选举人票。 布什的基本盘票数要多一些,但离赢得选举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还有一定距离。而恰恰是在选举人票方面,总统辩论前后有比较显著的变化。辩论前,不少媒体在分析选情时归入布什帐下的选举人票都已经超过270票的胜选门槛。而在辩论后,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媒体敢宣称布什已绝对握有270张选举人票。这是因为在一些关键的州,克里的支持率都呈上升趋势。接近或赶上了布什。从这个角度讲,总统辩论还是导致了有利于克里阵营的变化。当然问题在于克里能不能在大选前保持他的势头。 综合各种分析,现在大概还有14-15个州选情不明朗,是所谓的 “战场州“ (battleground state).  它们包括佛罗里达,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威斯康星,爱荷华,内华达,新墨西哥,新罕布什尔,科罗拉多,密执安,明尼苏达,西弗吉尼亚,新泽西,俄勒冈等。


进一步分析,在这些州里, 大约有7-8个是相对形势更吃紧,对双方来说也更关键的州,包括佛罗里达,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威斯康星,爱荷华,内华达,新墨西哥,新罕布什尔。而其中的” 重中之中“则是三个州:佛罗里达,俄亥俄,和宾夕法尼亚。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州都有20 张以上的选举人票, 加起来共有68张。一般分析认为,红蓝双方谁能搞定其中的两州,就基本上奠定了胜局。因此这三个州的选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

佛罗里达州有27张选举人票。它以2000年总统大选中的“计票争议” 差点引起美国宪政危机而闻名于世。最后布什只是以500多票的微弱优势而取胜。虽然布什的弟弟在那里当州长,也无法保证布什能再度赢得佛罗里达。布什在佛州的古巴移民中支持率比较高。但是2000年以来,该州增加大量非古巴的西班牙裔移民,他们比较倾向于民主党。因此佛州现在的选情可以说是每票必争。弄得不好,2000年重新计票的那一幕可能重演。俄亥俄州有20张选举人票。传统上该州应该是共和党的地盘。历史上没有一个共和党候选人能够输掉俄亥俄而当选总统。布什2000年在这里险胜戈尔。而这一次情势有所不同。作为以制造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俄亥俄受最近一次经济衰退和全球化带来的产业外流的影响相当严重。布什当政以后,该州失去了大约23-24万个工作。是美国四个2003年没有增加任何就业机会的州之一。 这就给克里提供了机会。民主党在俄州的工作人员从2000年大选时的30多人发展到今年的近150人。由于双方支持率的接近,有人推测俄亥俄很可能成为“新佛罗里达。”   布什不敢大意,上台以后到今年十月至少已经访问了该州14次。而克里也是志在必得,今年以来访问俄州已超过20次。 宾夕法尼亚有21张选举人票。戈尔在2000年大选中以5%的微弱优势击败了布什。这一次布什想把它夺回来。他的一些顾问认为如果布什能搞定宾州,那就胜利在望了。布什阵营正在该州中西部对克里在枪支和堕胎问题上立场不满的保守选民身上下功夫。到目前为止,布什已访问宾州不下40次。

从目前对这三个顶级战区州的各种民意调查来看,一言以蔽之,选情紧绷,布什和克里的支持率虽然互有上下,但是基本都在统计误差范围之内,所以鹿死谁手可能要到选举日才能见分晓。双方人马都进行空前动员,动用一切手段,卯足了劲在那里拉票;包括派本阵营的政治明星到这些州助选。民主党方面,前总统克林顿下星期将不顾病体刚愈,到这些州为克里站台。共和党方面也将派出它的电影政治双料明星,加州州长斯瓦辛格到这些州为布什摇旗呐喊。连布什政府现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莱斯也被动员上阵,在关键的最后两个星期里,她将密集走访那些“战场州” 作演讲,为布什的对外政策辩护。这是史无前例的。作为惯例,现任外交政策官员不应过多卷入国内竞选事务。但是现在选情紧迫,已顾不上这些了。莱斯的这一做法已经引起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等人的批评。在护住各自基本盘的同时,红蓝双方还设法出奇制胜,找机会挖对方的墙角。例如科罗拉多州本来应该是共和党的地盘。该州的政府基本由共和党控制,但是民主党利用那里独立人士的增加来做文章。而共和党则到传统上属于民主党势力范围的新泽西州进行“策反。”



