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xinmin.cn/opinion/xmwp/2009/04/13/1812022.html
自从2009年1月正式入主美国白宫以来,奥巴马终于从伦敦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外交冲击波。从3月31日到4月7日的8 天时间里,奥巴马参加了G20伦敦峰会、北约峰会、美国与欧盟首脑会议,踏足6个国家,与至少15国领导人会面,行程超过2万公里,还作为美国武装力量总司令,首次前往伊拉克访问。
奥巴马总统不仅利用机会与各主要国家广泛接触,反复阐明自己的多边主义外交理念,释放美国的善意,还不断向美国的对手和“敌人”喊话,以在深层次上改善美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减少美国的外交负担。由此,奥巴马的外交新思维初露雏形。从目前来看,美国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外交举措比较引人注目:
第一,奥巴马试图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共同推动进一步的核武器削减计划,并最终实现一个无核武器的世界。这一“无核世界论”与2年前基辛格等美国前高官的“无核世界论”前后呼应,表明奥巴马总统正在核领域努力兑换自己竞选时改变美国国家战略的承诺。
第二,奥巴马总统努力改善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关系。从希拉里国务卿的印度尼西亚之行,到这次奥巴马总统的访问土耳其,都努力向伊斯兰世界发出亲善、友好的信号。并且,与以前的美国总统相比,奥巴马在伊斯兰国家领导人面前所显露出来的谦卑态度,是很多人难以想像的。不仅仅在与沙特国王阿卜杜拉会面时弯腰过度,还努力推动欧盟接受土耳其加盟,以模糊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界线。
第三,奥巴马总统努力倡导全面地、无前提地解决伊朗核问题。伊朗核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美国的问题。美国历届政府受到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 观的局限,对伊朗核问题往往预设了一些前提条件,将伊朗视为一个与美国相异的、有着非理性外交目标的国家,这使得美国难以与伊朗进行沟通 。而奥巴马总统则试图将伊朗定义为一个完全正常的、理性的国家,在平等的国家主权基础上与伊朗解决在核问题上的分歧。
这些政策变化倾向在世界面前展现出一个新的美国形象,开启了美国外交的新思维,也为很多国家所期待。但是,与前任不同的是,奥巴马总统的外交新思维冲击的不仅仅是国际社会,更有可能在美国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到底奥巴马能够把美国的内政外交“变化”到何种程度,主要决定因素在美国国内而不是在国外。从美国国内对奥巴马总统前几个月执政状况的评估结果来看,在竞选时期所刮起的“奥巴马旋风”正不可避免地退潮,奥巴马总统改变美国的企图也逐渐面临更大的阻力。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奥巴马总统实际上都面临着强大的阻力,在很多方面可能只是说说而已。
第一,美国与俄罗斯改善关系的空间有限,目前俄罗斯国内出现了总统与总理之间的权力之争,梅德韦杰夫总统对美国频频伸出橄榄枝,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其国内政治目标服务的。在这种情况下达成的一致或协议,很容易受到国内政治波动的影响,因为其本身与俄罗斯长期国家利益目标并不完全是吻合的。如果不能与俄罗斯达成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美国在核裁军和不扩散问题上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二,无核世界论体现着美国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需求,并不仅仅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在2年前提出无核世界论的那些美国前政要,如基辛格等,都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者。他们对核武器等问题的看法不可能突然出现这样大的变化。这些人之所以提出无核世界理论,主要是因为发现核武 器扩散难以遏制,美国在很多地区的战略自由受到威胁,而反导弹系统的有效性又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减少竞争对手和潜在敌人的核武器数量,就是一种有效的战略性手段。并且,对于奥巴马总统来说,提出无核世界论有利于让美国占领这一道德高地,向中国等核裁军体系以外的国家 施加政治压力,以最终将中国等国拉入国际核裁军体系之中。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由于受到各利益团体的约束,无核世界论不可能落实到美国的外交政策之中,更不可能在奥巴马任期内兑现。奥巴马总统不必承担兑现承诺的具体义务,也不会消解其他国家的战略顾虑。
第三,在美国与伊斯兰世界仍然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分歧,奥巴马总统不可能仅仅用“语言力量”就能化解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伊斯兰世 界的反美情绪来自于巴以冲突和美国的中东政策等基础性问题,是不可能因为奥巴马的发言而改变的。虽然奥巴马总统的土耳其之行向整个伊斯兰世界抛出“橄榄枝”,但土耳其只是中东版图上的外围国家,不能代表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看法与主张。并且,即使是土耳其,也与美国在伊朗及其核问题、哈马斯问题上有着明显的分歧。美国不改变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政策,与伊斯兰世界、特别是中东阿拉伯国家全面修好的可能性也就不高 。
第四,虽然美国不断向伊朗释放善意,但是这种善意既不足以打消伊朗的战略顾虑,也不足以在力量上让伊朗屈服。奥巴马试图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企图只能是一厢情愿。
简而言之,到目前为止,奥巴马总统还是说得多,做得少,做得到的更少。在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威胁之下,奥巴马总统能享有多少外交政策决策权还是一个问号。在这种情况下,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应多持怀疑的态度,不能仅仅从其言论就做出某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