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媒体评论
 
这不是布雷顿森林会议Ⅱ
宋国友

《东方早报》 2009-04-03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09-04/03/content_122587.htm

  G20峰会不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重现和翻版,而更像是1944年之后数次轰动一时的各种国际金融会议的延续。这些会议的共同之处在于试图挑翻美国,最后却无疾而终。

  对于二十国集团的伦敦峰会,不少人有过期待,期待它能掀开历史新的一页。在新的一页中,国际经济秩序能够发生显著变化,世界货币体系因此获得重大调整。但盛大奢华的喧嚣过后,人们却不得不承认当前的国际经济和货币体系并不会因为一次G20峰会而改变。更根本的,G20仍然是体系主导国影响下的国际协调工具。

  假如把G20看成是世界上最主要行为体展示国家实力和博弈能力的舞台,那么不难看出美国到目前为止仍然居于舞台的中央。这就是当前国际体系的现实。美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求,利用并引导了G20。危机爆发和恶化之后,美国在国际社会中一度陷于孤独,众多盟友和非盟友、债主和非债主指责着美国,挑战着美国。为避免这种尴尬的处境,时任美国的总统的小布什改变作风,把自己重新打扮成虔诚的国际主义者——于是,G20峰会应运而生。美国对于G20的最大期望,一方面是为不满者提供一个释放压力的公开场所,更重要的,是借助这样一个平台,集全球之力应对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

  尽管会议召开之前的信息令人应接不暇,从对议题的反复论述到漫无边际的理论探讨,从对有关国家代表的直接挑战到试图综合所有意见的委婉妥协,透过这些眼花缭乱的场景,美国却基本上做到了它想做的事情。会议的日程紧紧围绕着美国所希望的刺激经济展开。至于其他被某些与会国家认为最为关键的诉求,美国依照情况的不同或者做出少许迁就,或者拖而不决,或者直接反对。

  对于欧盟提出的国际金融体系监管,美国表示有限认同;对于新兴经济体呼吁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美国给了一份没有时间表的承诺;对于试图推翻美元世界货币地位的努力,美国则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不仅如此,美国还抓住G20其它成员国诸多诉求之间所带来的彼此冲突,来寻找自身的最佳战略位置。一个分裂的世界,形不成合力,美国自然可以在其中游刃有余。这就是美国的高明之处。

  当然,并不是说美国力图借助G20这个国际协调机制来帮助本国经济经济复苏的想法和其它国家的诉求产生了严重冲突,其实在当前风雨飘摇的国际经济形势之下,这个想法也完全符合其它成员的利益。只不过对于其它峰会成员而言,除了刺激经济之外,本次峰会似乎还应该包括其他同等重要的内容。确实,这些内容都或多或少被提及,但心照不宣的是,他们更多的是一种礼仪上的照顾,如果不是必要的点缀的话。

  本次G20峰会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上了难得的一课,或许能让某些亢奋的心平静下来。不少人认为经过30年的经济飞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突飞猛进。在国际上,中国应该可以获得与这种实力相匹配的话语权。金融危机在美国的爆发仿佛更是历史性地赋予了中国难得的战略机遇。超越近在眼前,我们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可以大声地说不高兴。然而正如这次峰会所揭示的,国际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或者说,只发生了一些初露曙光的缓慢变化。中国能够发挥像美国如今的作用,客观地说还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而且,即使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前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里不仅有经济实力的原因,更有旧有国际体系所形成的历史惯性对于后来者的制度约束。可以参考的是,就经济总量而言,美国在1893年就已经超过英国。但是,美国真正取代英国成为新的国际体系的塑造者,却是在长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其中,英国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打击,同时,美国借助这两场战争再次极大地提升了和英国的实力差距,从而占据着绝对优势。

  如果当今体系主导国美国的成长经历能够带来某些启示的话,那就是不管多么有雄心壮志,足够的实力和绝佳的时机缺一不可。G20峰会不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重现和翻版,而更像是1944年之后数次轰动一时的各种国际金融会议的延续。这些会议的共同之处在于试图挑翻美国,最后却无疾而终。我们必须深刻地了解这些历史。在这个意义上,G20仅仅是个艰难的开始,远非胜利的结束。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