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新闻动态
 
中心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办“美国与东亚关系:新趋势与新发展”国际学术会议
2007-12-11

2007年12月11日至12日,“美国与东亚关系:新趋势与新发展”(U.S.-East Asian Relations: New Trends and Developments)国际学术会议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暨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与美国乔治敦大学(Georgeton University)联合举办。

本次会议中方代表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国防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单位;美方代表来自乔治顿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国家亚洲研究局等机构。本次研讨会的议题包括:中美日三边关系的新前景;东亚一体化与美国;美国与东亚经济关系的新前景;美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延续与变迁;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和东北亚安全;美国的亚太多边安全安排及其对地区安全的影响;2015年前美国与东亚关系的展望。

在会议的开始,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心的历史,特别强调本创新基地塑造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努力,以及与乔治敦大学的交流的合作是长期性,并希望和乔治敦大学有更加紧密的合作,然后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和意义。乔治敦大学Mike Green副教授代表美方发言,他首先感谢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对本次会议所作的准备工作,并介绍了与会的美方代表。然后,吴心伯副主任介绍了对本次会议的议程设计。本次会议结束后,乔治敦大学中国联络处举行了成立仪式,该联络处设在美国研究中心。

******

会议第一个议题题为“中美日三边关系的新前景”,由沈丁立教授主持,乔治敦大学的Robert Sutter教授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关系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学成研究员做主题发言,美国《Asian Survey》杂志主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Lowell Dittmer教授为评论员。

Sutter教授首先介绍了中美日三边关系的短期前景,并指出,三国的领导人被其他的问题所困扰,并且由于缺少热情的妥协,中美日三边的不对称关系仍将长期持续。然后,Sutter教授介绍了中美日三边关系的脆弱性和稳定性:中日关系是最脆弱的一对,在历史、领土、能源、台湾、军备等问题上有利益冲突,尽管经济的依存程度越来越高,双方关系的改变步履维艰;关于中美关系,两国领导人也被一些问题羁绊,特别是对于台湾问题的战略差异,使得中美关系矛盾重重;美日之间存在着军事同盟关系,尽管近来有“退步”,但是仍然稳固。

刘学成研究员首先分析了目前中美日三边关系的情况,他认为尽管目前中日关系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但是随着两国的高层交流恢复,中日关系的“春天”已经来临。关于中美关系。他认为,中美关系不仅涉及核心的国家战略和安全利益,也关系到21世纪的亚太和世界的稳定。作为大国,中美应该在区域层次、全球层次上合作,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美日关系,日本仍然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但是日本的外交政策在逐渐发生变化,美日之间未决的问题也侵蚀着美日同盟的基础。刘学成研究员介绍了中美日三边关系的特点:一是越来越紧密的经济联系导致政治互信的深入,二是军事交流使得安全互信增强,三是多边合作走向地区和平和繁荣。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Lowell Dittmer教授针对两人的发言进行了评论,他从历史背景分析了中美日三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沿革和原因,他认为中日关系是三对关系中最薄弱的一对。随后,在自由讨论阶段,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副主任吴心伯教授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谋求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希望对东亚的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Mike Green 副教授强调中美日三边关系对亚太稳定的重要作用,Eric Altbach(Vice President, Economic and Trade Affairs,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则认为中美日三边战略关系落后于经济关系。

******

第二个议题题为“东亚一体化与美国”,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倪世雄教授主持,乔治.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Amy Searight女士和吴心伯教授主题发言,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任晓教授做点评。

Amy Searight女士分别就东亚一体化对美国的影响,美国对东亚一体化的反应,东亚一体化如何处理美国因素三个方面作了分析。首先,他认为东亚一体化对美国来说意味着在经济上有被歧视的危险,并且这会破坏IMF的机制,但同时东亚一体化意味着给美国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机遇,特别是越来越多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对美国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一体化可能使东亚国家关注共同体建设而忽视均势结构对安全的影响,强大的共同体也会挑战美国的地位。其次,美国应该高度关注东亚的一体化,他从三种不同的观点分析了美国对东亚一体化的反应。最后,他以ASEAN为例分析了东亚国家如何处理美国因素。

吴心伯教授则从美国对东亚一体化的顾虑与期待、政策与对策、美国与东亚的双赢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他认为美国对东亚一体化的性质和方向、领导者,及其美国是否被纳入东亚合作的架构,东亚一体化对美国双边同盟的影响等问题。其次,美国将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巩固和扩大在本地区的安全联系,加强与有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影响东亚合作的发展方向,推动像“六方会谈”一样能够解决地区问题的多边主义机制等。最后,美国与东亚一体化应该追求“双赢”,美国应理解东亚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而东亚国家则要使合作保持开放性;重振APEC;建立与美国之间制度化的联系。