三,影响选举结果的几个关键因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离大选日不到两个星期,美国的总统选情还是扑朔迷离,令人理不出个头绪。各种民调五花八门,众说纷纭。连研究美国选举的权威也不敢妄下断言。所以这场选举虽然已接近尾声,却还很有看头。

选情到现在还不明朗有很多技术上的原因。例如各个民调单位所用的抽样方式不尽相同。一般的民调都区分“已登记选民” 和“可能选民。”  但是如何界定这两个类别,各家没有统一的方法。布什在“可能选民”  中的支持率往往比较高。但是” 可能选民,” 甚至“登记选民” 中究竟有多少在选举日会真的去投票,很难估计。在2000年的总统大选中,超过30%的“登记选民” 到最后并未去投票。此外民意调查一般只能采访家里有固定电话的人。而愈来愈多的年轻单身选民没有固定电话,只有手机,民意测验就漏掉了这一块。这样也会影响民调的正确性。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两党的强力动员,今年登记投票的选民人数可能会是创记录的,其中有很多是第一次投票的新选民。几个选情最吃紧的“决战州” (showdown states) 如佛罗里达,俄亥俄,宾夕法尼亚等都增加了成千上万的新选民。他们会如何投票,谁也没有把握。这样就降低了这些州投票结果的可预测性。

但是最根本的还是政治上的原因。布什政府上台以后推行的一系列内外政策造成了美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少见的分裂。一部分非布什不选;另一部分非让他下台不可,形成严重的对峙。这和2000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当时很多美国人的心态是戈尔和布什谁当总统虽然不尽满意,但都可以接受。但是今年对很多人来说是非此即彼,不可调和。另一方面,布什和克里各自十分明显的优缺点又使得很多选民举棋不定,投票倾向非常不稳定。也就是说,虽然他们对布什不喜欢,不满意,但是对克里又不信任,不放心,所以就导致下不了决心到底投谁的票。这样的游离票大概还占选民的11-14%。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要到最后一个星期,甚至投票当天才会拿定主意。这就使得预测选举结果变得异常困难。

但这并不等于说,观察这次选举就完全无章可循。有一些民调的指数对推断选举的结果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民众对总统工作表现的认可率 (job approval rating) 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一般认为50%的工作认可率是一个临界点。美国历史上最近竞选联任成功的五位总统,在选举年的工作认可率都在50%以上。而三位竞选连任失败的总统其工作认可率都在50%以下。 对布什工作的认可率从今年二月以来一直在50%徘徊。总统辨论期间,这一指标一度跌到50%以下,只有47-48。辩论结束以后,有的民调发现这一指标又回到50%以上,但是其他民调发现对他的工作认可率仍然在50%以下。如纽约时报/CBS的民调显示对布什的工作认可率只有44%,这是他任内的最低点。这至少说明对布什的选情还不能完全乐观。其他相关的民调也佐证了布什面临的困难。如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国家发展的方向有问题,美国已步入歧途。现在的日子也不如四年前的日子。当然,和他的父亲老布什相比,小布什目前的情形还不算太坏。1992年总统选举前夕,老布什的工作认可率只有33%,败选的征兆已经显露。这一次如果到选举前一周左右,对布什的工作认可率继续下滑,还不能稳定在50%以上,他的连任就有些玄了。

以后的十几天里选情究竟如何演变,取决于很多变量。美国选民在诸多问题上也面临困难的选择。则其要者,大概有以下一些。

1. 策略和人气   选战最后关头双方的竞选策略是否运用得当十分重要。当前两大阵营选战的特点,前面已经提到了一些,如确保基本盘,力拼“战场州,”  巧挖“边缘州,” 打明星牌效应等等。另外双方在一些关键州的广告战也越演越烈,可以说是一掷千金,不惜工本。而且内容越来越负面,攻击性越来越强。双方都要抢在第一时间回应对方的攻击。共和党的财力比较雄厚,在这方面占有优势,在关键州投入的资金都要超过民主党。事到如今,双方已经不再温良恭俭让,而是阴招迭出,竭尽全力攻击抹黑对方,有时候已经到了不顾事实的地步。抹黑对方的高明做法是最好不要亲自出面,而让支持自己的外围组织和团体代劳。例如最近一家控制62座电视台的右翼保守媒体公司准备播出一部诋毁克里在越战期间言行的记录片。此举如果成功,将会对克里有很大杀伤力。幸好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该公司最后不得不作出让步,答应不全部播出这部影片。

