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新闻动态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研讨会在中心举行
2008-11-06

2008年11月6日,美国研究中心主办“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与学术界同仁及各大媒体共同探讨美国大选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本次会议的代表主要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美国学会、上海交通大学、浦东美国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及其《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早报》、《新闻晨报》、《新民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等各大媒体单位。

这次研讨会在本中心举行。会议分为两场,主题分别是“解析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选举结果”和“美国总统选举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第一场由中心副主任吴心伯教授主持。正在中心访问的UCSD大学Richard Madison教授先生首先发言,他认为这次大选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前所长杨成绪大使认为,这次大选体现了美国232年来美国政治的变革,也是这一代人对共和党8年执政的反思。吴心伯教授则从美国人口结构和政治生态变化的角度解读这次大选。他认为美国的人口结构和种族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了政治周期的变化。未来美国政治生态会发生一些变化,包括种族关系会进一步改善;非裔会在美国政治中更加活跃;共和党面临重建该党的使命。本中心的潘锐教授认为奥巴马之所以成功,有以下原因:他成功地动员了精英和草根阶层;克服了种族因素的影响;资金充足;阻止了麦凯恩的反攻;拥有一个成功的操盘手。而这次美国大选则显示了美国制度的纠偏能力。中心前主任倪世雄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这次美国总统大选是一个里程碑,奥巴马的成功说明了美国目前内外交困,人心思变。他认为未来的中美关系会不变中有变,多边合作将多于双边合作。倪世雄教授还深情地赋诗一首:“美国选出新总统,举世瞩目黑丝鸫;我有一个美国梦,开创历史惊天动。”

在讨论阶段,本中心徐以骅教授认为,这次选举中经济成为首要问题,同时,美国宗教差距在缩小,年龄差距出现,保守派很难推出新的理念。同时,贸易宗教成为一个联合体,宗教因素可能成为中美关系的搅局因素,但是不是关键因素。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任晓教授则强调民主党激烈的预选和突然出现的金融危机对大选结果的影响。上海美国研究所所长丁幸豪教授认为美国社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社会,却很难说。

第二场会议由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教授在发言中分析了这次美国大选中国问题不成热点的原因,并展望了四年后中美关系中的金融问题、贸易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及其巴基斯坦、朝鲜等地区问题。丁幸豪教授指出,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外交政策上并无多大分歧,这次大选体现了美国的新旧交替。上海浦东美国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国兴教授指出,美国未来战略的特点可能是接触、渐进和风险管理,同时,他分析了中国军事现代化、台湾问题、人权与民主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在自由讨论阶段,沈丁立教授认为,不宜过高评价奥巴马的当选,奥巴马缺乏政治经验,他未来所能带来的“改变”还是十分有限的,很可能他并不能给美国带来太多变化。对中国来说,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改善发展模式,促进两国合作。任晓教授则认为美国对外政策会有一些相应的变化,特别是中美两国如何协调,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合作。中心宋国友博士则认为,现在更应该观察奥巴马未来的政府班底,美国政府人事的安排可能对未来的中美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由于民主党在国会中一枝独大,“一致政府”的出现将是近来出现的新局面。

最后,沈丁立教授为本次座谈会做总结发言,座谈会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