然后,任晓教授、上海社科院蔡鹏鸿博士、乔治敦大学的Catherine Alpino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夏立平研究员、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潘锐教授、Mike Green副教授分别就对两人的发言作了评论,并且就东亚一体化中的主导权问题、中国在东亚一体化中的作用、东亚一体化中美国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第三个议题题为“美国与东亚经济关系的新前景”,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系主任陈志敏教授主持,Eric Altbach和潘锐教授主题发言,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宋国友博士做点评。

Eric Altbach认为美国的全球经济政策在变化,美国已经意识到要提升地区参与的力度,美国正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同ASEAN的合作;二是同韩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促进双方贸易的发展;三是处理好同日本的关系,促进美日之间的贸易,维持美日之间的盟友关系,进行战略对话,在能演、环境等方面进行合作;四是处理好同崛起中的中国的关系,努力建立双边贸易经济机制。

潘锐教授认为随着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同美国关系的日益紧密,美国谋求参同东亚地区的合作。这是因为,东亚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的成功也给亚洲乃至世界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但是美国对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担忧:担心日本通过日元的影响力建立一个日元区;担心被排除在东亚之外;担心中国主导亚太地区。

宋国友博士对两人的发言进行了评论。他认为美国为何转换对东亚政策是个重要的问题,经济利益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并且Eric Altbach并没有分析这种转换的结果。“9.11”事件后,美国坚持安全第一,而东亚则主张经济第一,并且,东亚很多国家都是美国的盟友,因此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比较容易,但是如果建立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就受到文化差异,意识形态的影响。Sutter教授认为中国向美国出口越来越多的商品,美国称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国,中美之间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刘鸣研究员分析了中国谋求同澳大利亚等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定,以此回应美国,但是是否有利于区域的发展还需要时间检验。

*******

第四个议题题为“美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延续与变迁”,由吴心伯教授主持,乔治敦大学的访问副教授Catharine D'Alpino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亚非所东南亚研究室主任翟昆博士主题发言,蔡鹏鸿研究院做评论。

Alpino认为9.11后,反恐使得美国同新加坡、印尼、越南的关系大为改善,对于美国的盟国来说,泰国和菲律宾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对新兴大国来说,东南亚成为安全、贸易、能源和政治影响力竞争的舞台,那么中国与美国的竞争是否不可避免?中国和美国在缅甸问题、跨国威胁、海事安全等方面有着合作的需求。

翟昆博士具体论述了是需要一个强大还是软弱的ASEAN。如果是一个强大的ASEAN,那么它将如何改变世界?它在与大国的关系、地区合作、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等方面都会对世界有深刻的影响。ASEAN与美国的关系也存在矛盾,这是对美国旧秩序、轴辐战略的挑战。如果是一个软弱的ASEAN,东南亚就无法逃离大国的权力影响,可能成为第二个欧盟。ASEAN的前途在于成为成功的地区组织,总体来说强大比软弱好。他认为ASEAN必须声明主张、有共同的理解,负责将失去领导权。

在讨论时间段,刘学成研究员认为在ASEAN问题上,东盟也形成了自己的“轴辐”战略,即“10+1”模式。这样,美国领导的“轴辐”战略与东盟主导的“轴辐”战略形成竞争态势。对中国来说,只要是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中国与亚洲地区的各种多边机制均进行接触,开展合作;美国对东盟主导的各种多边合作机制则怀有矛盾心态,虽然具有防范中国主导的作用,但也限制了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中美之间在东亚的竞争也折射出东盟对大国的均衡战略。任晓教授指出了合作面临着诸多限制。

******

第五个议题题为“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和东北亚安全”,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副教授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刘鸣研究员和乔治敦大学Victor Cha教授主题发言,沈丁立教授做点评。

刘鸣研究员介绍了朝鲜去核的第二阶段,他认为,明年的朝鲜去核仍然拥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并不乐观。由于美朝双方脆弱的信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行动对行动”原则并不能保证双方慷慨的行动。但如果“六方会谈”取得成功,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以彻底结局朝鲜核问题,建立一个维持朝鲜和平的机制。

