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新闻动态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第二届“复旦-哈佛中美青年领袖对话”
2024-08-22

2024年8月17-18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第二届“复旦-哈佛中美青年领袖对话”。 “复旦-哈佛中美青年领袖对话”是由复旦、哈佛两校学生自发组建的对话机制,聚焦全球新兴议题上的中美分歧与合作,旨在为中美青年学生提供对话、交流的平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指导和相关支持。

(参与第二届复旦-哈佛中美青年领袖对话的嘉宾及学生代表合影留念)

(参与第二届复旦-哈佛中美青年领袖对话学生合照)

(复旦大学学生负责人发言)

(哈佛大学学生负责人发言)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德国默克全球执行副总裁、默克中国区总裁何慕麒,美国前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与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井泉等重量级嘉宾应邀发表主旨演讲,吸引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外交学院与哈佛大学等中美多所高校的200余名师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

(开幕式现场)

吴心伯在主旨演讲中强调了中美关系中的人文交流和互利合作的重要性。他回顾了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历史,指出中心自1985年成立以来,培养了大批美国问题专家,并推动了两国之间的广泛交流。吴心伯还分享了他在美国的个人经历,强调了解对方国家的复杂性对于管理双边关系至关重要。他强调,中美两国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双赢,而不是陷入零和博弈的陷阱。最后,他呼吁中美两国年轻人加强交流,为未来的合作奠定基础。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何慕麒在主旨演讲中强调了国际合作在应对全球挑战中的重要性,呼吁全球化进入以绿色转型为核心的新阶段。他指出,过去几十年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展望未来,何慕麒认为下一阶段的全球化必须聚焦于可持续发展。中国在绿色技术,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的进步,使其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占据关键位置。何慕麒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建立共同标准,并推动创新,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他强调,只有通过中、美、欧三方的密切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繁荣且环保的未来。

(德国默克全球执行副总裁、默克中国区总裁何慕麒发表主旨演讲)

古铁雷斯在主旨演讲中表达了对美中关系现状的深切担忧。他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指出了两国间投资、贸易和人员交流的大幅下降,强调这种趋势正在逐渐导致“脱钩”。他呼吁尽快采取行动,阻止这一局面继续恶化,并倡导恢复战略互信。古铁雷斯强调,尽管美中两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占据全球重要地位,但缺乏对话和沟通增加了误解的风险。他提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民间友谊以及在疫情防控和技术领域的合作,可以缓解当前的紧张局势。古铁雷斯特别提到青年在未来二三十年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对话与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最后,古铁雷斯表达了对美中关系未来的乐观态度,认为通过共同努力,两国能够迎来一个合作与繁荣的新时代。

(美国前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发表主旨演讲)

井泉公使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45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砥砺前行,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既增进了两国人民福祉,也促进了亚太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井介绍了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以来,双方在禁毒执法、人文、经贸、人工智能等领域对话合作取得的积极进展,并强调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深化改革决定给中美拓展互利合作带来的巨大机遇。井指出,中美作为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不同的两个大国,存在分歧是正常的。中美关系一直在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中发展前行。中美关系45年最根本的经验是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最广泛的共识是中美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唯一正确的相处之道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井泉发表主旨演讲)

在战略对话环节,出席嘉宾有美国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王汉、华美协进社中方主席孙玉红、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许子兰、上海美国商会副会长、Tidal Wave 高级合伙人江凯明以及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国琦,对话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教授马建标主持。专家们探讨了两国在商业和文化交流方面的主要障碍,包括知识产权问题、数据法规复杂性以及新冠疫情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意识形态差异虽然存在,但不应成为合作的阻碍。讨论强调了中美商业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长期重要性,呼吁通过对话和合作克服当前挑战,尤其是激励年轻一代在未来关系中发挥关键作用。

(战略对话环节嘉宾交流)