美国政治中两党为争取选民支持而使用的竞选手段不外乎两条:许诺和吓唬。总统候选人为胜选不惜大开空头支票。如布什保证在连任之后要将他推行的减税计划永久化,克里保证他当选之后不会对收入在25,000美元以下的家庭征收任何新税,等等。但是这次选举的更大特色则是“恐吓战术“(scare tactics) ,也就是告诫老百姓,如果让对手上台,会发生怎样的严重后果。布什政府自9/11之后,一直在美国政治中推行” 恐吓战术,”  利用民众对恐怖主义的恐惧心理,夸大美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减少推行其内外政策的阻力。在这次选举中,共和党更是把这种“恐吓战术” 推演到极至。如切尼扬言,如果克里当选,美国可能再次遭到恐怖主义的袭击,甚至核武器的打击。民主党方面开始还强调要正面竞选,但是在共和党的猛烈攻击下,也不得不还以颜色。它的“恐吓战术” 集中在国内方面。宣称如果布什连任,会恢复征兵制,将社会保险私有化等等。在选举的最后几天,双方都针对特定的社会群体,增强了许诺和恐吓的力度,已期引起震荡效应。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布什阵营的主要策略似乎在于最大限度地动员共和党的基本群众,特别是福音派的基督教保守势力;而克里阵营则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争取中间游移选民上。这里选举日的人气就很重要。 双方都认识到谁能在选举日动员更多的支持者出来投票,谁就有取胜的希望。另外这次可能有破记录的新选民会去投票。这些新选民也就成为红蓝双方争夺的对象。有数据表明总体来说民主党登记的新选民要超过共和党登记的新选民,民调也显示新选民中支持克里的居多。如果民主党能够在几个关键州争取到足够数量的新选民票,就会增加克里当选的机会。

另外在竞选接近尾声的时候尽量避免犯错误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细小的错误都会被对方无限放大。在这方面,克里阵营似乎不够谨慎,老给对方抓住辫子。例如克里在总统辩论中,在论述同性恋问题时,无端把副总统切尼的女儿扯出来,引起很多人反感。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提出要把恐怖主义的威胁降低到象妓女,毒品那样的“小麻烦。“  这又引起布什阵营的一阵猛批。最近克里夫人更是信口开河,称布什夫人从来担任过任何像样的工作。其实劳拉 布什当过教师,做过图书馆管理员。克里夫人的不当言论再度引起非议,最后她不得不公开道歉。诸如此类,如果克里方面不加检点,会影响大局。


2. 外交和内政  在冷战结束以后的美国国内选举中,内政的份量上升,外交的份量降低。1992年克林顿竞选班子的一位主要谋士的明言:“愚蠢,要紧的是经济!”(It’s economy, stupid!) 就生动地表明了这一竞选主轴的变化。2000年总统大选中,外交政策的作用也不大。但是这一次选举则不然。由于9/11恐怖袭击和此后伊拉克战争的发生,使外交政策的份量大大提升,成为即使不是最重要,但也至少是和内政并重的竞选话题。众多民意测验表明美国民众认为美国面临的两个最大的问题,一个是反恐,一个是经济。而布什和克里恰恰是在这两个问题上平分秋色,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也是为什么克里和布什的支持率一直相持不下的主要原因。

在反恐的问题上,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美国人仍然认为布什要比克里强。有意思的是,他们不去追究9/11是在布什任内发生的这一事实,相反认为在过去的三年多里,美国避免了再次遭受恐怖主义的袭击,这个功劳要记到布什的头上。而且人们脑子里对布什政府灌输的“美国处于战争状态” 的观念根深蒂固,头上一直笼罩着恐怖主义的阴影。美国民众这种对恐怖主义的真实恐惧,大大加强了布什的政治地位。既然人们把布什看成是所谓的“战时总统,” 那就不大愿意临阵换将。布什9/11之后在对付恐怖主义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强硬,果决,也使美国人印象深刻。相反,不管克里如何强调自己的越战经历,表白他决不会对恐怖分子手下留情,人们对克里能否在非常时期担当反恐的大任,确保美国的安全还心存疑虑。毕竟布什已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此那些把反恐看作头等大事的选民就比较倾向于支持布什。而布什政府也刻意要把这次总统大选定位为 ”9/11大选。”

