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新闻动态
 
中美教育交流25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1月10-11日召开(耶鲁大学校长作主旨发言)
2003-11-10

为促进中美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同时庆祝改革开放以来中美教育交流25周年,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于今年11月10日至11日在沪举办“中美教育交流:联结太平洋两岸的桥梁——中美教育交流25周年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旨在通过这次会议回顾和总结过去25年的经验,展望两国今后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前景,加强两国人民的理解与交流,促进中美关系的总体发展。

与会人员约70人,其中国外代表约15人,包括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教育界权威人士和资深研究人员;香港地区代表4人,分别来自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中方代表51人,主要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市教育科学院、市高教研究所等教育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本埠部分著名学府的领导、学者,其中包括中科院副院长严东生院士、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福家教授,以及复旦大学现任校长王生洪教授、上海前进进修学院蔡光天校长等等。此外,会议还集聚了一些优秀留学归国人士,畅谈其体会与经验。美国驻沪总领事等也前来与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有幸邀请到了享誉世界的美国著名学府耶鲁大学的校长理查德·莱文教授做主题报告。莱文教授是弗瑞德里克·威廉·别尼克经济学讲座教授,也是美国科学院科学技术与经济政策委员会的成员,在学术和行政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此次中国之行的第一站是上海,除了参加该会议外,莱文校长还将出席“耶鲁—复旦遗传学合作研究中心”的剪裁仪式;第二站则是北京,在京他将接受北京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并受到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同志的接见。

此次会议持续两天时间,会议地点设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开幕式于11月10日上午9时开始举行,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倪世雄教授担任主持,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孙文彬以及Hamilton College的李成先后致辞。在热烈而隆重的开幕式之后,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先生以“中美教育交流”为主题作了精彩的演讲。

随后会议正式开始,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共展开7场学术讨论,议程安排非常紧凑,省略一切繁文缛节,这就大大增加了会议的含金量,使与会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切磋和交流。这7场讨论可谓涵盖了中美教育交流的各个方面:Agnes Scott College、诺丁汉大学、复旦大学三大名校校长坐而论道——从大学校长的角度来看待中美教育交流,杨福家校长就CUSPEA(中美物理学考试选拔项目)的十年发展历程作了精彩分析,王生洪校长以复旦的眼光论述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问题;Ruth Hayhoe、徐以骅等中外学者从历史和比较的视角来分析中美教育的影响;孙哲、向隆万等“海归派”与Stanley Rosen、李成等海外学者畅谈中国人力资源的增长与归国留学人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归国留学人员对中国发展的推动作用;Mary Brown Bullock、Zheng Shiping等分别从体制建设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对中美教育交流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Kathryn Mohrman、王留栓等则对中美教育交流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了前瞻性的预测。与会嘉宾见仁见智,既对中美教育交流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又对中美教育交流的光明前景充满了信心;既有学术和理论层面的探讨,也不乏实践和操作方面的洞见。通过这次会议,来自美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的专家学者不仅交流了学术思想,也沟通和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并在中美教育交流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两国的教育合作交流等多个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这次会议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教育部、上海市委及学校的领导层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在经费方面提供了慷慨的资助,国内外的相关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积极地回应和参与了此次会议,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会议的各项工作,本埠媒体也对这一中美教育界的盛事给予了热心的关注。

从与会人员的层次来看,来自中美港三地的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领导、学者会聚一堂,说明我们这次会议的规格是很高,在国内外都是比较有影响的;从与会人员的范围来看,既有政界要人,又有学坛精英;不仅有大学的代表,而且有中学的代表,不是教育界唱独角戏,而是政治学界、医学界等也一同参与进来。另外,此次会议还体现了多学科交融的趋势,从事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外交学、高等教育学和外语教学等不同学科研究的学者共同就同一个主题展开思考,这既有利于在中美教育交流问题上集思广益,也有利于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此次会议将会成为中美两国教育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必定会进一步促进中美两国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加强中美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通过广泛深入的交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完善提供契机,为我国教育走向世界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巩固和加深两国及两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之间的友谊!

联结太平洋两岸的桥梁

——中美教育交流25周年研讨会

地点: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一楼会议室

2003年11月10日(星期一)

1、 主题发言:上午9:00---10:30

演讲嘉宾:Richard C Levin(耶鲁大学校长)

2、 上午10:50---12:00

演讲嘉宾:杨福家(诺丁汉大学校长)

王生洪(复旦大学校长)

3、 中美教育交流的影响:历史与比较的角度 (13:30---15:30)

4、 中国人力资源增长与归国留学人员(15:45---17:00)

2003年11月11日(星期二)

5、 归国留学人员的作用(9:00 ---10:30)

6、 项目发展与教育体制的建立:案例研究(10:45---12:15)

7、 中美交流教学课程的发展(13:30---15:15)

8、 中美教育交流的未来:挑战与展望(15:30---17:00)

------------------------------------------------------------------------------

会 议 背 景

中美教育交流25周年学术研讨会将于2003年11月10-11日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召开。在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经费资助下,该次会议的主办者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文化和教育交流一直是各国之间相互了解的桥梁。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之间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波折, 但是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在2000-2001年间,在美国的中国学生高达6万人,而访问学者也有1.5万人,分别占在美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比例的10.9%和18.5%。同时来中国就读的美国学生人数也在大幅度增长。2001年来中国就读或访问的外国学生达五万人次,超过了过去四十年的总和。其中美国留学生人数为3000人,比上年同期增长30%,是留学生来源国中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更为重要的是,许多曾经在美国受过教育的归国人员都纷纷走上了各行各业的重要岗位,承担起了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而在中国受过教育的美国学生及学术界人士也纷纷充当了中美之间信任与友谊的使者。因此,为了纪念中美交流交流25周年,我们拟召开“中美教育交流:连接太平洋两岸的桥梁--------中美教育交流25周年研讨会”。

上海是改革开放后的文化、经济和学术中心。它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外国朋友,同时也成了“海归派的理想归属”。因此,在这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文化合璧的城市里举行这次会议将是非常有意义的。而复旦大学也是中外交流中积极的代表。值此中美教育交流25周年之际能够在这里举行一次研讨会,不仅能够回顾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同时也能更好的展望中美两国今后在这个领域的合作与友谊,进一步加强中美两国关系人民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中美关系的总体发展。

会议的议题初步设定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综观部分;海归派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教育交流对学科发展及研究机构建设的推动作用;海归派的区域、时段比较研究;教育交流对促进文化间的理解与促进世界和平的作用。会议主要采取报告及小组讨论的形式。

该会议规模在30人左右,计划邀请9名北美学者专家、2名香港学者、和国内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约15-20人左右。会议具体时间将在本年度十一份第二周举行,会期三天。

作为该会议的特邀嘉宾,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已经接受了邀请,将为该次会议做主题演讲。同时,我们还将邀请数位具有代表性的国外专家学者出席,如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匹兹堡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高校的相关资深学者,以及1-2位在美国较成功的华人学者。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