在互动环节,观众与嘉宾探讨了如何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学术和文化交流,特别是学生层面的互动。同时,讨论中还提到,地缘政治紧张和经济压力对美国企业在中国的运营造成了挑战,因此呼吁双方建立稳定的双边关系以优化商业环境。在文化交流方面,嘉宾们强调,通过共同的文化活动和个人联系,可以为中美之间的商业合作奠定基础。总的来说,教育和文化交流被视为深化中美关系和促进商业合作的重要途径。

(嘉宾许子兰、江凯明回答观众提问)

在战略对话环节结束后,双方学生代表展示过去一年的研究成果。首先,来自复旦大学的朱古力与哈佛大学的Maria Janine Pape探讨了中美在绿色产业政策方面的合作与竞争,他们比较了两国采取的行动,并强调贸易透明度和遵守世贸组织规则以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复旦大学的魏釨杰和哈佛大学的Laura Nguyen则关注数据治理这一关键领域,针对抖音等新应用以及美国和中国采取的法律行动,展示了双方在数据隐私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问题上的主要差异和相似之处。他们倡导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和共同标准,旨在为安全的数据流动和隐私保护做出贡献。最后,来自复旦大学的田喆、吴振阳与哈佛大学Cody Chou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如何增强气候建模、优化资源利用和提高能源效率,批判性地评估了人工智能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学生代表发言)

本届对话共设置“可持续发展”“数据治理”和“人工智能”三大专题分论坛,其中“可持续发展”论坛的主题为“构建绿色联盟:中美气候政策合作”与“企业与碳市场:共创脱碳未来”,“数据治理”论坛的主题为“共创中美数据隐私与安全新政策”与“跨境数据和知识产权交流在中美关系中的管理”,“人工智能”论坛的主题为“人工智能规则制定:中美的政策取向与合作空间”与“AI技术良性竞争与商业化路径”。

参加8月17日“构建绿色联盟:中美气候政策合作”对话的三位嘉宾分别为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中国环境论坛主任Jennifer Turner博士、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高级律师兼亚洲高级战略总监Barbara Finamore女士和上海美国商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责任委员会主席Richard Brubaker先生,美方学生Lindsey Chen主持了本场分论坛。在此次讨论中,嘉宾们主要关注了国际关系动态的变化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影响,并探讨了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以加强中美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双边合作。他们讨论了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面临的短期和长期主要挑战,并探讨了通过技术创新进行合作的潜力,特别是哪些技术可能最具影响力。此外,拜登的气候政策如何重塑了中美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也是讨论的重点。嘉宾们还讨论了民间社会和非政府组织在推动中美气候变化合作中的角色,以及在气候变化缓解方面,哪些领域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少的利益冲突实现最大影响。

参加8月17日“共创中美数据隐私与安全新政策”对话的四位嘉宾分别为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名誉教授,数字营销专家John Deighton教授、耶鲁大学法学院客座副教授,多伦多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Abdi Aidid教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蔡翠红与复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江天骄,中方学生杨昊越主持了本场分论坛。嘉宾们主要聚焦于数字经济和数据经济带来的挑战,特别是中美在数据隐私和数据保护方面的政策差异。他们讨论了数据的聚合价值与国家对信息保密的矛盾,指出欧洲联盟在数据保护上的原则与美国和中国存在显著不同。美国侧重经济利益,而中国则通过市场准入政策控制数据流动。对智能汽车和数据隐私的争议也反映了全球数字经济中的复杂问题。

参加8月17日“人工智能规则制定:中美的政策取向与合作空间”对话的四位嘉宾分别为Flybits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瑞尔森大学数字媒体区联合创始人兼研究与创新总监Hossein Rahnama教授、美国第一政策研究所财政与监管分析办公室高级顾问,乔治梅森大学墨卡图斯中心联系学者钟伟锋博士、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与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副教授、资深媒体人蒋昌建先生,中方学生任航奇主持了本场分论坛。在这个分论坛中,嘉宾从前沿的角度探讨中美之间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和政策,关注人工智能政策的制定可以参考哪些范式,以及如何评估当前的相关政策制定?同时嘉宾们也希望通过中美治理合作目标的推进让数据走上一条更加开放和共享的道路。