但是在国内经济民生方面,除了在减税问题上布什有所得分外,几乎在所有其他问题上如创造就业机会,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等,民众都认为克里会比布什做得好。因此那些把振兴经济看成是当务之急的民众就会倾向于支持克里。克里力图把自己打扮成美国中产阶级的代言人,而把布什和切尼描绘成不关心民间疾苦,美国富人权贵阶层和大公司利益的代表。在这方面,克里阵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民意测验表明大多数民众确实把布什看成是代表大公司的利益,而认为克里的政策更关心普通美国人的福祉。作为反击之道,布什阵营反复强调克里是来自麻萨诸塞州的“自由派,” 把他和大政府,高税收联系在一起。这一策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比较复杂的是伊拉克问题。布什政府一直试图把伊拉克战争和反恐战争联系起来,攻击克里对反恐战争的理解太狭窄,强调伊拉克是世界反恐战争的中心战场,从而证明美国发动伊战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有相当一段时间,大多数美国民众倾向于接受这一说法。既然伊拉克战争是反恐的一部分,他们因而也就支持布什的伊拉克战争,认为他要比克里更有效地处理伊拉克问题。同时,为了转移美国民众对伊拉克的注意力,美国的保守势力发动了一场对克里三十多年前反越战言行的讨伐运动。这场运动在八九月间取得了相当成功。但是在三次总统辩论之后,随着伊拉克根本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基地恐怖组织没有联系,与9/11没有干系不断被布什政府自己的官员和调查所证实,随着美军在伊拉克伤亡和费用的不断增加,美国选民对伊拉克战争的态度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认识到这场战争是一个错误,逐渐识破布什想把伊拉克战争和反恐等同的用心,对布什政府战后伊拉克重建问题上的一系列失误的不满也就日益增长。民意测验表明在八个月前,大概有62% 的美国民众认为伊拉克战争有助于反恐战争,28%认为这场战争损害了反恐战争。而现在只有认为伊拉克战争对反恐有帮助的已降低到45%,而认为它对反恐有害的已增加到40%。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认为总统换马,也许能够更快地使美国走出伊拉克的泥潭。总之,总统辩论之后,一个有意义的变化是人们对经济问题和伊拉克战争的关注比重上升,把恐怖主义作为头等大事的比例有所下降,这种走势应当说对克里比较有利。

3. 人品和能力  这场选举中决定美国选民投票倾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对一个总统候选人来说,他处理国内外问题的政策和他的个人特质,究竟哪个更重要?  回答这个问题,不同阶层的选民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不管是高层次的选民,还是低层次的选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候选人的形像和个性是不是讨人喜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总统辩论之前,布什一直占有不小的优势,除了个性上的原因之外,如前所述,和共和党的选战机器成功地把克里妖魔化不无关系。总统辩论使得克里有机会把一个比较真实的自我展现在选民面前,他所表现出来的优点使很多人对他刮目相看。而辩论也使得布什的一些弱点暴露无遗。特别是他在第一次辩论中的低水准表现,也使很多人大失所望。人们发现原来布什这位“皇帝” 身上什么也没穿!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次总统辩论对打破九月共和党代表大会以来对布什的神化和对克里的妖魔化有很大的好处,使两个人处于比较平等的地位上来让选民评判鉴别。但是三次辩论仍然没有彻底为选民解决在个人特质上,这两位候选人孰优孰劣的问题。相反,因为他们各自在选民眼里表现出明显的短处和长处,使得选民更难下决心到底选谁。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在人品和能力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

克里在三次辩论,特别是在第一次辩论中的不俗表现,使美国观众耳目一新。他对事实的掌握,论点的逻辑性,以及辩论的技巧都在布什之上。民意测验表明民众普遍认为克里的智力和能力要超过布什。但是尽管人们认为克里赢了所有三次选举,但不等于他们从个性上说更喜欢克里。最大的问题是不少人仍然不知道能不能信任克里,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在危急关头采取铁腕行动的魄力。他们认为克里虽然比布什更善于词令,但是他讲话不直接了当,反复无常,嘴里讲的不一定是他是心里想的,而是人们喜欢听的。对克里在个人品质上的这种怀疑可能是他迟迟不能把选民对布什的不满转换化为对他的支持的重要原因。另外克里比较严肃刻板,讲话喜欢咬文嚼字,容易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印象,使人产生一种距离感。


