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新闻动态
 
中心召开“我国的地缘政治及其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
2007-12-15

由美国研究中心倪世雄教授领衔的教育部重大项目攻关课题“我国的地缘政治及其战略研究”于2007年12月15–16日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召开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外国学院、云南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2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共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地缘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的地缘战略等五个专题展开了深入地讨论。

一、关于地缘理论的新发展。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赵可金副教授认为,任何政治现象必然存在于特定的空间,地缘政治是地理空间和政治权力交互运作的产物,地缘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治在空间中如何展开;国家的地缘空间从长期来看是不断变动的,且在不同时代显示出不同的内涵,变革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的发展,当前地缘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发现空间的新意义和获取已有空间的合法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缘文化的空间也值得重视,全球化不仅导致了经济一体化,还导致了认同地方化,由此释放出不同的文化空间。江南社会学院的陆俊元教授认为人们对地缘政治的概念认识尚有分歧,他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概念引申出“地缘政治形态”来表示地缘行为体通过空间互动所构成的形式,他认为这个概念具有简约性,既可以用于综合性的整体分析,也可以用来进行动态性的历史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刘中民认为,海权不是大国崛起的唯一因素,其他因素如技术、文化、制度也极其重要。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王义桅副教授认为,当前地缘政治研究应该加强对无形虚拟空间如网络空间的研究。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倪世雄教授指出,创新是理论的灵魂,新时代需要新理论;中国当前的地缘政治应该研究新形势下的地缘关系,创新不同于西方地缘政治理论的新体系,提出地缘战略的新框架,探索地缘政策的新思路。

二、关于中国的地缘战略。云南大学方铁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的地缘政治思想与西方现代地缘政治思想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差异,西方实现地缘战略的手段主要是战争,古代中国实现地缘战略的手段除了战争外,还包括守住边疆、发展与各民族的关系等;中国古代地缘政治观的缺点是忽视海洋,优点是重视人文因素,重视文化关系,因此当代中国应该重视以文化传播来发展地缘关系。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教授认为,当前的中国地缘关系处于两元结构之中,它包括美国的盟国体系与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亚太政治结构与亚太经济结构、亚洲的主流合作机制与次区域机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潘忠歧教授认为,非洲与拉丁美洲是中国应该大力开拓的潜在地缘空间;中国的地缘经济战略应遵循由近及远的思路,发展周边自然经济区域,整和亚洲地缘经济空间,拓展全球地缘空间;中国还应积极地拓展中国的地缘文化空间,跟西方发达国家、日本和印度等国相比,中国需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用中国的文化产品去开拓中国的地缘空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夏立平研究员认为,地缘政治是硬实力,地缘经济是粘实力,地缘文化是软实力,中国应注重以软实力去拓展地缘空间;当前国际体系正从中心-半边缘-边缘的模式转为板块和网络的模式,中国应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吸收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影响力。

三、关于大国关系与地缘政策。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谢超讲师认为,中美之间在地缘层面上存在着亚洲问题、非洲影响、拉美能源三个硬性冲突和网络技术、太空问题、软性影响力三个软性冲突,并提出利用“中美经济共生体”加强与美国的经济地理性纽带关系等建议。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戴炳然教授认为,中欧关系在后冷战时代获得了空间上的扩展,中欧关系除了应该建立在经济、贸易等利益互惠的基础上,还应该建立在政治互信的基础上。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赵华胜教授认为,保持与俄罗斯发展良好的关系最大程度地符合中国利益,中俄之间应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两国国民对彼此的认知,妥善处理好在中亚的经济文化关系。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胡令远教授认为,日本是冷战后对中国最具有挑战性的国家,日本在冷战后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和日本社会的“右倾”值得关注。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伍贻康教授认为,当前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大国关系有明显的不足,必须从地缘经济的角度加以提升;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另一不足在于太重视双边关系,忽略了三边或多边关系。华东师范大学郭学堂副教授认为,中国正从冷战时期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棋子变成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棋手,中国目前在资源、地理和技术三个空间上与美国进行博弈,在全方位的地缘博弈过程中,中国应注意价值观外交对中国造成的威胁。

四、关于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政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林利民研究员认为,亚太将是全球地缘的中心,亚太的发展将决定全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由于中国在亚太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发展将决定亚太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因此,中国的国家战略应先立足于做一个亚太大国,然后向全球性大国迈进,“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为中国地缘思维提供了基础。美国Wittenberg University的于滨教授认为,南亚对于中国的地缘战略并不具有全面的挑战性,但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印之间心理上的不对称性和西方对印度的支持使中印关系面临地缘上的挑战,中国应努力发展中印之间的文化关系,使印度摆脱中印零和博弈的心态。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Stevens Point教授认为,中国对东南亚的周边外交最为成功,但中国的成功受到美国和日本的牵制,并引起其他大国的追赶,中国应该有新的措施推进中国与东南亚的实质性合作。上海社科院潘光研究员认为,中国与中亚在非传统安全上有很强的合作基础,中国应该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对话,打造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的“地缘共同体”,重点是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任晓教授认为,地缘政治中存在着“不变”与“变”,“不变”表现为基本的地缘政治现实,如中日、法德相邻,地缘政治中的“变”体现在科技上的变化,网络安全、虚拟空间为地缘政治增添了新的内涵。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杜幼康教授认为,中印同时崛起,具有很多共同的利益,两国对抗则都难以崛起,“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五、关于区域与全球战略研究。复旦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刘文龙教授认为,中国在发展中拉关系的过程中应正视美国因素,应防止中美在拉美的对抗;中国进入拉美最重要的途径是建立经济关系,但应努力打造不同于传统西方模式的经济关系,走双赢而不是单赢的道路。华东师范大学沐涛教授认为,中国在非洲大有可为,但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的发展引起了大国争相角逐非洲;中国应正面回应对中国的“新殖民主义”指责,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西方和非洲的疑虑;中国还应该吸取西方企业在非洲成功的经验,防止部分中国企业在开拓非洲市场过程中损害国家形象。同济大学法政学院周敏凯教授认为,中国在走进非洲的过程中,应多关注非洲对解决发展问题的关切,并增加社会公益项目的建设;中国还应加强与非洲知识界和新闻界的交流,引导良好的中非舆论,促进中非友好关系。上海国际关系学会金应忠教授认为,地缘政治研究应赋予传统的地缘政治学科以新的内容;中国应加强研究地缘政治成功的策略以及实现成功的地缘战略所需要的工具。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