参加8月18日“跨境数据和知识产权交流在中美关系中的管理”对话的嘉宾是复旦发展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姚旭、拜耳科学开放创新与战略总监Juliana Xu,美方学生Lyndon Ward主持了本场分论坛。在此次论坛中,讨论主要集中在全球数据流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嘉宾探讨了不同国家在数据流动管理上的差异,尤其是欧盟、美国和中国之间的不同政策。讨论指出,虽然欧盟在隐私保护方面采取了严格的立场,但中国在最近的法规修订中显示出一定的灵活性,尤其是在跨境数据流动方面。同时,美国也在强化对数据流动的监管,尤其是限制某些类型的数据流向特定地区。嘉宾们还讨论了这些政策如何影响跨国企业的运营,特别是在应对中国严格的数据本地化要求时。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与会者建议加强国际合作,提升透明度,并建立有效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全球数据流的健康发展。

(中美两国师生讨论“数据治理”议题)

参加8月18日“企业与碳市场:共创脱碳未来”对话的嘉宾是复旦大学国务学院讲师陈醒、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商业咨询服务经理Jacob Lensing-Sharp与Broadline Capital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哈佛法学院高级讲师Chris Thorne,中方学生杨洲主持了本场分论坛。在论坛上,嘉宾重点讨论了中美两国在减碳领域的合作进展。讨论中提到,中美两国在绿色技术投资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经济放缓、人口老龄化等挑战。中国在碳市场和新能源领域有一定成就,但需要解决市场流动性和政策不明确等问题;美国公司则在探索与中国的技术合作,同时面临技术转移和国家安全的复杂性。总的来说,中美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但仍需克服政策、市场和技术转移等挑战。

(分论坛“企业与碳市场:共创脱碳未来”现场)

参加8月18日“AI技术良性竞争与商业化路径”对话的嘉宾是特里维尤姆(中国)技术与数据政策部副总监Tom Nunlist、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Alfred Wu、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副教授魏忠钰、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美方学生Sofia Detjen主持了本场分论坛。在对话中,嘉宾们集中讨论了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领域的伦理与监管问题。首先,他们探讨了政府和行业在全球市场中促进健康竞争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中美等主要技术中心之间。讨论还涉及了如何通过合作而非竞争来推动AI创新,并强调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合作对维护AI应用的透明度和公众信任的重要性。嘉宾们还探讨了在商业化AI应用,特别是在国家安全和医疗等关键领域时,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此外,会议提出了伦理AI的开发和实施应关注透明性和社会效益,确保技术不仅具有竞争力,同时也符合社会伦理标准。整体上,论坛强调了合作与开放的必要性,以及确保AI技术的负责任发展对社会的长远影响。

(分论坛“AI技术良性竞争与商业化路径”现场)

第二届“复旦-哈佛中美青年领袖对话”圆满落幕,展示了中美两国青年在全球关键议题上的深度合作和热切探索。近年来,中美两国在各个关键领域和议题上的矛盾日益凸显,作为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青年交流对促进中美互信互鉴、增进两国民⼼相通乃至培养全球未来⼈才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本次活动不仅增进了青年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也加深了两国青年对中美可持续发展、数据治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与竞争的了解。通过多层次的对话和讨论,与会的中美青年和专家们共同探讨了未来可能的合作方向与解决方案,展现了两国在面对全球挑战时的共同愿景。从首届对话至今,从线上沟通到线下会面,“复旦-哈佛中美青年领袖对话”持续为中美两国青年开展学术交流提供良好平台,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互信,有效促进彼此为中美正在或即将面对的共同挑战积极寻找合作路径与解决方案。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