布什在个性上似乎更遭美国人喜欢。他简单明快,敢说敢做的西部牛仔作风和行事方式很能够得到美国一般民众,特别是南部保守民众的认同。人们普遍认为布什是比克里更强有力的领导人,更果断,在美国处于恐怖主义的威胁时更能保护他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布什政府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如此误导甚至欺骗美国民众之后,竟然还有那么多美国人认为布什更诚实,更值得信赖。即使不喜欢他政策的人也认为布什心口如一,想什么说什么。这可能和布什表现出来的对宗教的强烈信仰有关。和克里相比,人们也觉得布什更平易近人,是可以与之做邻居,请到家里吃一顿晚饭或者一起出去喝一杯啤酒的普通人。对克里却产生不了同样的感觉。但是人们对他有没有能力来履行一个总统的职责不太有信心。布什在第一次总统辩论中的差劲表现更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此外布什从不承认错误,一条道走到黑的牛脾气也使人反感。

纽约时报的一位著名专栏作家很形象地点出了克里和布什在个性上的不同问题。他把美国目前的反恐战争比喻成打老虎。克里的问题是不知道他有没有魄力在关键时刻扣动扳机。布什已经被证明有这个胆量扣扳机。但是他的眼力不行,常常描不准,结果非但老虎没有打死,还打伤了自己的脚。美国民众在这次大选中就是处于选一个“莽汉”还是“懦夫” 这么一种两难境地。

四,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总统辩论虽然没有立即决定性地改变美国大选的基本格局,但是仍然产生了不少有意义的变化。这些变化总的来说对克里有利,使他基本拉平了和布什的差距,和布什重新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现在离选举还不到十天,布什和克里仍然斗得难分难解,这种争夺的激烈程度在美国总统选举史上并不多见。现在看来最后决定选举结果的将是尚未拿定主意的那些游离选民。他们的红蓝倾向和这种倾向的比例将使选举可能出现以下两种趋势。

第一种趋势是在选举前一个星期左右红蓝阵营之间拉开距离,从而使选举结果明朗化。对布什和克里究竟谁会走向胜利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一种理论认为,游离选民之所以游离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布什的表现和国家的现状不满。如果他们已经犹豫到现在,很难设想他们到最后关头还会抱着布什不放,而更可能转向支持克里。另一种理论则认为在国家面临外来威胁,美国士兵在海外打仗的情况下,美国人民不太愿意中途换马。美国历史上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战时总统竞选连任失利的例子。所以尽管游离选民对布什的某些政策不满,但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中的大多数最后仍然会投布什的票,从而让他再干四年。

不管是布什还是克里胜选,如果最终能够决出一个明显的输赢来,对新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和稳定性来说都是有好处的。但是还不能排除第二种发展趋势。那就是游离选民里红蓝的比例势均力敌,选情到最后一刻依然分不出高低,布什或克里以微弱多数当选,甚至重演2000年的一幕,赢了选举人票而输了选民票;或者出现更糟的情况:布什和克里谁都拿不到必须的270张选举人票,从而要由美国国会来决定谁是总统,这就可能引起一场宪政危机。目前两党的数千名选务律师已经严阵以待,准备像2000年那样打一场选举官司。事实上,大选尚未举行,选举争议诉讼在佛罗里达等可以提早投票的州已经出现。

这两种趋势不管哪一种成为现实,预测谁会当选都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美国的老百姓当中,大部份仍认为布什会最终当选,就连一些克里的支持者对他当选也信心不足。但是从最近的发展趋势看,克里胜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首先,在2000年的选举前夕,当时民调显示戈尔落后布什十多个百分点,但是到最后双方的实际差距如此接近。这一次民调表明布什到现在还拉不开和克里的距离,克里险胜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其次,多种迹象表明克里阵营的势头有所上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全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先后表态支持克里。青年和妇女的选举板块似乎正在向有利于克里的方向移动。未决定选民的大多数认为布什不应该再当第二任总统。克里在一些原来落后的关健州的民调有所改善。他在全国民调中和布什的差距也在缩小。布什阵营对克里的攻击似乎已不像以前那么有效。当然我们还必须考虑到,这次选举和2000年相比,在更大程度上受到现实事件发展的影响(event-driven) 。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国内不大可能发生什么重大变化,但国际上的未知因素依然存在。例如伊拉克局势的突然恶化或好转都可能影响选举。也不能排除布什政府制造一些戏剧性的事件来左右选情。比如,如果布什政府突然宣布抓到或击毙拉登,那肯定会大大增加布什当选的机会。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