乔治敦大学Victor Cha教授则着重介绍了美国实现朝鲜去核化政策的四条核心原则。一是美国仍然诉求通过和平的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二是朝鲜核问题必须通过多边途径解决,特别是通过寻求中国的帮助;三是同朝鲜谈判探测其意图,这种探测走多远目前仍然模糊,底线也不明确,但是这考验着美国的耐心;四是CDID(complete verifiable irreversible disarmament),即美方仍然坚持朝鲜必须以“全面、可核实、不可逆方式裁军”。

在评论和自由讨论中,沈丁立教授对Victor Cha教授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他认为美国过去放弃双边,现在又过度依赖双边,这种趋向都不利于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培养“六方”之间的信赖,所以美国应该更好的利用六方会谈机制,并且美国必须清晰定义朝鲜去核化的定义。这一点Mike Green副教授对此深表赞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王义桅副教授则认为朝鲜半岛无核化很难实现,朝鲜对外部势力充满了恐惧,而掌握核武器是自主的一个途径。国防大学潘振强退役少将则认为,朝鲜核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造成的,

******

第六个议题题为“美国的亚太多边安全安排及其对地区安全的影响”,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主持,由Mike Green副教授和国防大学潘振强少将做主题发言,夏立平研究员做评论。

Mike Green副教授认为美国从1995年开始始用“叠盘”战略(overlapping plates)补充“轴辐”战略(hubs and spokes)。美国保持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盟国关系、及其与新加坡的战略框架协议,美国也通过一系列安排,例如TCOG(Trilateral Coordination and Oversight Group)、 TSD(T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四方论坛、六方会谈、美国-新加坡战略框架协议,来维护自己的安全。中国对于这些安排的反应,有几个方面需要考虑:一是这些安排是否针对中国?Mike Green认为既是也不是,他们原意不是针对中国的,但是遏制了中国的行动自由。二是这些组织应该吸纳中国,是中国成为一个“稳定者”;三是这些安排仅仅是亚洲众多安全和经济论坛的一小部分;最后,中国和美国应该有更多的对话。

潘振强退役少将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美国的多边安全安排是否美国“轴辐”战略的辅助?美国的多边安全安排是否平行于美国“轴辐”战略?多边安全安排是不是以大国一致为基础?不管怎么样,东亚主要国家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中华民族和朝鲜族的分裂、缺少可靠和合意的领导人等都是难以克服的困难。如何和谐地处理多边主义关系中中美之间的矛盾,潘振强认为中美必须相互承认彼此在地区中的作用,因此核心问题是建立什么样的机制。他认为中美关系受到朝鲜核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挑战,主张根据问题领域来建立不同的机制。他指出,未来的前景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建立问题导向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二是维持良好的双边关系;三是,保证多边合作安排是包容的、广泛的、开放的。

夏立平研究员对两位的发言进行了评论,他认为中美之间因该用“两马”合作代替“一山不容二虎”的竞争,他认为美国处于矛盾的地位。一方面,美国需要中国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反恐等问题上同美国合作,另一方面却时时遏制中国,从而在区域上形成了“安全两难”的状态。Robert Sutter认为区域的多边安全合作已经存在。陈志敏教授则认为中美对待多边主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越来越倡导多边主义,而美国越来越不情愿。

******

第七个议题题为“2015年前美国与东亚关系的展望”,由国防大学潘振强退役少将主持,乔治敦大学助理教授、《华盛顿季刊》主编Alex Lennon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创新基地)访问学者、威斯康辛大学Steves Point分校王建伟教授做主题发言,由王义桅副教授做评论。

Alex Lennon认为美国等国家对中国持续怀疑决定着美国的对华政策,他认为中国负责任的行为是对那些怀疑中国的人来说是最好的回击。他认为2015年的亚太稳定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台湾问题和朝鲜问题的解决;二是中美之间关系的未来,特别是两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地区安全和能源安全方面的合作;三是美国推行民主的成果,这个对于亚洲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建伟教授认为2015年的美国-东亚关系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美国全球反恐是否取得胜利;美国对亟待解决的几个地区安全问题(台湾问题、朝核问题等)的处理;中日两国是否和解;区域内几个主要国家的国内发展状况。

在评论中,王义桅副教授认为未来的亚太会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心,另一个是以新兴的中国为中心。在讨论时间段,吴心伯教授认为东亚的一体化会继续下去,随着美国经济的相对衰退,东亚越来越不依赖于美国的安全,但是困扰东亚的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Sutter认为美国每年花费500-1000亿美元维持东亚安全,到2015年,美国将无法维持。

