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页 中心简介 人员队伍 新闻动态 研究项目 学术成果 国际合作 媒体评论 图书馆 美国问题研究
  新闻动态
 
中心举办复旦大学“美国研究”青年学术沙龙(第一期)
2006-11-14

2006年11月14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青年学术沙龙第一期《超越选举的观察:美国中期选举及其影响》在美国研究中心210室成功举办。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副主任孙哲教授、徐以骅教授以及美国研究中心中心和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其他部分年轻学者参加了学术沙龙的第一期活动。

本次学术沙龙由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赵可金博士主持。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在开幕式中发表讲话,强调美国研究中心除了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和从事独立学术研究之外,还要加强研究人员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沈丁立主任还以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对全校公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为例,强调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也应该定期举行一些非正式的公开学术讨论会,并欢迎外院系和外校的老师和研究生参加,以达到相互砥砺、触类旁通之效。

在接下来围绕美国中期选举的讨论中,赵可金博士首先分析了民主党大胜的原因。他认为,美国的草根选民对共和党执政的不满,包括对伊拉克战争的不满和社会经济问题的不满,以及美国政治中固有的“六年之痒”现象,再加上民主党空前的团结,是造成这次中期选举获胜的主要原因。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任军锋副教授认为美国国会在对外政策中的作用还是有限的,不可能像总统那样拿出一个成型的战略。国会影响外交的很多途径都是非正式的,所以不能夸大国会的影响。美国研究中心宋国友博士分析了美国的经济走势和中期选举。他认为这次选举并没有主要围绕经济议题展开,布什政府的经济表现还是不错的,民主党无法对共和党的经济展开很多攻击。但是在对华贸易政策上,随着民主党的获胜,国会必然会对中美经贸提出更多的挑衅。2006年与1990年的国会格局差不多,但现在中美经贸关系已经有比较固定的支持者了,所以这种破坏不会是关键性的。

美国研究中心徐以骅教授着重分了美国选举中的宗教因素,他认为不了解美国的宗教,便不了解美国,获得各位老师的认同。他比较了这次选举和2004年选举,认为选民受到了交叉压力:经济压力和道德压力。上次白人基督教福音派70%支持共和党,现在少了20个百分点。2004年,沉默的福音派都去投票了,并支持共和党;现在福音派要成立新党,认为共和党是一个被污染的政党。这也是共和党此次败选的重要原因。徐教授关于宗教的发言引发了全场热烈的讨论。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蒋昌建副教授在随后的发言中指出,经济问题不能只看国家的宏观经济成长,还要看到那部分利益受到经济全球化损害的群体。这次选举中,经济指标对共和党非常有利,但基本没有发挥影响,伊拉克战争的负面效果发挥的影响更大。但是,如果民主党不能拿出一个方案,2008年的选举仍然具有不确定。至于国会重新洗牌会对中国的影响,他认为美国国会对中国的印象,几乎都是全部来自国会议员的助理,我们还要对国会的助理团大力做工作。另外,古铁雷斯刚到中国,一定会趁这个东风增加谈判筹码。所以未来两国经贸摩擦的频率和程度一定会加大。

政治学系何俊志博士分析了美国选举制度的特点。在众议院一个选区只选一个人;参议院一个选区选两个,单一选区最容易形成两党制。这次中期选举以个人为中心的竞选活动更加明显了,独立候选人增加了。民主党推选的候选人具有多重身份,分裂投票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选民选这个党担任州长,却选另外一个党担任议员,这说明民众的选举面临交叉压力。政治学系的刘建军博士针对美国的选举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人作为一个枢纽怎么调动社会?第二,政党如何筹款?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美国研究中心王义桅副教授也分析了共和党落败的原因,他认为美国和世界的关系走向了一个令人忧虑的方向,人民对共和党不再放心了。同时,老百姓感受到的经济都是地方的,虽然布什政府的经济指标表现比较好,但部分选民仍然对全球化带来经济后果不满意。张家栋博士则分析了选举之后的美国伊拉克政策,他认为,共和党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目标比较宏大,而民主党的目标一向比较渺小,只要稳定在伊拉克的民主桥头堡就行,所以美国很可能从伊拉克撤军。

最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哲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对于这次中期选举结果,美国各大机构都没有预测到民主党的胜利如此彻底,民主党的此次获胜有点类似尼克松丑闻案后的民主党复兴。他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民主党的胜利仅仅是美国民众对伊拉克战争反弹的一个暂时性现象还是一个长期持续下去的现象?第二,民主党入住国会之后的路线图究竟是什么?第三,民主党上台是否开始了美国政治的新纪元?小布什时代已经结束,新保守主义开始衰落,共和党的低潮会持续多久?对于本次学术沙龙,孙哲教授认为令人受益匪浅,下一期沙龙可以试行采取辩论的形式,并希望以后能够形成这样一种传统。

整个学术沙龙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在美国研究中心直接指导下成立的学生社团组织复旦大学美国研究学生联络会的部分博士研究生张哲馨、李巍、岳小颖和梁长平也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并与老师进行了讨论和对话,收到了良好效果。

关闭

 
  2005-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