******

最后,在会议的结束,沈丁立主任代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创新基地)作会议总结,他认为这次“美国与东亚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是一次高质量的会议,双方就相互感兴趣的学术问题交换了意见,收获丰厚。沈丁立教授希望这种研讨能够继续,并且希望加强同乔治敦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Sutter教授则代表美方代表致词,他感谢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工作,并且期望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回访华盛顿。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附:

List of Participants

Chinese side:

Pan Zhengqiang; Major General (ret.), China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Liu Xuecheng; Senior Fellow, China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Zhai Kun Director, Southeast Asian and the Oceanian Studies, China Institute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Xia Liping; Senior Fellow, Shangha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Liu Ming Senior Fellow & Deputy Director,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ai Penghong; Senior Fellow,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en Dingli; Professor & Director, 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 Executive Director,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Wu Xinbo; Professor & Deputy Director, 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e De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 Fudan University

Ni Shixiong; Professor, 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Zhu Mingquan; Professor, 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Chen Zhmin; Professor & Chair,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 Fudan University

Ren Xiao; Professor & Deputy Director,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Pan Rui; Professor, 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Xin Qiang; Associate Professor & Deputy Director, 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Wang Yiwei;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Song Guoyou; Lecture, 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U.S. side:

Mike Green; Senior Adviser and Japan Chair,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bert Sutter; Visiting Professor, Asian Studies, Georgetown University

Lowell Dittmer;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 Editor, Asian Surv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Victor Cha; Director of Asian Studies and D.S. Song Chair, Edmund 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Georgetown University

Eric Altbach; Vice President, Economic and Trade Affairs,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Amy Searight;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Elliot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Catherine D’Alpino; 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Director, Thai Studies Program, Asian Studies Program, Edmund A. 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Georgetown University

Alex Lennon; Editor-in-chief,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djunct Professor, Security Studies, Georgetown University

Wang Jianwei;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Stevens Point; Visiting Scholar, 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Observers:

Ou Boqian Councilor,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Visiting Fellow,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Steven J. Smith; Captain, USAir Force; Olmsted Scholar,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 Fudan University

U.S.-East Asian Relations: New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The State Innovative Institute for American Studies at Fudan University

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December 11-12, 2007

December 10:

Participants arrival

Check-in at: Crown Plaza Fudan Hotel

579 Guoquan Road

Tel: 55529999

6:00pm Dinner at: Room Kong Ci, Hotel Restaurant

December 11: Conference Venue: Room 104, 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

9:00am – 9:15am Opening session

Shen Dingli, Mike Green

9:15am – 10:40am Session One: The New Outlook of China-U.S.-Japan Trilateral Relations

Chair: Shen Dingli

Presenters: Robert Sutter, Liu Xuecheng

Commentator: Lowell Dittmer

10:40am – 11:00am Group photo & coffee break

11:00am – 12:30pm Session Two: East Asian Integration and the U.S.

Chair: Ni Shixiong

Presenters: Amy Searight, Wu Xinbo

Commentator: Ren Xiao

12:30pm – 2:00pm Lunch at U.B.C. Coffee

2:00pm- 3:30pm Session Three: New Landscape in U.S.-East Asian Economic Relations

Chair: Chen Zhimin

Presenters: Eric Altbach, Pan Rui

Commentator: Song Guoyou

3:30pm – 3:45pm Coffee Break

3:45pm – 5:15pm Session Four: U.S.-Southeast Asian Relations: Changes and Continuity

Chair: Wu Xinbo

Presenters: Catherine D’Alpino, Zhai Kun

Commentator: Cai Penghong

6:30pm Dinner at Qinyihui Restaurant

December 12:

9:00am – 10:30am Session Five: DPRK Nuclear Issue, Six-Party Talks and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Chair: Xin Qiang

Presenters: Liu Ming, Victor Cha

Commentator: Shen Dingli

10:30am – 11:00am Coffee Break

11:00am – 12:30pm Session Six: U.S. Multilateral Security Arrangements in the Asia-Pacific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Security

Chair: Zhu Mingquan

Presenters: Mike Green, Pan Zhenqiang

Commentator: Xia Liping

12:30pm – 2:00pm Lunch at U.B.C Coffee

2:00pm-3:30pm Prospects for U.S-East Asian Relations by 2015

Chair: Pan Zhenqiang

Presenters: Alex Lennon, Wang Jianwei

Commentator: Wang Yiwei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